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更需要“愚公精神”

年已83岁的刘中华,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松闫村。1995年他从区土地局长岗位退休后就回到农村老家,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不但拿出工资,还与子女一起筹钱,20年绿化荒山260公顷,15年义务修路13公里,为此花光积蓄,甚至不惜借贷。清福不享,无私奉献,多年如一,就凭刘老那面孔黝黑、满头白发、双手老茧的图片,他无愧于“当代愚公”的赞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愚公精神”似乎有些久违了。事实上,“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新时代“愚公”也在我们身边。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终因积劳成疾,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自1962年始,历经三代奋斗55年,餐风宿露、爬冰卧雪,“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以“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守,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场。他们像愚公,似精卫,让我们记下了不懈奋斗、改地换天的塞罕坝,更记住了塞罕坝人的“愚公精神”。

无须讳言,当代“愚公”不少,“智叟”也大有人在。这些“智叟”不仅讥笑当代“愚公”是“傻帽儿”“不合时宜”,指责多年隐姓埋名不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糊涂”“不孝敬老人”……既歪曲了“当代愚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也损害了有志有识之士为国为民“挖山不止,直至胜利”的“愚公精神”。不得不说,明辨是非、做好引领已成为树立和弘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大急务。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说到底,愚公移山精神也是一种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提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等,把发扬光大“愚公精神”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理念与激励我们前行的磅礴力量。适逢其时,使命在肩,让我们擎起愚公移山精神这面英雄旗帜,努力绘就新时代的辉煌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