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雖然有著很多的王朝,但是他們的國力差距卻很大。一般情況下國力衰弱的王朝他的軍事實力也很弱,但是有這麼一個王朝,雖然說整體的國力很強,對外作戰卻從來沒贏過,每次打輸了都是靠賠款割地來保持自己的地位。大家一聽就知道,沒錯,就是宋朝。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大宋這個朝代很是奇怪,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她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馬上皇帝,就是說他的江山是自己一步步的打下來的。按理來說開國皇帝是一個武功非常厲害的人,那麼對於自己的後代教育也不會忽視這一點。可是自從大宋建立以後,幾乎就沒有打過什麼勝仗,就算是打贏了,也會給人家賠款。不過在這之下,老百姓的生活仍然非常的富足。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可以說宋朝是一個最為美好的時代,因為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這個時間上升了一大截。而且思想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對於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也出現了很多的詩人。我們所熟悉的蘇軾就是當中的典型。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蘇軾這個人本身就是富家子弟,祖上曾經在朝中為官。所以身在書香門第的他,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父親帶著他和弟弟來到了京城,也就順勢參加了科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人們人人敬仰的歐陽修,但是即便是他拿到蘇軾答卷的時候,也呆了一下。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隨即想到,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一定是自己那個今年參加考試的學生,為了不落人話柄,所以就將這份試卷定為第二名。直到考生揭曉的時候,才知道這份答卷是一個僅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寫的。經過一番交流之後,他對於蘇軾這個學子更是滿意,甚至還說過,這個人將來寫的文章一定會名震文壇的。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得到了當時文壇領袖的肯定,蘇軾的名聲也在同一時間響徹整個京師。在這以後,凡是出自他手中的佳作,必然會傳遍整個京城。但是天災人禍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這時,他的母親去世了。於是他只能暫時回到家鄉,等到度過喪期之後再入朝為官。誰知替母親守完笑,回到京城之後才剛剛被授予官職,噩耗就又來了,他的父親去世了。總是造化弄人心,守孝回來的他只能再次替父守孝,這一去又是三年。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等到他再次回來的時候,整個京城早就已經物是人非。原本看好他的歐陽修等人全部都受到皇帝貶謫。原因就是變法開始了,這些人全部都和當時的宰相在觀點上存在著重大出入,眼看諸多前輩被迫離開,蘇軾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更是一氣之下上書說變法的各種弊端,這一切都被皇帝所厭煩。

此人有狀元之才,卻因文章寫的太好,只能屈居第二名

自知無望的他只好自己請求離開京城,去杭州當了一個小官。但是他當官期間,政績非常卓越,受到了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皇帝在知道以後也知道這個人是個人才,於是就把他調到湖州去做官,蘇軾知道之後肯定非常的高興,當下就給皇上寫了一封感謝信。

但就是這封信,卻幾乎要了他的命,蘇軾是詩人,所以寫什麼東西都會在文章當中注入感情。就連官文和給皇帝的奏摺也是這樣,所以這封信就被抓住了,意思就是蘇軾用詞不當,在文中抱怨自己生活不好。有些人更是把他之前寫的詩詞都翻了出來,找出了很多類似於“謀逆”之類的話。一代才子也只能再次被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