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王程强 周阳敏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王程强学生

作者简介:王程强,河南王阳明书院院长,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宣讲团副团长,著名阳明学学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三部曲),《王阳明生命传记》。释读点评有《王阳明家书》,主编有《知行合一·王阳明咏良知手迹》《王阳明咏良知墨迹》。

周阳敏,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BA导师、MBA导师,郑州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咨询师、培训师,中国经济管理网主编,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王阳明

引论

弘治十二年(1499)农历八、九、十三个月,在工部观政的新科进士王阳明出差到北直隶省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督造王越(1426—1498)陵墓,从此与河南这方水土、人文结下不解之缘。嘉靖年间(1522—1566),王阳明亲传弟子陈鼎、路迎、何鳌、萧鸣凤、应良、王应鹏、郭持平、南逢吉、刘魁(1486—1552)等人,以及再传弟子徐用检、黄元恭、徐霈、吕一麒等来到河南,分别出任省、府、州、县各级官员及府学教授、县学教谕、训导,在中州大地播撒阳明学种子,传播良知光明。河南洛阳人尤时熙(1503—1580)辞官后在家乡收徒讲学30余年,其弟子河南新安人孟化鲤(1545—1597)接引后学,兴办讲会,在豫西地区带出了大批阳明学学者。河南虞城人杨东明(1548—1624)辞官居家26年,兴办书院,德化乡村。王阳明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通过言传身教,在河南带出了一批阳明学践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河南政风、士风、民风,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阳明学在当代河南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南省诞生了一大批以阳明心学为哲学指导的企业家,河南阳明学者与全国学者一道共同成长,已经成立了王阳明的专门研究机构——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简称河南省王阳明研究会)、河南王阳明书院、致良知东方书院、良知企业家书院等机构,并恢复了浚县阳明书院。希望阳明学继续在河南传播并深刻地影响河南。

一、督造陵墓仕途起航

束景南在《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经过考证说,王阳明八月到河南浚县督造王越陵墓,十月返京。王阳明在《大伾山诗》后落款“大明弘治己未仲秋朔,余姚王守仁。”这证明八月初一日他已到浚县。

(一)好梦成真获赠佩剑

《王阳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王阳明中进士前梦到王越赠予他一副弓和一把宝剑。《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记载,弘治十年(1497)农历五月,敌寇先后入侵潮河川(今北京密云境内)和大同。《年谱》说,北部边境警报频传,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王阳明怀着为国分忧的心情,开始到处收集兵法著作,深入研究军事,经常用瓜子、果核排兵布阵,演练古代战阵。古话说,国有难,思良将。他自然会想到明代中期经略西北的著名军事统帅王越。

弘治十年,闲住15年的王越被任命为三边总制,他率兵深入贺兰山敌后,一举捣毁敌巢,阶段性地消灭了边患。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王越病逝于西北边境任所。为了表彰王越在几十年的边疆保卫战中立下的卓越功勋,朝廷要派遣官员到浚县进行隆重的祭奠。王越陵墓建设和殡葬活动属于一次高规格的官方行为,工期紧,任务重。为了赶工期和保质量,王阳明把工人分成五人一伍、十人一什,把责任落实到伍和什,同伍和同什是一个责任连带的协作整体。工人轮班休息、食宿。工余闲暇,他组织工人操演诸葛亮发明的八卦阵。

从弘治十年到弘治十二年,他一门心思扑在军事学习上,来浚县前上奏《陈言边务疏》。束景南在《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把王阳明《武经七书评》标注为弘治十二年,由此推测,王阳明可能随身携带《武经七书》,随时研读。再大胆推测的话,他既然在中进士前就梦到过王越赠送宝剑,他既然在弘治十年就广泛收集兵书阅读,他很可能阅读过王越的《屯御疏》《处置边务疏》《御寇方略疏》《威宁海子捣巢捷音疏》等奏疏。对比《陈言边务疏》与王越这些奏疏,可以发现他们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地方。王越从38岁到73岁,除了被贬官的15年外,有20多年驻守边疆。王越大儿子王春、二儿子王时常年跟随父亲驻守西北边境,因军功分别被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锦衣卫指挥佥事。醉心于军事学习的王阳明,在浚县的三个月里,一定会多方了解和学习王越父子在西北战场的实战经验。

