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絞滅的墨家之五:爲何墨家的科技沒能讓古代中國受益

因崇敬老子而改名為李約瑟的英國學者,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可作為一個整體的近代科學為何沒能發生在中國?

被絞滅的墨家之五:為何墨家的科技沒能讓古代中國受益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發源於古希臘,奠基於希臘化時期。同一時期,作為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最具有科學精神的墨家學說正盛極一時。

墨家最注重科學和實踐,在當時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並明確提出“力,刑之所以奮也”,即力是物體加速運動的原因。更進一步指出,力與重力等效。這種論斷已經與1900多年後的伽俐略、牛頓極其接近。

墨子還通過試驗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原理,這個理論比後來的照相機發明早了整整1300年。

墨子還是提出幾何概念的第一人。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學與機械設計原理。

另外,墨家在邏輯學方面,也可稱是中國古代邏輯的一個高峰。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哲學史上相當完整的邏輯學說”,界定了邏輯概念、判斷、推理中的基本問題。百年後古希臘誕生了亞里士多德及其邏輯學。

可以說,墨家掌握了許多力學、幾何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的豐富知識,把科學精神貫穿整個墨學。這在諸子中絕無僅有:儒家不屑為之,道家羞而不為,法家除而後快。

被絞滅的墨家之五:為何墨家的科技沒能讓古代中國受益

然而,墨家在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如此偉大,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技術?這或許與墨學中絕有關。

墨學的中絕,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學者張岱年等認為中國的文化體系因此殘缺了“一條腿”,“使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許多本來可能具備的優秀品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丟失了科學筋骨,思維方式喪失了理性精神,於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也就只能依賴西學東漸。

也就是說,如果墨學不中絕,中國古代科學應該是可以走進近代科學的。呈如胡適所說:“無論當時所造詣的深淺如何,只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範圍,便可推想這一學派繼續研究下去,有人繼長增高,應該可以發生很高深的科學,和一種‘科學的哲學’。”

被絞滅的墨家之五:為何墨家的科技沒能讓古代中國受益

對於墨學的中絕,清華大學文獻和考古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墨家的一些文獻書籍,可能不會太普遍流行。比如說《墨經》,都是墨家的人在傳,外面的人有可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衰萎起來就比較容易。他不像儒家,儒家講詩書禮樂,人人都學。而且,《墨經》由於科技的內容深奧,文字艱澀難懂,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難讀懂的著作之一。因此,墨家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在2300年前並沒有體現出來,成為不了一門主流的學說,也就失去了傳承和發揚的可能,最終只能塵封在歷史當中,並且導致中國科學不發達,直到明末清初才開始發現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