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我的村庄

站在远处遥望我曾经的居住地,涌进眼中的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叶间不时探出几间楼房,那里头就是我们的村庄。

村庄由一家挨着一家、一院连着一院,是一个大拼图。大体上是陈家挨着陈家、罗家挨着罗家、李家挨着李家,很少间杂,很有规则。比如李家占据的地盘,屋前屋后肯定还是李家。于是整个村庄,就形成一个个的小片区,如罗家院、高坡寨、半边街、李家湾。

新庄,我的村庄

早期的寨子,搭杈杈房,筑土墙,割茅草来盖顶,然后房前屋后栽上竹子、李子、桃子、枇杷、黄果,形成了院子。家家都喂养着鸡、狗、猪,经常这边狗叫“汪汪汪”,那边鸡叫“咯咯咯”,热闹得很。

村庄掩映在一片浓密的竹树丛中,早晨傍晚,四处炊烟冉冉升起,很有烟火的气息。

村庄由三三两两的人家、星星点点的院子蔓延开来。后来人们开始烧砖烧瓦,瓦房、砖房渐渐多了,杈杈房、土墙房慢慢消失,一条马路从村庄中间穿行而过,寨子自然分为两面街,两面街的房子都挤得满满的。

村庄历史并不久远,就70年左右。村民似乎都比较和谐,干完庄稼活后还有分工:男人要柴,女人打猪菜;回到家里,男人推磨,女人舂米;吃完晚饭,女人砍猪菜,男人坐在火炕边,靠在椅子上,啪嗒啪嗒地抽着叶子烟,不一会打起呼噜来。

“今天放牛去哪点?”有答“卢家湾”,有答“何家湾”,有答“老猫坡”,“汪嘎良”“拉毛堡”“笋子湾”“肖家湾”,一问一答,不用指点,乡音浓浓。那时我们赶着牛在路上,牛的脚步迈着很舒缓,棕黄色的屁股一左一右摆动得很有节律,嘴还不停地咀嚼着。

村庄里的地名,应该有不少美丽的传奇,因无人考证,这些传奇大多被老人们带进了泥土。老猫坡,它就有一段传奇。

相传古时候,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一天,他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又冷又饿又疲倦,于是倚着一棵大树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发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群狼虎视眈眈地望着他,吓得他浑身直冒冷汗,拔腿就跑。跑啊跑,一个毛绒绒的东西出现在前面。他想掉头,可摔了一跤,睁大眼睛仔细一看,是只老猫(老虎),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心想:呀!老天是不是惩罚我,前有狼后有虎的,死定了,死定了。正当他吓得魂飞魄散时,奇迹出现了,眼前的老猫未向他扑来,而是扑向露出凶光的狼群。经过搏斗,老猫击退了狼群,但它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直喘气。秀才看到此景,心里的恐惧顿时消失,在树旁生起一堆火,和老猫一起在树下休息。第二天一早醒来时,地上有一大摊血,老猫不知何时离世了。秀才含着泪掩埋了老猫,为感激老猫的救命之恩,就将这个地方取名为老猫坡,希望后世人善待他的恩人——老猫。

村庄周围是山,高高低低,沟谷纵横。有匹又高又陡峻的山,半山有个洞,老人说叫牛鼻洞,有两个孔,在远处看真像牛的鼻孔。据老人说,牛鼻洞长、宽十多米,高十多米,可容纳上百人,有水、石窝,洞外陡直,稀稀疏疏的有些树。要想进洞,仅有条只容一人从山脚向上攀援的小路。洞的右边也有条路,但要用几根木棒搭在树根上,才能进洞。这里曾是躲兵、匪的地方,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放前,洞外整天传来“开门开门”的呼叫声…….

日出日落,春去春来,斗转星移。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早年的外出搞副业,到后来的外出务工,似乎已成常态。他们正月年味正浓时就要出门,到腊月杀年猪的时后再回来,像候鸟一般来来回回。挣了钱就来修平房,土坯墙房变砖瓦房,砖瓦房变混泥土大楼房,原来用的灶孔、鼎罐,也被一应电器所取代,家里都有电饭锅、电炒锅、热水器。要烧柴火,只有接亲嫁女办大事才用上。这里会有总管、厨子,帮忙的男的劈柴,女的摘菜、洗碗。干完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拢来,围在一起,又说又笑,热闹非凡。孩子们放了学,直到办事人家端碗就吃,抹嘴就走,像自家一样随意,没有谁家吝啬。

村庄里户户门前通水泥路,原来的马路变成惠罗二级公路,人们争相搬到公路两侧建房居住,已形成长长的一条街,路两侧安装了安全护栏、路灯并种植了绿化树,路边人家有卖烟酒的、卖水果的、卖豆腐的、洗车的,真是一条街市。只有罗家院、半边街、李家湾、高坡寨还残留着残砖破瓦和残破的院落。

离村子不远处建有两个砖厂,一部分上了点年纪、不愿外出打工的村民,成了这里的工人。

最近,村里开始动工兴建村级文化场所了。用不了多久,几百位村民就会有了悠闲娱乐的场所。他们可以在文化广场上散步、闲聊,可以下棋娱乐。

村庄周围,依然到处是茂密的树林,有松树、杉树,桃树、杨梅树,已看不到山的脊背。山上那些合抱的杉树,像一个个卫兵守卫着村庄,山上的清泉顺着管道流到各家各户、每个院落,村庄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傍晚,公路两侧停满各式汽车,大货车、小轿车、面的、货机三、老年代步车 、电动车……吃了晚饭, 人们喜欢到门前坐着聊天,也有不少中年男女拿那手机在自己的山歌群对唱山歌。你看,公路边左右各蹲着一些男女,用新编的山歌对唱。

男唱:

妹家村寨生态好,

又种酥李又种桃;

鸡儿养在果树下,

你妹真会把钱捞。

女还:

不要假意来夸婆,

哥家收入实在多。

又栽桃子又栽李。

又包河段来养鹅。

时隔多年,曾经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饱尝过异乡的酸甜苦辣和思儿想老的苦楚后,都纷纷回乡创业了。他们有的修车,有的搞装饰,有的卖水果,有的开洗车场,有的开面馆。他们又吃到了正宗土猪肉、土鸡肉、土鸡蛋,吃到纯天然、无公害的蔬菜等食品,这正是他们要安享的乡村生活。

可惜我的老屋已易主了。人回家,鸟归巢,年满花甲的我,但愿百年,再回生我养我村庄居住。

来 源 | 罗甸县边阳中学

作 者 | 陈志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