陵墓按期完工,王阳明谢绝王越家人馈赠的金帛,接受了王越家人赠送的王越生前佩剑。

(二)写诗作赋吐露情怀

王越陵墓建在城外大伾山西麓。

大伾山是平原地带凸起的一座石山,山很小,东西宽0.95千米,南北长1.75千米,海拔135米,地面高度70米。《尚书·禹贡》介绍大禹治理黄河的路线图时写道:“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双方军队曾在此激战。宋代,黄河从山脚下流过,这里曾是南北要冲,曾是官方渡口,曾经很热闹,曾是护卫都城开封的门户。唐宋以来,许多名人登临过这里。金代,黄河改道南移,昔日的黄河河床变成一片沃野。

山中既有佛寺兴国寺、天宁寺和千佛洞等,有道观吕祖祠(吕洞宾)、张仙洞(张三丰)等,又有儒家圣人禹王庙等,这是一座儒、释、道文化荟萃之名山。依山开凿的一尊石佛高22.7米。

陵墓工地与大伾山近在咫尺,王阳明随时可以游览大伾山。有天早上,在薄雾的秋凉中,伴着寺院钟声,王阳明游览大伾山,观赏流水潺潺的龙洞,仰望像佛光一样显现在石佛顶上的旭日,他有感而发,即兴咏出了《大伾山诗》。在诗中,他感叹“千古河流成沃野”。

他对这种沧海桑田变化的感慨反映在他的《大伾山赋》中。李东阳(1447—1516)在《王越墓志》中说,王越下葬于九月初四日。重阳节这天,王阳明在三两个学生陪伴下,在大伾山中的一处石台上摆上酒食,他们酒助雅兴,且饮且歌。学生看到因秋叶落尽而显得空旷的山林,看到曾经波涛汹涌而今一马平川的黄河故道,感受到山河变幻和人生无常,感受到光阴如梭和时不我待。浚县在春秋时代属于卫国,东邻鲁国。公元前497年,孔子辞鲁赴卫,在卫国前后住了10年。学生伤感地说,孔圣人来过这里,他虽然不在了,大伾山仍然固若金汤,孔圣人的名声和大伾山一样千古不朽,而我们人生如朝露一样短暂,将会因碌碌无为而成了不知春秋的夏蝉。王阳明安慰道:一年有四季,人生有少壮,盛衰兴替是必然的;这座山早晚也会碎为尘沙并最终消失得无影无终;流经这里的黄河曾经吞山吐壑、奔腾万里,它曾经雄壮过,现在黄河故道变成了田野村市,也很美丽。王阳明说,我们不妨达观一些,山川河流对于天地来说,好比是我们人身上的毛发;1000年对于129600年,好比是一天中一呼一吸的工夫;我们把心放大,把1000年看做一呼一吸,把山川河流看做一粒芥子,我们哪里还会在意什么人生短暂呢!学生释然了,继续举杯畅饮。几个人喝到太阳落山。

在《大伾山赋》最后,王阳明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紧迫感。全赋主要表达初入官场、意气风发的王阳明一念千载、山河如芥的宇宙胸怀和豪迈气概。赋后落款“大明弘治己未重阳,余姚王守仁伯安赋并书。”

(三)开启阳明学之萌芽

浚县东邻开州(今河南濮阳)的吴冠做过山东乐陵县学训导,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女婿王綖是个举人,王綖和另一位举人任书一起来浚县,请王阳明写篇墓表。王阳明在《乐陵司训吴先生墓碑》中评价道:君子不看重穷达,而是随顺自然,不受富贵诱惑,所以能养浩然之气。

