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與「科技」相戀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欣賞藝術是人類的天性

它的表達形式包括

語言、聲音、文字

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當這些表達形式

與最尖端的科技形式相結合

會呈現出怎樣的一種藝術呢?

城 市

文化範

什麼是“媒體藝術”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

都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

比如透視學和幾何學的發展

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礦物和油料的提純技術的發展

影響了北歐明朗而富有層次的

油畫塑造風格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20世紀以來

伴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和

商業性電視節目的普及

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於

圖像化的視覺接受方式和

生活方式的思考

另一方面

開始了用實用包括

攝影、電影、電視在內的

各種圖像技術

來從事這種思考和創作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就像攝影術和電影膠片

是20世紀初的重大視覺技術發展一樣

到了21世紀

數碼技術是一個

新的世紀之交的視覺技術發展

同樣也必然會影響到視覺藝術的發展

什麼是“後生命”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2018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

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這次展覽圍繞“後生命”這一主題

由六大模塊組成

包括主題展覽、實驗空間

超鏈接展、試聽演出

主題論壇、工作坊六大模塊

集中呈現藝術家

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實驗

並觸發藝術家、設計師

科學家和理論家之間的深入探討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是“後生命”呢?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

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

新名詞的不斷湧現

現在已經由過去單一的線性發展方式

轉變為多元的裂變式發展方式

人們生活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中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藝術與設計與科學技術

與人們未來生活方式

與人類的社會文化

和社會創新發展等等

都緊密相關

“後生命”提出瞭如何定義生命?

如何定義未來生命?

我們是否應當將生命定義範圍拓寬?

等重要的生命倫理問題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展現“後生命”主題的展品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被監視:來自監視文化的瞬間》 Brad Miller

參展藝術家布拉德·米勒(Brad Miller)的藝術實踐跨越媒體藝術、軟件開發和擴展性攝影領域,在他看來:“本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通過實踐和研究方法,呈現了一場令人吃驚的、深度參與的展覽。”現場展出了他的多頻道裝置作品《被監視:來自監視文化的瞬間》,描繪了計算機視覺遭遇身體參與和交互方式進行後留下的數據陰影。數據陰影是我們在網絡上進行信息交換時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數據痕跡和數據模式。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無感塗鴉機器人》So Kanno, Takahiro Yamaguchi

非常有趣的作品“無感塗鴉機器人”是我們雙年展的展覽重點,作者是來自日本的兩位藝術家: yang02、So Kanno共同完成的。這是一個自動塗鴉機器人。它的機械手臂以雙擺的混動運動畫下千變萬化抽象線條。該作品通過去除人類的肉體和精神並提煉繪畫的運動狀態,從而模仿塗鴉行為。藝術家試圖找出塗鴉的基本要素並用它們來對塗鴉進行全新的解讀,這些要素包括即興、故意破壞和象徵形狀等。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邱宇《迴響》

藝術家邱宇的作品《迴響》,在機械手臂的控制下,麥克風和喇叭形成一個回授場。在相互運動的過程中具有生命特徵的對話的狀態,嘗試著接觸,但在接近時產生的刺耳聲音使他們馬上分開。他們在這個聲音的迴路中互相觀察,試探,接近又分離。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神經風景》Tobias Gremmier - NeuroScapes

這次展覽的數據生命中重點介紹的藝術家Tobias Gremmler 《神經風景》“NEUROSCAPES”是數字重建神經元的視覺解釋。 令人著迷的是,這些結構實際上是思想,記憶,情感的雕刻。 藝術家希望通過將神經元數據轉換為虛構的景觀來將心靈的無形性與其潛在的物理對應物進行對比。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心房》Helen Pynor & Peta Clancy

來自澳洲的兩位藝術家Helen Pynor & Peta Clancy 完成的作品《心房》展覽空間中,“心房”是一個大型沉浸式裝置,意在探索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間的模糊門檻。該裝置作品由海倫·皮諾(Helen Pynor)和佩塔·克蘭西(Peta Clancy)與科學家、臨床醫生和聲音藝術家蓋爾·普利斯特(Gail Priest)合作完成,作品包括一個多通道視頻投影,一個用於現場演示的全功能心臟輸液設備,聲景及單通道視頻。該作品的標題意在指出在器官移植過程中身體各部分跨越地理,時間和人際距離的能力。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ron Catts & Ionat Zurr《半活體解憂娃娃》

來自Oron Catts & Ionat Zurr的作品《半活體解憂娃娃》也被稱為《組織培養和人造子宮及其文化藝術》(Tissue Culture & Art(ificial) Wombs)。藝術家根據危地馬拉解憂娃娃的形象,在人造子宮中培養了現代版的解憂娃娃,以生物組織工程培育了這七件雕塑作品。作品採用特殊的可降解聚合物(PGA 和 P4HB 或 PLGA)與外科縫線為材料,並在其中植以半活體細胞,後以手工製作而成。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御御籤(OMIKUJI)》日本藝術家Elena Knox、渡邊克巳作品

“御御籤(OMIKUJI)”是藝術家Elena Knox、渡邊克巳(Katsumi Watanabe的首個藝術-科技實驗項目“Alter versus Deep Belief”的一部分。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將展廳現場的觀眾與位於東京科學未來館的Alter機器人通過網絡實時接通。通過與Alter的互動,Alter會將參與者的個人信息進行轉碼,並通過自身的聲音系統進行實時的重新解讀,並將這一獨特的聲音訊息作為御御簽發送給參與者。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民間藝人張天偉和他的銅車馬風箏

本次展覽還邀請到民間藝人張天偉和他的銅車馬風箏,銅車馬風箏以風為動力,吹動車輪旋轉,經巧妙,機構帶動四匹馬同步,抬頭,四蹄交替走動,尾亦會動。駕車的人,頭可左右轉,雙臂上下作牽韁繩狀。車上門窗均可開放,該作品2010年曾赴上海世博會在陝西館展出。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有範提示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

展覽時間:

2018-09-05 ~ 2018-09-24

週二到週日 每天9:30~17:30

(每天17點停止售票)

展覽地點: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層、二層展廳

展覽票價:

美術館票價15元(展覽免費,憑票可參觀除特展外的全部展覽)

本期嘉賓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

總策展人 宋協偉(左)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

聯合策展人 費俊(右)

当“艺术”与“科技”相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