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蒙师情

难忘蒙师情

不论天涯海角,不论地老天荒,儿时的启蒙老师,永远不会忘记。

一次饭后散步,路过一户人家。那家门外的草坪上,一个小男孩正拉着一个男子的手,仰着头说:“爸爸,王老师真好,他今天教我写那个“张”字,他说我把那个字写分了家,不好看。还让我跟他儿子咚咚一起吃午饭呢!”

那孩子,大约六七岁的样子。对大人说写字的事,在读一年级吧?孩子必定姓张,不然,老师怎么会说他“张”字写得不好,教他写那“张”字呢?

想不到,孩子的这几句话,竟撩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我思潮翻涌,沉入对蒙师李老师的回忆之中……

依稀记得,在彭老总“为人民鼓与呼”,大跃进口号震天响,三面红旗迎风飘的非常年月里,我才上学读书。一年秋天的早晨,我很早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就迫不及待地挎着母亲连夜在桐油灯下用旧布缝制的小书包,在村里的几个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一路有说有笑地朝三里外的大队小学走去。

素来胆小的我,来到学校后,不敢独自向老师报到注册。在一个大哥哥的几番鼓励下,我才怯生生地走进学校办公室。其时一位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身着青布中山装,面庞黑瘦,门牙缺了一颗的老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接着问:“报名吧,你叫什么名字?”我赶忙回答:“我爹给取的是向××”“哦,你姓向,志向的向,向日葵的向,是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又问:“你会写名字吗?”“会的,在家时哥哥教我写的。”听我说完,他伸手递给我一支铅笔,示意我写一下姓名。我在一张纸上写下第一个字,他眉头舒展;写下第二个字时,他眉头紧蹙;写下第三个字时,我发现他像要把手伸过来的样子。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地写下三个歪歪扭扭的字——“向××”之后,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他的评判。“好,写得好!就是这个‘向’字写得不够周正。来,我教教你!”他把住我的手,口里说着“应该这样写”,并一笔一画地教我写,一连写下七个“向”字。看着我把那个“向”字写得好看一点了,他才罢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农村“食堂化”的鼎盛时期,当时学校也有一个食堂,我们小学生的口粮定量标准是,早四两,晚三两。菜呢,就是每顿一瓢盐汤。一天到晚,总是饥肠辘辘的,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一次,我感冒了,食堂的盐汤泡饭,我实在不想吃。李老师知道了,把我拉进他的房间,留我吃饭。

我清楚地记得,他从房间的墙壁上取下一小块牛肉干,用菜刀切下薄薄的几片,然后从碗柜里拿出一个大约盛有半斤食油的小油瓶,往锅中很小心地滴了几滴,再往锅中放进一汤匙豆豉,用火烧开。

吃饭时,李老师用锅铲把浮在汤面上的几朵油花荡开,舀了些汤倒进他的饭碗里。然后用锅铲把沉在锅底的几片牛肉捞上来,倒进我的饭碗里。满面和气地对我说“吃吧,坚持把饭吃下去,感冒就会好的。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不行啊!”听着这暖心的话,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噙着泪水的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李老师,不知所措地点了点头。从此,每到吃饭时,李老师都忘不了叫我去他那里。

难忘蒙师情

生活上,李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其他方面,他却格外严格,从不袒护。李老师是一位公认的严师,他经常对全班同学讲《折筷子的故事》,而“指甲和肉分不开”、“人之初,像白纸,遭污染,变废纸”几句,更是他的口头禅。每每讲完后他还再三叮嘱:在学校,同学们是兄弟,是姐妹,是指甲与肉的关系,要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才是好学生。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不能只顾自己,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开学不久,他还和我们一起制定了班规,要大家严格遵守,谁要是触犯了这些班规,他一定严惩不贷。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打架了,结果被李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那天中午,我吃饭时都没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呢!

我跟着李老师读了两年书,也跟着李老师生活了将近两年。

在这两年里,我接受了李老师的知识启蒙教育,也接受了他教给我的人生第一课,得到他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得到他成长道路上的及时引领。正是由于此,使得孱弱的我,在那浮夸风刮得最猖狂、生活最艰难的年月里得以幸存下来,并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后来听说,李老师直到前几年退休,还是一位民办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与恩师相差得太远太远!

啊,难忘童年事,终身难忘蒙师情!值此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父母给予我的只是生命,是把我抚养成人。而老师传授我的知识,启迪我的智慧,注入了灵魂,交给我的是一把打开幸福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教师的高尚,教师的无私,教师的清苦,教师的辛勤浇灌,才换得万千幼苗的茁壮成长,才造就让祖国强盛的万千栋梁!

恩师李老师啊,您就是这万千默默奉献者中的一个佼佼者!

难忘蒙师情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