这篇墓表是对吴冠家族的讲学,《大伾山赋》是对几个学生的讲学。28岁的王阳明在浚县讲学少,游学多。《史记》有“卫多君子”一说。明嘉靖八年(1529)修订的《浚县志》记载,浚县有孔子讲学遗址、子贡墓、曹操城、李密墓等古迹。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在《送宗伯乔白岩序》中赞扬过卫武公;正德十三年(1518),在《寄诸弟》信中赞扬过卫国大贤蘧伯玉。

赵长海校注的《王越集》中收录的多篇《王越传》一致认为,王越是军事奇才,文武双全。王越精通兵法、射艺、象纬、堪舆等,识人善用,精于政务,热衷释老。正德十四年(1519),王阳明在平叛战争中初战就直捣叛军老巢南昌,与王越屡屡偷袭敌后老巢战法类似。王越因为先后援交宦官汪直、李广被世人诟病,王阳明即便学习王越的军事智慧,也不便与人说道。王阳明和王越一样,两人都是文进士出身,都曾战无不胜,都曾因军功获封伯爵,都曾被人谗害,前者不准世袭,后者被剥夺伯爵。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王阳明

二、心学弟子薪火相传

正德元年(1506)刻印成书的《大名府志》收录有《大伾山诗》《大伾山赋》,嘉靖八年成书的《浚县志》收录了《大伾山诗》。《开州志》收录了《乐陵司训吴先生墓碑》。大伾山中大石佛北崖下各有一处《大伾山诗》《大伾山赋》石刻,诗碑宽1.66米,高0.93米,为大行书;赋碑高2米,宽0.88米,为中楷行书。嘉靖三十九年(1560)浚县大伾山中的东山书院被改建为阳明书院,诗赋手迹被复制刻石立于阳明书院中。

王阳明对河南的影响主要在他身后。现在的河南省域比明代略小,现在的浚县、南乐、内黄、清丰、滑县、长垣、濮阳等县市在明代归属北直隶省的大名府,现在范县和台前县在明代分属山东省的东昌府濮州和兖州府东平州,明代河南省彰德府的临漳、磁州、武安、涉县现在属于河北省。本文介绍王阳明弟子对河南的影响是指现在意义上的河南。

(一)心学弟子德泽河南

明代官员做官有本省回避制度,在河南做官的王阳明弟子和再传弟子是外省人。亲传和再传弟子在河南做官、及与河南有关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在河南做官的王阳明亲传弟子与再传弟子一览表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表1中黄骥、朱得之、周怡没在河南做过官,因指点过尤时熙,间接地促进了阳明学在河南的发展。

在嘉靖四年写给绍兴知府南大吉的《亲民堂记》中,王阳明指出做官的秘籍在“亲民”。亲民之本在明德,明德之用在亲民。这些弟子做官,是在德泽河南。

(二)刘魁一心扶植风教

刘魁在河南做官时间长,政绩较为突出。

刘魁以气节著称。《明史》刘魁本传记载,嘉靖二十一年,迷信道术的嘉靖皇帝听信道士陶仲文的话,要建一座祐国康民雷殿。此前三年,先后建成了慈庆宫、显陵、大高玄殿等大型建筑,如果工部继续大兴土木,必将加重百姓负担,身为工部员外郎的刘魁知道谏阻皇帝的严重后果,他吩咐家人买好一口棺材,然后上奏劝谏。劝谏换来的是七年监狱生活。

刘魁从嘉靖二年始,先后做过湖广宝庆(今湖南邵阳)府通判、河南开封府钧州知州、广东潮州府同知和工部员外郎。《明史》评价他“所至洁己爱人,扶植风教。”

