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七國國君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嗎?有什麼歷史依據?

tyhb123


戰國時代七國國君並非全是周文王後代!

三家分晉後,華夏文明進入戰國時代,在這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經過殘酷的角逐與吞併,存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比較強大的戰國。



那麼,這七大戰國從何而來呢?

1、齊: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周,將國土、庶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前朝貴胄。在輔佐武王滅商的文臣武將中,以姜太公姜尚居功至偉,故姜尚被分封于山東,建立齊國。齊國地處海濱,物產豐饒,傳至齊桓公時期,齊桓公九合諸侯,抵禦戎狄,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於公元前391年,田氏取代姜氏為齊主,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壓境,齊王田建獻城投降,齊國滅亡!




2、楚:周成王時期,楚地首領熊繹受封建立楚國,興於長江流域,經過發展,楚國幅員遼闊,地處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國力強盛。後因秦國強大,楚國被逐步蠶食,公元前223年,秦軍在王翦率領下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3、燕:武王滅商後,因弟姬奭功大,故將其封於燕地。經過擴張,燕國吞併薊國、遼西一代,建都薊(今北京市)。但後世燕國君王因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導致燕國弱小。燕國唯一強盛的時代是燕昭王主政時期,後因燕惠王繼位,齊國復辟,攻齊失利,燕國越發貧弱。後於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



4、韓:原晉國大夫,國君為姬姓韓氏,後韓宣子與魏、趙兩家聯合攻滅智氏,三分晉國,建立韓國。韓國鐵礦豐富,但地寡民少兵弱,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比較被動。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擄韓王安!



5、趙:原晉國權貴,精於戰爭,三家分晉後,趙籍受封趙侯,趙國建立。趙國民風彪悍,軍隊戰鬥力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成為唯一可與秦國軍力一較高下的勁旅。但後期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坑殺40餘萬,趙國因而元氣大傷。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



6、魏:晉國權貴之一,先祖是周文王庶出子姬高,後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稱魏文侯,魏斯志向遠大,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吳起訓練武卒,國力軍力大盛,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後魏惠王時代魏國兩敗於齊,河西之戰又被秦大敗,霸主地位沒落。後來雖有信陵君力挽狂瀾,卻遭魏王猜忌,鬱鬱而終。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水灌大梁城,魏國滅亡!



7、秦:嬴姓,祖先善養馬,後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秦穆公將秦國發展壯大,但後世宮鬥劇烈,國力受損,在戰國初期,秦國積貧積弱。後商鞅變法後秦國富強,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

綜上所述,具有周王室王族血統的只有燕、韓、魏三國國君,其餘四國締造者均為外姓功臣。


才子八怪


首先我們要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原則,周公旦設立分封制(也叫封建制)給各諸候封土建國的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周王室,也就是姬姓的,第二類是伐紂功臣,比如姜尚(姜子牙),第三類前朝王室。

所謂的戰國七雄分別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

秦國:秦人首領秦非子帶領族人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所以叫秦國。秦國國君是贏姓不是姬姓,不是周文王後代。

楚國:楚人當時還是少數民族,國君姓是熊姓或羋姓,不是周文王後代。現在在湖北,熊姓仍然是大姓。

燕國:燕國開國國君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兒子了。

韓、趙、魏:這三國國君原是晉國的大夫。晉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也就是周文王的孫子。後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亡。其中魏國和韓國國君是姬姓,也是周文王的後代;趙國國君是贏姓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齊國:齊國的開國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尚),顯然不是周文王的後代。不過戰國時期的國君也不姓姜姓田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田氏代齊”。史學界把這一時期的齊國稱為“田齊”。

綜上,在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韓國、魏國三國國君為周文王的後代。

另附冷知識:姬姓、姜姓、姚姓等帶有女字旁的姓氏都是我國古老的姓氏,帶有母系社會女性崇拜的烙印。其他的姓氏大多以地名為姓,如陳姓,秦姓,齊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