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前身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校长,中央军委直属正大军区级(正部级)高校,1966年文革爆发,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分拆,以海军系、原子系、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全建制和其它各系部分专业和教师为基础重新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平台院校,56所研究生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由国防科工委、海军、教育部、黑龙江省、国家海洋局重点共建。

学校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信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等合并而成),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是中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获奖院校,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3亿元。

学校坐落于哈尔滨市,在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现有教职工3083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人,博士生导师477人,院士17人,973首席科学家18人,千人10人,长江学者11人,本科生14886人,硕士研究生8550人,博士研究生1783人,外国留学生1500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

文化传统

校标

该校标内涵具体表现为:

第一、校标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第二、校标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第三、校标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下方镶嵌学校英文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第四、校标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

第五、校标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训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是“好”、“办好”的意思。“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

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4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

2017年9月,船舶与海洋工程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数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软件工程、设计学。

教学建设

截止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见下表中参考资料及链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开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对抗技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燃机结构、光纤理论与技术、工程训练课程、微波技术基础、卫星导航系统、水声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导航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熔盛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教学培训基地(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教育与培训中心;国际货运飞行驾驶员培训基地。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

国家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国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

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哈尔滨分基地;

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KAB,即: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由“国际劳工组织”发起设立);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哈军工纪念馆;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家首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