洁己,手段是为善去恶,目的是明明德;爱人,即亲民,亲民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洁己爱人,即是致良知功夫,也是致良知功用。扶植风教,目的是为善去恶致良知。刘魁在钧州扶植风教,移风易俗,措施包括创办社学书院,开启民智良俗;建设先贤祠堂,表彰道德标兵;重新丈量土地,实行均粮均税;开办社仓义仓,防备百姓饥荒等。

刘魁在任时的钧州上属河南开封府,下辖密县(今新密市)和新郑县(今新郑市),州域含现在禹州市、新密市和新郑市。隆庆五年(1571)新郑县转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为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名讳,钧州被改称禹州。

刘魁在赣州见证过王阳明兴办社学和书院,他在钧州如法炮制,从嘉靖七年到十一年,五年间创办了儒林、颍滨、白沙、东峰和仙棠五所书院。嘉靖九年,朝廷下诏,要求各府县劝导僧徒还俗回归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刘魁奉诏在境内取缔了300余处佛教场所,利用这些场所兴办书院、社学和圣贤祠堂。嘉靖十年,刘魁在州城内重建了禹王庙和汤王庙。几年时间,在境内城乡各地建设了95所社学。

白沙书院地处乡村(明钧阳里,今花石镇),唐代时就有,宋代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白沙书院重建后,刘魁在《白沙书院二程告文》中写道:“惟二夫子家世伊洛,受学濂溪,日惟先觉。”“正唐虞心印之传,溯洙泗渊源之活,非二夫子而谁与作。”(《钧州志》)刘魁在文中提到的“唐虞心印之传”,即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提到的尧、舜、禹相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汤王庙建成后,乡绅高尚贤在《新建汤王庙记》中称赞刘魁:“乃踪寻古圣贤之在境内者,墓则表之,神则祠之。”(《钧州志》)刘魁借古圣贤为社会做榜样,又树立当代贤人为读书人做标兵。乡宦刘坚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做过浙江山阴和山东单县知县,攒下的俸禄仅够买一匹返乡的瘦马。做官前,耕读持家;辞官后,耕读传家。刘魁敬重刘坚,为刘坚作《墓志铭》,表扬贤德。刘魁每年春秋二季在各乡举办乡饮酒礼,提倡礼乐,塑造民风。

刘魁在钧州推行的文化建设卓有成效。高尚贤在《新建汤王庙记》中赞扬道:“郡守刘公守是邦三载,政以德厚,民以化渐。”嘉靖十三年的乡试中,钧州一次考中四个举人。刘魁在任的两届会试和离任后的一届会试,三届会试一共向朝廷贡献8位进士,这在钧州明代历史上空前绝后,衙门专门在州学西侧修建“八士坊”进行庆祝和表彰。

为了抑制势家豪强的欺蒙贪占,维护小户农家不被无辜摊派,他组织重新丈量土地,推行均粮均税的公平政策。为了防备饥荒,他组织建设义仓、社仓,丰年家家户户储存余粮,灾荒年景赈济灾民。钧州钧瓷久负盛名,皇宫需索摊派日益繁重,刘魁力争减免贡额,减轻百姓负担。

刘魁修养有素,和蔼可亲,衙门同僚相处一年,竟然没见他发过脾气。乡饮酒礼上,有人建议他吟诗助兴,他立即起身,随口吟唱。在任时,百姓爱戴他,真诚地把他看做父母官;离任后,百姓怀念他,把他供奉进了钧州遗爱祠。

(三)各有遗爱留存河南

阳明学弟子用良知做官、做人,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也有磨难。

镇守河南太监廖堂是福建人,他利用权势让侄子廖铠冒籍占用河南中举名额。全省舆论哗然,因畏惧太监淫威,没人敢检举揭发。六科给事中陈鼎上奏揭发这一丑恶行径,维护了河南考生的权益,但是陈鼎被打击报复,坐监丢官。

