盆景創作入手(一)

一)學習自然師法造化所謂"自然"、"造化",即包括世間的萬事萬物。

盆景正是名山人川、奇百老樹的藝術概括和藝術再現。創作盆景,最重要的是須胸有丘壑林泉,而後才有"概括。和"再現"。學習自然、師法造化,是收集素材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創作的前提。當然,既是創作,就不是人日然景色的照搬、照抄,不是照鏡子似的"縮影",而是現實主義札浪漫主義的結合。千里之出豈能盡奇,萬里之水焉豈能盡秀。盆景創作,必無對出山水水、參天老樹作仔細地觀察、研究,認真進行一番剪裁、取捨、渲染、誇張的藝術加工,才能集中、更典型地再現自然。對於人日然,歷代詩人、畫家、藝術工作者都無限謳歌、崇拜,從大自然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盆景工作者也必須不辭辛勞,爬山涉水,對出水樹不作深入研究,抓住特點,掌握規律。

盆景創作入手(一)

山,或幽、或秀、或險、或雄、或奇;樹,或遒勁豪放,或瀟灑飄逸。要全神貫注,捕捉其特點。而每一特徵,又要注意細微之別,搜盡奇峰打腹稿。在大自然中深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盆景藝術素材,但需我們去開掘,收集素材,才能避免刻板老套,從而創作出立意新、構圖美、色彩宜人、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來。百人有這樣的經驗:"自江陵登三崍夔門,長流三千餘里…旋渦迴流,雄波急浪備在其間……懸崖峭壁、陡岸高風,峻嶺深巖,幽泉秀谷,虎穴龍潭,奇危峻險,驟雨狂風,無不經歷……真所謂探囊取物也。"不少盆景技師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創作出頗有意境、神形兼備的精品,正是他們在觀察自然,在"行萬里路"上下功夫的果。當然,強調行萬里路,胸有丘壑,並不否定讀萬卷書,腹藏詩書,而是要正本清源,不要把師法百人當作源流。如果本末倒置,盆景的藝術源泉就會枯竭。

盆景創作入手(一)

怎樣學習自然,學些什麼?學習自然,就是要抓住各稗事物的特徵、特性、神情、態勢等,抓住事物的規律性。自然界萬事萬物無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樹有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落葉、休眠等規律;山有春夏秋冬、朝夕晴雨等變化規律。以植物而言,各有不同的植物學形態和生物學特性,奇姿異態,變化萬千,如竹的勁節瀟灑,松的蒼翠剛勁,桂花的香韻,海棠的嫵媚,不一而足,各具特徵。拿雅趣來說,就有古雅、秀雅、淡雅之別,而百人又把雅分成五類:"百談天真,不著一點色相者,高雅也;佈局有法,行筆有本,變化之至而不離乎變化依規矩者,典雅也;平原疏木,遠岫寒沙,隱隱遙嶺,盈盈秋水,筆墨無多,愈玩之而愈無窮者,雋雅也;神恬氣靜,使人頓消其躁妄之氣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長而自成一種風度,目不失名貴卷軸之氣者,人雅也。"總之,觀察事物越細緻,在創作時,就越能隨心所欲,應物像形","隨類博彩,使作品達於"形似"、"神似,具有生動感人的意境。

盆景創作入手(一)

所謂形似,就是指藝術作品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客觀物象的形貌;所謂神似,是指表現出事物生動而鮮明的神態情況和獨特個性。形是基礎,沒有形似,也就談不到神似。但如果拘泥於形似,而去追求外形局部的真實,就唯以突出對象的精神氣質和個性特徵。在這裡,神是關鍵,形似是為了傳神,形與神必須兼備,二者缺一不可。盆景藝術由於受材料、表現形式等客觀條件的侷限,在寫實方面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追求嚴格的形似,則往往反而失真,何況盆景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表現意境。抒發感情,唯有形神兼備,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形神兼備的審美要求就“不似之似”。我們強調盆景應符合自然,拜不意味著成為自然景物的模型。盆景要將笞勻壞木拔“縮龍成寸”、“縮地千里”,達到“一峰則大率千尋,一勻則江湖萬里”,就必須要概括、凝鍊和集中,也就不可能完全形似。盆景中的景物同被表現的自然界景物相比,形雖不全似,神卻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取得神似,過於形似,反而失去神韻。在盆景的創作中,要做到形神兼備,必須從各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對所表現的對象有充分的認識,為了突出神,在選擇表現對象時,應對形作適當地概括和取捨,有時只選“一鱗半爪”即可,也就是繁中求簡。在加工製作時,對於植物、山石等,務必要做到因材施藝,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形態來表現出一種自然的神韻。在佈局選型中,則須靈活運用形與神的關係,為求達到形象的完美,使觀賞者激發感倩,產生聯想,引起共鳴。構成深遠的意境,而意境就是情景乏融。並且在盆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灌注作者的主觀感受,凝聚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有限的景物中產生無限的聯想。如樁頭和樹幹雄渾嶙峋、盤根錯節的,則將其塑造成大樹型或老榕型;頭根流暢、樹幹側斜的,將它塑成飄斜樹型;樹幹挺拔沖霄的,則塑成大棉樹型等。要求所成的作品其形態符合自然,使每一種形態都有它的個性和特徵,既有天然美,又有藝術美,達到"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創作目的。(轉自:嶺南盆景)

盆景創作入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