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决之天仙法脉

一)受胎成孕生化顺序,有三变 之理 世人皆以父精母血(卵)为人与有情万物受胎成形之本。仙佛正宗修者认为受胎成形之本乃历劫不坏、轮回不休的种子(即佛宗所示第八识,阿赖耶识),由持种之因(相当于基因)的不同,而见与其种因相应之物的交媾,必突起淫欲之念,刹那间,挟先天一炁而同入父精母血之中,投胎受种。此先天一炁即先天性命,是受胎成形之主之本,不生不灭,无增无减。父精母血乃后天性命之基,为先天性命寄居之屋舍,其化生成长为形身,有生灭增损,故有孕育出胎、生长壮大、衰老死亡的顺向化生程序。

父母未交前,一片虚无,既无先天性命,亦无后天性命。佛云威音,道名“道”,儒称无极,皆是借名强名,诚为“无名天地之始”的道源性海,寂湛圆明,光周沙界。迨化生出无形无象, 可化生一切的“有名万物之母”,名为先天一炁,太极,“一”。父母初交时,“一”由轮回种子带入胎中。轮回种子乃阴灵之神,识神总根,生死之本,不借后天遵法返修,不能和合得此“一”(若能合一,“神得一以灵”,便为阳神,何有轮回?),只能“受此天命”带入胎中,生化后天,了历劫之因。“一”含藏先天性命(一中有二,静合不分,故称太极;胎息忽动,立判性命,一分为二),为后天性命之本。有此本,母血父精(称为三),方可受孕成胎,生化后天形身。故《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示万物生化之理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示静虚无极为万物生化无穷之总源。揭示后天生化大法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以冲和气机为滋养动力,乘先后天性命静虚自动的动静之机,交媾阴阳,和合太极。 受胎成孕至发育健全的顺道,依序有三次大变化。正宗返修亦相应有三成有序之证。入胎受孕为第一次大变化。受孕后,先由受精卵(含先后天性命),形成一个血肉腔子(腔内即虚空),与母子宫相连处即胎儿之脐,从无胎息而渐有胎息(即冲气以为和),始能生化发育。从此一有胎息起,已落后天有生灭之途(中医理论视胎孕为人生之先天,修道则视为后天中之先天)。腔子成长为肾心。此时,先天之性隐于神(第八识)而藏于心;先天之命隐于冲和元炁而藏于脐。冲炁循督任温养胎元,形成五脏、五官、百骸,直至十月胎圆将产为第二次大变化。 出胎后,剪断脐带,不得不起口鼻呼吸,另辟“冲气以为和”之道路,求生长发育。同时,识神即缘息而进,完全落入后天之生化发育中,必须借后天五谷精华,充养形身。口鼻之息一起, 先天之性隐泥丸,先天之命藏炁穴,两下分离,已不能如处胎时,息息得冲和炁温养互资。后天中,人既要靠呼吸与五谷充养形身生命,又要靠识神维持正常的世俗生活;同时,呼吸也耗损元炁,识神又扰耗元神,但这是生命演化中必需的耗损。起始,充养大于耗损,直至性机能成熟,天癸通前(即男能初泄精,女能初潮月信前),后天形身充养至精全、炁全、神全,即第三次大变化之时。此时若得真师之指,可直接行采大药功及五龙捧圣服食大药功,证地仙之果或阿罗汉果,已无“分段生死”而实证长生不死。若无缘修仙佛正道,顺人道生化,则情欲一开,精泄则炁泄神昏,已成破体之人。此后,后天充养越来越跟不上情欲泄精之下耗,和营营思虑谋求名利之上耗,使人逐步走向衰弱死亡之途。死时,先形坏识(第六识、第七识)灭,阿赖耶识由持种之因,再去轮回;先天一炁散还太虚,空 负此一劫人生天赐之命;“天命之谓性”;不能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丹决之天仙法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