张綖嘉靖十九年在汝宁府光州做知州,《光州志》表扬他“守纪律,重廉节,爱民省费。”“令行禁止,桀黠吏胥,无敢挠法。”“解绶东归,士民遮道挽之。”张綖喜欢写诗,权贵弹劾他“怠事游咏”,罢了他的官。他去世后,当地乡绅把他供奉进了光州名宦祠。

萧鸣凤嘉靖四年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督理学政期间主持在睢县骆驼岗建设锦囊书院。他在河南时间不长,就被弹劾离职。黄元恭在河南兵备任上被罢官。

谢魁在归德府虞城县做知县时,遇上黄河决口,洪水几乎冲垮县城,他组织县民,百般维护,保全城池,活命无数。《虞城县志》评价他在知县任上“兴学造士,一时翕然向风。”

这些阳明学弟子做官有一个突出特点,他们传承了王阳明为政即为学的优良传统,为学即是修身和讲学。他们做官,办教育是为了讲学,做行政是在讲学;他们做人,通过一言一行,通过接人待物,都在进行着无声的言传身教,都是在讲学,讲的行的是为善去恶致良知。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三、阳明心学讲会兴盛

北宋以降,河南一直是理学重镇,程朱理学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嘉靖初,阳明学在南方传播,在北方遭到嘲讽和抵制。嘉靖八年,朝廷把阳明学定为伪学。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和兴盛要等待一个人和一个时机。刘景向民国十八年修订的《河南新志》第十五卷中说:“河南为姚江之学者,自尤时熙始。”嘉靖二十六年,尤时熙辞官回乡,一心讲学,开始时少人听讲。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间,礼部尚书欧阳德、内阁大学士徐阶、兵部尚书聂豹、詹事府詹事程文德主盟,在京师灵济宫举办阳明学讲会,《明儒学案》说“学徒云集至千人”,《明史》欧阳德本传说“赴者五千人”。内阁和礼部主导科举出题的方向,因此灵济宫讲会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学在各地的传播。尤时熙在家乡讲学30余年,听众数百人,培养出了孟化鲤等杰出弟子。孟化鲤接过衣钵,和张信民(1562—1633)、王以悟(1571—1638)、吕维祺(1587—1641)等弟子带动了豫西地区、甚至整个河南阳明学的兴盛传播。

(一)西川先生倡学洛阳

尤时熙,字季美,号西川,河南府洛阳县人。嘉靖元年(1522)20岁时中举。十一年,任北直隶元氏县教谕,十三年丁父忧,除服后补山东章丘县(今山东章丘市)教谕。十九年升国子监学正。二十一年拜师刘魁。二十三年,升户部主事,主政京杭大运河上位于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负责过往商船的税收。

尤时熙中举后按例应参加嘉靖二年会试。当年会试中有道关于阳明心学的策问,出题人的目的是讽刺阳明心学,诋毁王阳明,王阳明弟子徐珊怒而弃考,钱德洪愤愤不平。王阳明却高兴地说:“圣学从兹大明矣。”(《年谱》)尤时熙可能由此接触到阳明学。年轻举子会试失利后进国子监学习。尤时熙在国子监见到《传习录》,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明史》本传记载,尤时熙见到《传习录》后感叹说:“道不在是乎!”

尤时熙在元氏和章丘两县县学,“一以致良知为教,两邑士亦知新建学。”(《明史》)任国子监学正时,祭酒徐阶是王阳明再传弟子,他号召全监监生向尤时熙学习。嘉靖二十一年,40岁的尤时熙“居常以不及师事文成为恨”,他说:“学无师不能有成”。(张元忭《明河南西川尤先生墓志铭》)这年秋刘魁备棺冒死谏君,受廷杖坐诏狱,名满京师。刘魁坐监无事一身闲,尤时熙决定到监狱拜师求学。刘魁同监有杨爵和周怡两位狱友,周怡是再传弟子,师从王畿和邹守益。尤时熙对王阳明说过的话,经历过的事都很上心,有闻必录。从刘魁和周怡的讲述中,尤时熙记录了《传习录》遗漏的王阳明语录。

