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觀山湖區文宣系統對口幫扶劍河縣系列專題之一▷▷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劍河縣,這座深居在黔東南州中部的城市,古老而又神秘。5億年的地質變遷和近10年的新城崛起交相輝映,豐饒多彩的土地,自然贈予的豐富物產與大山孕育的多元文化和諧共榮。鬱鬱蔥蔥的森林之間,在清澈如鏡的溪流湖畔,28萬各族人民繁衍生息,辛勤耕作,建設美好家園,創造燦爛文化。

江水漫漫、峰巒磅礴,是劍河縣令人豔羨的生態環境優勢;歌舞環繞、風情濃郁,是劍河縣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瑰寶。近年來,劍河縣用活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以“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的,充分發揮旅遊業“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優環境、塑形象”的綜合能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旅遊產業優化升級,全縣呈現出穩定、科學、健康、持續發展的強勁態勢。

9月28日至10月7日,劍河縣即將舉行2018劍河仰阿莎文化活動周,今年的活動以“相約溫泉城·情醉仰阿莎”為主題,在文化活動週期間將舉行水龍狂歡迎美神、溫泉旅遊和江上游、牛王爭霸、傳統村落體驗遊、攝影展、職工籃球賽、“鄉貨出山”展銷、苗侗家宴體驗、水上飛人表演等多項民族民間活動。在秋高氣爽之季,今年的盛會將向世人獻上一道文化盛宴。

溫泉產業 “溫暖人心”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在雄奇的平塘坡腳下有一股長流不息的溫泉水,它翻山越嶺來到劍河形成六眼溫泉水,日出水量達5000噸以上,出水口溫度達50多度,水溫常年保持在38度至53度之間,春冬不變,四季不涸。泉水中富含硫、鐵、鉀、鈣、氡等40多種元素,具有良好的消毒、去疾、健膚功效,因此素來享有“苗鄉聖水”的美譽。

2012年6月開始,劍河縣委、縣政府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對溫泉景區實施全面升級改造,努力將溫泉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貴州唯一”的溫泉旅遊度假勝地。2015年劍河溫泉納入“全省100個旅遊景區”省級重點示範旅遊景區,得到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扶持與幫助。

涅槃重生的劍河溫泉城以苗侗文化為主題,按國家5A級景區打造,核心景區項目總佔地面積約430畝,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2億元,是全省第一家五星級溫泉城。景區內露天溫泉與森林植被相互映襯,構成幽幽綠洲、碧海溫泉,苗侗風情的建築在陽光照耀下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好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看到家鄉的溫泉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本繼續打算外出務工的楊多多逐漸打消了外出念頭,留在家鄉謀發展。如今一家人居住在距離景區7公里的縣城裡。

“家鄉的溫泉旅遊做得有聲有色,很有前景,在家門口既能上班掙錢,又能照顧家人,大家都不願意出去打工了。”28歲的楊多多告訴記者,她從2013年開始在深圳從事酒店管理工作,去年回家瞭解到溫泉城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於是應聘當上了溫泉前廳的接待員,每天能照顧5歲的女兒。

在溫泉城上班,楊多多一個月能拿到2500元左右的工資,加上丈夫的收入,夫妻倆養孩子基本沒有壓力。“員工上下班都有班車接送,每個月還給我們繳納社保醫保,十分有保障,大家都很有幹勁。”楊多多笑著說。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溫泉城從2017年10月正式營業,解決了劍河縣就業人口450人,其中貧困戶37人,還帶動了溫泉村周邊業態發展,大大提高了溫泉村周邊村民的經濟收入。”劍河縣苗鄉聖水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溫泉部經理李明介紹,溫泉城單獨制定了貧困戶用工政策,在用工年齡、學歷、崗位等方面進行適當調整,相關任職條件放寬,讓更多的貧困村民能進入溫泉城上班。同時,建立貧困戶專用人事檔案,在培訓、考核、生活、工作等方面進行重點關注,定期召開貧困戶員工座談會,瞭解他們的生活、工作、家庭等相關情況,及時對需要幫助的家庭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幫助。

“未來,公司還將繼續加大貧困戶招聘人數,力爭達到佔總人數比例不少於20%,年度幫助家庭脫貧不少於4家,成立貧困戶助學資金,對現有公司貧困戶家庭實施助學行動。”李明說。

如今的劍河溫泉城,不僅以嶄新面貌煥發迷人的光彩,笑迎四海賓客,更以沁人心脾的溫度溫暖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美好願景。

食用菌拓展致富路

這段時間,劍河縣新建設的食用菌恆溫智能化種植示範基地(南高點)裡一片繁忙,採菇、稱重、修剪、包裝、入庫,工人們不停在十餘個大棚裡來回穿梭。

“大棚剛投入使用,現在初產期間每天產雞樅菌1000餘斤,未來全部大棚投入使用後,一天的產量能達到上萬斤。”使用該基地的貴州劍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通容介紹,該基地佔地300畝,預計總投資6780萬元,修建26個智能恆溫長菇房和7個陽光智能大棚,同時建有成品保鮮庫、半成品冷庫、操作間、辦公樓等設施。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劍河縣革東鎮五岔村村民採收利用“農林廢料”種植的大球蓋菇。楊文斌 攝

