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成都,記憶裡經常走過的城市。安逸,用一個詞代表一個城市,在所有城市中還真是絕無僅有。成都樹蔭下、茶館裡那份閒淡的心情,望江樓竹林的幽靜,陳麻婆豆腐的火辣熱烈……,好像只有踱著方步,慢慢的溜達才是融入這個城市唯一方式。

揹著行囊包,走進被霧氣籠罩著的城市街道,就像成都人期待陽光明媚一樣,期待著那道看不見的城市風景,祈盼著遇見被現代生活遮掩了的那份生活的本真……

蜀繡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 絲線縫韶華 紅塵千帳燈,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一曲《蜀繡》融入了中國美,成都風。纖纖素手繡出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繡出了那斬不斷的萬千思情。

蜀錦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唧唧復唧唧”,伴隨著織機的聲響,色彩斑斕的錦緞漸漸顯露出來。大花樓織機上經緯線穿梭,勾勒出一幅傳統的織錦場景。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蜀錦,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戰國對龍對鳳硃色彩色幾何紋錦、隋代胡王錦、唐代四天王狩獵錦、明代太子綿羊錦、清代月華錦……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展廳裡,今人復原的古代蜀錦懸掛在櫥窗中,靜靜地訴說著蜀錦的歷史。


成都糖畫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成都糖畫,是流傳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傳統手工工藝。四川民間過去又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畫,這種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獨特手工技藝,曾廣泛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巴蜀大地城市鄉村。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畫,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戲劇人物……皆晶瑩剔透,栩栩如生。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瓷胎竹編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平樂鎮群山環繞,四周都是蒼翠的山巒,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平坦而秀麗的綠色小盆地。這裡流傳著一種機器根本無法替代的全手工技藝——“竹絲扣瓷”。千百根細如髮、軟如棉的竹絲,均勻地編織在潔白如玉的瓷器上,使竹絲和瓷胎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在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瓷胎竹編榜上有名。它不僅與蜀繡蜀錦、銀花絲和漆器並稱為成都傳統手工藝“四大名旦”,也代表了整個中國傳統竹編技藝的最高水平。

銀花絲製作技藝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很多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可能從來都不知道有這樣的東西存在。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宋代形成,它以高純度白銀為原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幾乎包含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各種精華。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50歲的道安,是銀花絲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也是成都唯一一個專職做銀花絲的手工藝人。道安的《一帆風順大龍船》運用燒藍等幾十種手工技藝製作而成,由上萬米不同粗細的銀絲“平填”製作而成。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多年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道安和丈夫、女兒一起,共同守護這項千年技藝,只為它的傳世綻放。

四川竹琴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清冽而又蒼遒的竹琴唱腔將隨著他人靈巧地撥動竹琴,而像水一般從他的喉嚨裡輕緩地流出或洶湧地奔瀉,讓他們沉醉,讓他們樂此不疲,讓他們永遠記住一個被大家暱稱為“賈瞎子”的盲人。

天府名人:賈樹三(1894~ 1951),幼年失明,隨竹琴名手蔡覺之學藝,創造了馳名全四川的賈派竹琴。 “歌成錦裡無雙絕,聽到人間第一聲”,這是當時人們對賈樹三的讚譽。在《青蓉略記》中,老舍就曾對賈樹三的竹琴有著這樣的期盼:“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機會。多聽他幾次!” 1951年老人溘然長逝,那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唱腔,也就此停留在了過往的時光裡。

四川清音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清音的黃金歲月,不少作品堪稱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自清音大師李月秋從莫斯科捧回金質獎章後,喜歡清音和學唱清音的人陡然增多,“滿城皆唱《放風箏》”。李月秋也被稱為“成都周璇”。在當時,清音可以說是不少成都人的心靈寄託和精神家園,是“很成都”的時尚。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清麗清美成就清音,清音也是一種混搭文化。四川清音融合明清時期民間小調和多種說唱形式、音樂戲曲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四川清音在吸收各地唱曲並與本地方言以及四川揚琴和川劇相融合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藝品種。四川清音不僅傳承了巴蜀歷史文化,而且,也從一個特殊的視角突顯成都包容的城市氣質。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四川清音國家級傳承人程永玲師從著名清音大師李月秋,她在秉承師風同時,又開創了自己清音風格,以清脆明亮的嗓音和靈巧的舌頭,發出類似西洋歌劇唱腔一樣的美妙聲音,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跳躍式連續頓音唱法,讓人領教了四川清音“哈哈腔”的絕妙。


黃龍溪火龍燈舞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眾人手持焰火噴向龍身,長龍在漫天紛飛的烈焰中騰躍。火隨龍起,龍隨火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成都黃龍溪“燒火龍”精彩絕倫的表演總是給人留下深刻記憶。

成都黃龍溪“燒火龍”風俗起源於南宋, 先民們根據“黃龍見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 黃龍溪也是中國著名的“火龍之鄉”,並在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都漆器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成都漆器,是中國最早的漆藝之一,多用推光的髹飾技法或以雕填見長,或以研磨繪著稱。成都是中國最早的漆藝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漆藝製作中心,享有“中國漆藝之都”之美譽。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成都漆藝,至今任然紋飾斑斕、色澤豔麗,其工藝可看出3000多年前的蜀人就已有人為的裝飾工藝和審美在其中了。

竹麻號子

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作為衍生於造紙工序的勞動號子,竹麻號子曾經伴隨著造紙作坊廣泛存在於夾江鄉間。上世紀80年代,夾江還到處是篁鍋,槽戶們在篁鍋上熱火朝天“打竹麻”時的號子似乎還回響在耳邊。

“打竹麻”的勞動單調而繁重,竹麻號子的歌唱題材卻談天說地多種多樣,歌詞具有極大的即興成分,“恨杵””(即領唱者)可隨意決定歌唱內容,然而好的歌詞卻會流傳開來,成為槽戶中的“流行歌曲”。成都,安逸中有著生活的本真

愛情題材是竹麻號子歌唱的重要內容,這些歌曲或含蓄委婉或率真潑辣,《這山望見那山高》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國內重要的手工紙產區,夾江紙遠銷國內各地及海外,《雲南巷口》就反映了夾江紙當年的銷售情況;而夾江人風趣、詼諧、爽朗的性格則活靈活現地展現在《銀絲調》這一類唱頌勞動生活的歌曲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時代口傳心授下來的寶貴財富,無論何種表現形式,植根於何方土地,都被賦予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徵。歲月更迭,它承載著人們過去的美妙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精神的DNA,是人類生活記憶的原點,有著太多的難言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