嘉靖二十三年,尤时熙上任浒墅关路过南直隶靖江,拜访朱得之,采访王阳明语录与逸闻。大运河交通便利,人来人往,他得以拜访到浙江余姚的黄骥,从黄骥这里采访王阳明语录与逸闻。尤时熙请教如何做学问,刘魁告诫他“立诚”;周怡告诉他“信心”;朱得之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途径堂室,万世昭然。”黄骥说:“阳明学问,初亦未成片段,因从游者众,夹持起来,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明儒学案》)

尤时熙回乡后,在斋中供奉王阳明牌位,每晨焚香礼拜。30余年,不入公门,修身育人,兴办讲会,聚众讲学,接引后进。著有《拟学小计》《拟学小记续录》等。他学问有以下四特点:一、敢于怀疑,贵在自得。《拟学小记》第一卷名为《经疑》,质疑《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周易》等经典及传注疏。他说:“虽师友之言,亦只是培植灌溉我,我亦不以此为家当。”“阳明虽夙成其言,以江西以后为定。”二、敢于创新,丰富师门。他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释“格”为通,说“知”即“行”,说“忠,心也,忠无可指”,说“独字即道字,慎字即常闻常睹”等。三、敢言经济,注重实务。他说:“《大学》一篇,终于理财,治天下只此一事。”“能理天下财,始能干天下事。”“农圃医卜,非小道也。”(《拟学小记》)四、不事空玄,道在日常。他说:“洒扫应对,便是明德亲民事。”“孔门论学,职分之外无说。”(《拟学小记》)“九天之上天也,眼前亦天也;九地之下地也,脚下亦地也。如今只管眼前脚下,实实行去,不论九天之上,九地之下,然眼前之地、脚下之地,即九天之天、九地之地也。”“圣人言功夫,不言道体,功夫即道体也。” (《拟学小记续录》)五、融通释老,归入儒家。他不拒绝以朱得之为师,朱得之号参元子,著有《老子通义》《庄子通义》《列子通义》。他自号西川居士。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评价说:“西川字字句句不失王阳明。”

尤时熙最大的贡献在于把阳明学引入河南府,通过亲传和讲会培养了大批阳明学人才。河南府地域相当于今天洛阳市、三门峡市、登封市和巩义市。张元忭在《明河南西川尤先生墓志铭》中说:“陕、洛间闻其风,担簦笈而至者百数十人,士大夫道洛者咸以一觐颜色为快。”

(二)云浦先生光大心学

孟化鲤,名公礼,字叔龙,又字子腾,号云浦,化鲤为榜名,河南府新安县人,21岁拜尤时熙为师。比照儒家前贤的师生关系,从学问上说,他是尤时熙门下的颜渊和徐爱;从光大师门贡献上说,他是尤时熙门下的曾子和钱德洪。

孟化鲤聪颖过人,17岁增补为县学生员,25岁被选贡入国子监。隆庆四年(1570),在国子监生参加当年顺天府乡试资格选拔中,成绩第一,名声鹊起,结交日广,他开始倡导在细瓦厂举办讲会。第二年离京回乡,在家乡新安办讲会,主持建设川上书院。新安讲学之风兴起,像正德十三年的赣州一样,街头巷尾处处是歌吟声。28岁主导洛阳城南讲会,刻印尤时熙《拟学编》。万历元年(1573)中河南乡试第9名。万历六年34岁开始收徒。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旋即回乡丁忧。期间为洛阳城南讲会订立会约。十一年,补户部主事,先管太仓银库,后主政大运河上的河西务税关。官闲时节,在河西务讲学。十三年,奉命赈济济南、淮扬、凤阳等地灾民,活民数万,沿途拜访饱学之士。十四年,从吏部主事任上丁内艰。十六年,在家乡讲学,学者云集,城内馆舍、寺庙住宿不下,郊外道观住满学生。服阙,先后升吏部稽勋员外郎、考功郎中。上疏言事获罪罢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联署合奏营救。二十二年,居家不事世俗应酬,在新安川上书院讲学,从学日众,每逢讲会,河南府各县,甚至汝州、汝宁府的学生,数百人云集新安。孟化鲤晚年专心讲学、著述,万历二十五年(1597)去世。