陳通榮在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從事食用菌種植已有十餘年,有豐富的種植經驗。“雞樅菌一直屬於野生種,人工培植是一道技術難題,多年來一直未攻破,致使野生雞樅菌一直處於短時季節性供應狀態,價格居高不下。”陳通榮說,目前基地採用智能恆溫長菇房,一年可以產兩季雞樅菌,每季採摘期可達4個月,年產鮮菇65萬多公斤,年產值可達2600多萬元。加上銷售其他菌類和菌包等產品,基地年總收入可達3300多萬元。

近年來,劍河縣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以食用菌種植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利用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著力把食用菌作為劍河縣農業特色產業和高山種植業結構性調整的新型產業來打造,趟出了一條精品特色農業致富之路,特色農業新力量日益彰顯。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劍河縣總面積為217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2%,境內有大型菌物263種,可食用的種類達83種。然而我們的人均耕地只有1.53畝,人均森林面積達30畝,如何念好‘山字經’?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我們決定把林下仿野生菌種植作為一縣一業的最佳選擇。”劍河縣食用菌產業專班負責人楊明坤說。

2016年1月,劍河縣引進了貴州劍河珍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由企業專門為劍河食用菌產業提供菌種、技術指導和產銷服務,在劍河工業園區完成生產菌棒標準廠房1萬平方米的改造並投入使用,建成日產3萬棒的標準生產線兩條,日接種量6萬棒的流水生產線一條。建成集生產、加工為一體的標準車間一個。截至目前,菌棒生產訂單覆蓋凱里、三穗、丹寨、榕江、從江、雷山、天柱等多個縣市。在岑松鎮幹俄建成佔地51.4畝的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一個,建成玻璃大棚6480平方米,恆溫大棚33個,總面積8480平方米,帶動了33戶貧困戶140餘人增收致富。

在此基礎之上,劍河縣大力推廣“公司+基地+政府平臺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或“公司+基地+政府平臺公司+貧困戶”等2+N靈活多樣抱團發展模式,全產業鏈發展包括原材料種植、原種基地建設、示範基地、林下仿野生種植、野生菌撫育、保險介入、保底回收、冷鏈加工、深加工、品牌創建、產品銷售、體驗旅遊、廢棒回收等內容,引領食用菌精準扶貧產業在全縣各個村寨實現全覆蓋。

目前,劍河縣大球蓋菇種植面積3000畝,林下仿野生菌5000畝,設施大棚500個、羊肚菌種植1000畝,帶動1600戶貧困戶6400人創業就業。

民族文化資源為旅遊業賦魂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還在高速公路上,視線就被清水江畔88米高的仰阿莎雕塑所吸引。”前來劍河旅遊的廣西遊客張立文對仰阿莎雕塑印象深刻,站在仰阿莎雕塑前不停拍照留念。

遊客津津樂道的仰阿莎,被苗族同胞奉為美神。劍河縣一帶至今仍流傳著仰阿莎的傳說,她象徵著苗族人民對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命的讚歎。而仰阿莎雕塑,和劍河溫泉城一起成了劍河縣城景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現了劍河旅遊開發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作為仰阿莎文化代表性的傳承地,近年來,劍河縣著力構建仰阿莎旅遊文化品牌。在硬件建設上,以苗族美神仰阿莎雕塑作為劍河旅遊的文化符號,與溫泉景區打造融為一體,形成溫泉綜合旅遊項目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文化建設上,每年一次的仰阿莎文化節已成為劍河民族特色文化旅遊響亮品牌。目前,劍河縣正以仰阿莎文化研發動漫產品,落實該縣“生態脫貧、綠色發展”發展戰略及全域旅遊整體佈局。

劍河縣還圍繞創新文化扶貧,積極探索仰阿莎民族文化資源,把富集的文化資源注入厚實的生態資源,湧現出了一批以巫包、展留、屯州等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旅遊村寨,錫繡、紅繡、銀飾、剪紙、水鼓舞、多聲部情歌、小廣侗戲等民族文化贏得了市場廣泛讚譽,併成功走向省內外。

「仰阿莎文化周」綠水青山幸福歌,多彩劍河展新顏~

鄉村旅遊產品體系逐步完善,在劍河縣鄉村旅遊快速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產業特色突出、村容景緻獨特、鄉風文明和諧的魅力鄉村,培育出了一批農耕文明悠久、鄉村文化濃郁、民俗文化多彩、自然環境絕佳的美麗田園,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複合型鄉村旅遊產品,如鄉村田園觀光休閒型產品、鄉村休閒避暑度假產品、鄉村文化體驗型產品、鄉村休閒度假型產品等。目前,全縣旅遊接待賓館230餘家,鄉村旅遊經營戶(農家樂)80餘家,其中,星級鄉村旅遊經營戶(農家樂)8家。

今年,劍河仰阿莎文化活動周於9月28日至10月7日舉行。今年的活動以“相約溫泉城·情醉仰阿莎”為主題,在文化活動週期間將舉行水龍狂歡迎美神、溫泉旅遊和江上游、牛王爭霸、傳統村落體驗遊、攝影展、職工籃球賽、“鄉貨出山”展銷、苗侗家宴體驗、水上飛人表演等多項民族民間活動。在秋高氣爽之季,此次盛會將向世人獻上一道民族文化盛宴。(貴州日報 何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