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我的村莊

站在遠處遙望我曾經的居住地,湧進眼中的盡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樹葉間不時探出幾間樓房,那裡頭就是我們的村莊。

村莊由一家挨著一家、一院連著一院,是一個大拼圖。大體上是陳家挨著陳家、羅家挨著羅家、李家挨著李家,很少間雜,很有規則。比如李家佔據的地盤,屋前屋後肯定還是李家。於是整個村莊,就形成一個個的小片區,如羅家院、高坡寨、半邊街、李家灣。

新莊,我的村莊

早期的寨子,搭杈杈房,築土牆,割茅草來蓋頂,然後房前屋後栽上竹子、李子、桃子、枇杷、黃果,形成了院子。家家都餵養著雞、狗、豬,經常這邊狗叫“汪汪汪”,那邊雞叫“咯咯咯”,熱鬧得很。

村莊掩映在一片濃密的竹樹叢中,早晨傍晚,四處炊煙冉冉升起,很有煙火的氣息。

村莊由三三兩兩的人家、星星點點的院子蔓延開來。後來人們開始燒磚燒瓦,瓦房、磚房漸漸多了,杈杈房、土牆房慢慢消失,一條馬路從村莊中間穿行而過,寨子自然分為兩面街,兩面街的房子都擠得滿滿的。

村莊歷史並不久遠,就70年左右。村民似乎都比較和諧,幹完莊稼活後還有分工:男人要柴,女人打豬菜;回到家裡,男人推磨,女人舂米;吃完晚飯,女人砍豬菜,男人坐在火炕邊,靠在椅子上,啪嗒啪嗒地抽著葉子菸,不一會打起呼嚕來。

“今天放牛去哪點?”有答“盧家灣”,有答“何家灣”,有答“老貓坡”,“汪嘎良”“拉毛堡”“筍子灣”“肖家灣”,一問一答,不用指點,鄉音濃濃。那時我們趕著牛在路上,牛的腳步邁著很舒緩,棕黃色的屁股一左一右擺動得很有節律,嘴還不停地咀嚼著。

村莊裡的地名,應該有不少美麗的傳奇,因無人考證,這些傳奇大多被老人們帶進了泥土。老貓坡,它就有一段傳奇。

相傳古時候,有個秀才進京趕考。一天,他走進了一片大森林,又冷又餓又疲倦,於是倚著一棵大樹睡著了。當他醒來時,發現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群狼虎視眈眈地望著他,嚇得他渾身直冒冷汗,拔腿就跑。跑啊跑,一個毛絨絨的東西出現在前面。他想掉頭,可摔了一跤,睜大眼睛仔細一看,是隻老貓(老虎),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心想:呀!老天是不是懲罰我,前有狼後有虎的,死定了,死定了。正當他嚇得魂飛魄散時,奇蹟出現了,眼前的老貓未向他撲來,而是撲向露出兇光的狼群。經過搏鬥,老貓擊退了狼群,但它也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直喘氣。秀才看到此景,心裡的恐懼頓時消失,在樹旁生起一堆火,和老貓一起在樹下休息。第二天一早醒來時,地上有一大攤血,老貓不知何時離世了。秀才含著淚掩埋了老貓,為感激老貓的救命之恩,就將這個地方取名為老貓坡,希望後世人善待他的恩人——老貓。

村莊周圍是山,高高低低,溝谷縱橫。有匹又高又陡峻的山,半山有個洞,老人說叫牛鼻洞,有兩個孔,在遠處看真像牛的鼻孔。據老人說,牛鼻洞長、寬十多米,高十多米,可容納上百人,有水、石窩,洞外陡直,稀稀疏疏的有些樹。要想進洞,僅有條只容一人從山腳向上攀援的小路。洞的右邊也有條路,但要用幾根木棒搭在樹根上,才能進洞。這裡曾是躲兵、匪的地方,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解放前,洞外整天傳來“開門開門”的呼叫聲…….

日出日落,春去春來,斗轉星移。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從早年的外出搞副業,到後來的外出務工,似乎已成常態。他們正月年味正濃時就要出門,到臘月殺年豬的時後再回來,像候鳥一般來來回回。掙了錢就來修平房,土坯牆房變磚瓦房,磚瓦房變混泥土大樓房,原來用的灶孔、鼎罐,也被一應電器所取代,家裡都有電飯鍋、電炒鍋、熱水器。要燒柴火,只有接親嫁女辦大事才用上。這裡會有總管、廚子,幫忙的男的劈柴,女的摘菜、洗碗。幹完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攏來,圍在一起,又說又笑,熱鬧非凡。孩子們放了學,直到辦事人家端碗就吃,抹嘴就走,像自家一樣隨意,沒有誰家吝嗇。

村莊裡戶戶門前通水泥路,原來的馬路變成惠羅二級公路,人們爭相搬到公路兩側建房居住,已形成長長的一條街,路兩側安裝了安全護欄、路燈並種植了綠化樹,路邊人家有賣菸酒的、賣水果的、賣豆腐的、洗車的,真是一條街市。只有羅家院、半邊街、李家灣、高坡寨還殘留著殘磚破瓦和殘破的院落。

離村子不遠處建有兩個磚廠,一部分上了點年紀、不願外出打工的村民,成了這裡的工人。

最近,村裡開始動工興建村級文化場所了。用不了多久,幾百位村民就會有了悠閒娛樂的場所。他們可以在文化廣場上散步、閒聊,可以下棋娛樂。

村莊周圍,依然到處是茂密的樹林,有松樹、杉樹,桃樹、楊梅樹,已看不到山的脊背。山上那些合抱的杉樹,像一個個衛兵守衛著村莊,山上的清泉順著管道流到各家各戶、每個院落,村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傍晚,公路兩側停滿各式汽車,大貨車、小轎車、面的、貨機三、老年代步車 、電動車……吃了晚飯, 人們喜歡到門前坐著聊天,也有不少中年男女拿那手機在自己的山歌群對唱山歌。你看,公路邊左右各蹲著一些男女,用新編的山歌對唱。

男唱:

妹家村寨生態好,

又種酥李又種桃;

雞兒養在果樹下,

你妹真會把錢撈。

女還:

不要假意來誇婆,

哥家收入實在多。

又栽桃子又栽李。

又包河段來養鵝。

時隔多年,曾經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村民們,飽嘗過異鄉的酸甜苦辣和思兒想老的苦楚後,都紛紛回鄉創業了。他們有的修車,有的搞裝飾,有的賣水果,有的開洗車場,有的開面館。他們又吃到了正宗土豬肉、土雞肉、土雞蛋,吃到純天然、無公害的蔬菜等食品,這正是他們要安享的鄉村生活。

可惜我的老屋已易主了。人回家,鳥歸巢,年滿花甲的我,但願百年,再回生我養我村莊居住。

來 源 | 羅甸縣邊陽中學

作 者 | 陳志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