孟化鲤讲学传道,提携后进,有功于阳明学在河南府、甚至河南省的传播和光大。弟子张信民辞官后在家乡渑池(今义马市)创办正学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弟子王以悟在陕州(今陕县)讲学于甘棠书院。天启元年(1621),弟子王以悟、张信民、孟一诫、吕维祺等人在洛阳城南建“洛社”,办云浦讲会,会众万人以上。弟子们继承和光大了孟化鲤的事业,这首先得益于他的学问、德行精粹。

弟子王以悟20岁拜师入门,随侍从学20年,“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游则同伴”(《云浦孟先生年谱》),深得儒学要义。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以悟编辑完成《云浦孟先生年谱》,详细记录了孟化鲤为官为学的一生。孟化鲤的学问反映在他的修养上。王以悟记述道,孟化鲤34岁时“气宇清澈,涵养圆明”,35岁时被同年举人称赞“神凝气定”。三天会试每天下场后,孟化鲤坚持完成每天写七幅楷书的日课,而且精神如常,“略无倦态,其精神凝定如此。”会试后到山海关做客期间得知中进士,他“神气自如”“无疾言遽色。”被罢官的当晚“秉烛收置簿籍,一一缄印,责付典守,以便代者。”他“神闲气定,笑谓”王以悟说:“掌选奉公,实怨薮也,乃今始息肩矣。”临终前,“盥栉整衣,端坐小斋,犹手书四绝,”“但云讲学做人,不及其他。瞑目而逝。”王以悟记述道,孟化鲤34岁时“有检点摄持,至晚年渐渐浑融,若出性成矣。”孟化鲤的学问反映在他的德行上。28岁时家乡遭灾,乡人向他家借贷百余石粮食还不上,他劝父亲烧掉借贷凭证;主政河西务税关时,廉洁奉公,不贪一文,收足常数后,“免征千余金”,被当地父老称赞为:“二百年来,未有廉明如先生者也”。做吏部文选郎中时,“守正布公,凡权贵请托,俱不行。”“罢官归,引一僮跨驴出长安门,行李枵举,闻者莫不嗟叹。”孟化鲤的学问反映在他的持家齐家上。“平日居家,整齐严肃”,“每晚无事,大门扃锁,家众不得夜出。每五鼓,先生早起,家众豫候庭前,随击柝出热水置阶除,各取盥栉。随所执事,或洒扫,或拂拭几座器皿,或搬运薪米,此皆黎明时也。……”王以悟总结道:“先生之出,即政,即学;先生之处,即家,即政。”“长者服其德,少者若其训,虽市井庸贩之徒,儿童妇女之辈,无不闻而爱慕,见而敬畏也。”

孟化鲤有德有行,立言可信。他居家,每晨起祭拜过祖宗,必是祭拜王阳明、尤时熙二先生。王以悟说:“先生平日讲学,一遵阳明、西川两先生,而出于自得者为多,大要以致良知为宗。”孟化鲤著有《遵闻录》《读易呓言》《名臣言行录》《明贤卓行录》《增减性理纂辑诸儒要录》。孟化鲤说:“实学在读一句,行一句。”“不肯做俗人,必求为圣贤,此志一立,即是大头脑。既有此志,则念念处处必非世俗之见。人只是看自家小了,所以视圣太高。”“无私故静,一言该学问之道。”

