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经典芦山」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芦山地方志-经典芦山」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何培均 撰文)

五通碑是太平场下游,宝盛境内鱼泉乡下约一公里的一段路。那段路边立有一碑,名五通碑,所以,那段路人们也就习惯叫五通碑路。

清代嘉庆(1796年-1820年)之前,太平一带百姓外出,必经黄家窝,过鱼泉乡到宝盛。这段路,两山对峙,崖壁陡峭,河水蜿蜒,浪涌湍急,行路十分艰难。到鱼泉乡口,仅有独木桥可行。

至鱼泉乡下峡谷,人们在岩上凿孔,穿上木料搭成栈道,依山而行。清嘉庆年间,地方群众建了一铁索桥,名文运桥。从鱼泉乡到天盖寺,另有一桥名万安桥。二桥建成,对此地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但过桥后通过鱼泉峡口,依然要翻天盖寺后山前往宝盛。

索桥是凿岩在两岸牵引,经年累月,铁索腐蚀。130多年间,桥路几经修葺,累修累败。民众花钱费力,苦不堪言。后桥基崩裂,铁索难撑。道路阻碍,行人攀岩涉水,举步艰危。因路险水急,事故频发。

「芦山地方志-经典芦山」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民国三年(1914年),时有太平场乡贤陈子孝、何洪顺、郭子嘉等人倡导,决定废除二桥,从鱼泉乡峡口凿开岩路。使此段交通颈口,成为一劳永逸之通途。此议一倡百和,人人拥护。迅即选出工程管事人员组成会首执事。集资管钱的人是古全信、郭子嘉,工程指挥是杨绍之,何洪顺等人。经勘查筹划,制定出周详的施工方案。筹集告示一经张贴,数百人士纷纷响应。总理首事13人及法国驻太平天主堂禄硕式乐描,都各捐钱一百千文。其余人众三百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不等。无钱的贫户,自愿去工地出力施工。

劈岩开路,尽管工程浩大,施工条件太差,施工工具简陋,而工地却热火朝天。钢纤铁缍叮当回响,炮声轰鸣不绝云霄,悬崖作业十分艰险。抬头一线云天,低头滔滔急流。施工人员腰栓绳索,悬空劳作。半山岩上凿石开山,时有巨石倾覆,崩落垮塌,险象环生。经两年修筑,竟未伤一人,实乃奇迹,人们赞叹这是天佑善举之故。历经2年之奋力攻坚,太平人民用厚实的双手,于民国五年春(1916年),终将此路打通。从峡谷进口到出口,两道岩路,宽约80公分,靠河路边有高约40公分的遮挡护墙,岩石琢成层层台阶,曲折上下,路程一公里许。加上黄家窝至鱼泉峡口的岩路共约三公里。

路下至河流,至高处有十几米。 行至岩路,如在云中,谷底河水奔腾,路边荆棘丛生。两岸青山巍巍,云雀飞鸣,岩路景色十分壮观。登临稳步,凝神四望,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在下二道岩处,路边有一处清泉细流,筑路工在那里开了一个直径约30公分的凹凼,凼中长期盛满了水,取名为一碗水。此水清冽甘甜,人们行至那里,都喜喝上几口解渴。

「芦山地方志-经典芦山」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至此,绝壁变通途,马队揹哥,探亲访友,学子啇旅,往来人员络绎不绝。此路有力促进了太平一带经济、文化、商业的繁荣。

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歌颂筑路千秋伟业,人们立了一碑。碑共由五块合成,故名为五通碑。

碑上纪载了修路捐资众善人士姓名及数额。工程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施工人员名单和天全县知事三人名单。碑正面有三篇文章,记述了修岩路的来由、过程及功德功勋、重大意义。一篇是《去桥修岩路序》,由本村师范生高泽霖撰;一篇是《创开崖路序》,由邛崃前清廪生,法政毕业王长龄撰;一篇是《岩路创始记》,由本村李为义撰。三篇文章文词优美,记事简明,均是佳作。其碑书是何宝瑛、周开基、王长龄。三人书法清秀俊丽,堪称佳品。石匠李世敏精工雕刻,手艺精湛。

(欲赏五通碑碑文文采,请关注下期《芦山地方志》今日头条官方号发布)

「芦山地方志-经典芦山」群力之举 云路天开—五通碑记事(一)

(审核:刘照辉;编辑:宋加平 黄禄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