万历二十六年,河南省奉旨为孟化鲤建设祠堂,在祭文中称扬“学宗孔孟,派衍伊洛。”“一代真儒,万古先觉。”

(三)河南心学枝繁叶茂

孟化鲤学有所成后,兴办讲会,从学日众,因新安在洛阳西邻,尤时熙说:“吾道大明于西方。”孟化鲤门下弟子更多,著名弟子也多,万历十七年,弟子张信民在家乡渑池大开讲席,德望日隆,因渑池在新安西邻,他高兴地说:“吾道西矣。”他们师徒一代一代有序地传承着学脉道统。孟化鲤、王以悟还一脉相承了尤时熙的一个学习方法,他们对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有闻必录。孟化鲤弟子张信民、崔儒秀、王以悟、吕维祺等人各有功名,有的人无意仕途,一心著述讲学,有的辞官后醉心于著述讲学,他们各自创办书院,或者自办讲会,或者联盟会讲,进一步发扬光大阳明学。孟化鲤与豫东归德府虞城同年进士杨东明、宁陵同僚吕坤(1536—1618)经常或者书信沟通、或者面晤切磋,东西呼应,共同带动家乡的阳明学传播。张信民做过知县,崔儒秀做过按察司佥事,王以悟做过布政司参政,吕维祺做过兵部尚书,杨东明做过刑部侍郎,吕坤做过山西巡抚,这些人有学识有影响,带动了各自家乡甚至河南省的风俗向美向善的演化。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影响

王阳明

四、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嘉靖后期,阳明学风行天下。从王阳明开始,经过刘魁等弟子在河南大地践行和传播阳明学,经过尤时熙的辛勤播种,到孟化鲤时期,阳明学成了河南的显学。孟化鲤和广大弟子、杨东明等阳明学践行者以自身道德感召乡里,以讲会和会约表率群伦,以传播良知移风易俗。孟化鲤主要弟子张信民、王以悟和吕维祺,都在明朝覆灭前夕去世。清康熙年间,政府主持重修了孟化鲤祠堂。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既有对源于伊洛的程朱理学的继承,比如尤时熙、孟化鲤、张信民等人一直崇仰和尊奉明初学者渑池人曹端(1376—1434),更主要的是给已经变得僵化的程朱理学注入鲜活的内容,为河南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阳明学传播浓郁的氛围下,河洛地区出现了一批文化世家,如新安孟化鲤家、吕维祺家,孟津王铎家,他们家族中连续几代,代代培育有文化人才,而且一直延续到改朝换代后。

阳明学在河南的传播,与全国息息相通。尤时熙学承江西刘魁,南直隶朱得之、周怡,浙江黄骥;孟化鲤与天下阳明学者的交游更加广泛,他曾请江西学者邹元标常驻新安讲学,一讲数载;他江西籍弟子李日宣崇祯年间做到吏部尚书。洛阳、新安、渑池是两京通往关中的要道,过往官员、学者或登门论学、或升坛讲学,丰富和活跃着河南的学术和文化生活。

阳明学在其他不少地方流于清谈,不务实事,从尤时熙开始,一直到孟化鲤,河南阳明学者始终遵奉王阳明知行合一为做人、做事和讲学的圭臬。他们有学有识,有德有行,有真有诚,因此能感人化人,能移风易俗。孟化鲤去世时,门人相视失声,市民为之罢市,远在渑池的一位老婆婆悲伤地说:“天下无福矣!”“海内君子过其墓,多泫然泪下。”(《云浦孟先生年谱》)

阳明学在河南开启了明末清初孙奇逢(1584—1675)等人理学经世致用的复兴,为河南的学术传承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今天,在阳明学的复兴和发展中,河南省企业界、学界、政界等社会各界涌现出了一批阳明学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他们在修己安人,在传播阳明学,在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在重塑着身边的环境,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河南文明发展的基础要件,这将对河南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