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的惟妙惟肖,再用其字创作书法作品,会得到什么评价?

汶水才子


历代书家,几乎都学王羲之,但是未必都学《兰亭》,说到把兰亭临的惟妙惟肖,其实很多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杨凝式,蔡襄,赵孟頫等,但是用兰亭字创作的人,不多,而且几乎没有一流名家。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人,学王、董水平非常高,在笔法和神韵上,确实也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被康熙点名夸赞说“脱俗气者”,这评价是不低的。

这是用兰亭、董其昌笔意临的圣教序。

此人叫查昇,是金庸的祖辈。


文征明在年轻时,其岳父李应祯就曾跟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这话确实影响了文征明的一生,历代名家中,跟这句话情况最类似的莫过于学米芾出神入化的吴琚。

后人对吴琚的评价也是学的像,而少自己的创造。


梁宇航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王羲之353年在故乡浙江绍兴会稽山下的兰亭里,招待41位文友时,有感而发,以极其放松的心态,一气呵成写就的一篇行书作品,把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条件都占用了。

《兰亭序》前半段

这幅书法集文学性和书法性为一体,总字数324字,夹叙夹议,词藻优美华丽,文本结构行云流水,字体秀丽华美,洒脱自然,是王羲之在最好的状态下完成的。据说在后来,王羲之都感到非常惊讶,惊讶自己怎么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他尝试再写出同一幅,结果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写不出来。

《兰亭序》后半段

并且,这幅书法把王羲之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书法水平完全体现了出来,是在特定状态下超常发挥写出来的,没有那种心境、状态和气氛,就无法创造出这样的旷世杰作。所以,这幅书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属于王羲之最成功的的创作。

王羲之

如果一个书法家花去几十年,勤学苦练《兰亭序》字体,即使把这种字体临摹得惟妙惟肖,再用这种字体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很好的模仿者,而不是创造者。拾人牙慧的书法家,不是好书法家,即使他写得再好也如此。

王羲之《心经》

我们在评价一位书法家是否成功时,最根本的一点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书法语言,这种书法语言是通过大量研究古人书法结构和书法线条后,再把自身的气质、个性和情感凝注进去,同时,写出来的书法形式还要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只有大多数人说好时,才是真正的好,才算是一位成功的书法家。


鸿鹄迎罡


这个问题可以做个试验。用电脑集字的方法,把《兰亭序》中的字集成你喜欢的另一篇文章,你看看会不会是一篇让人交口相赞的作品。


实际上已经有人这么做了。但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为什么?因为字在书写时,上下间的字势是连贯的。你把《兰亭序》中的字一个一个搬运到另外的作品中,本来的上下关系却是搬不来的。虽然单身的字都惟妙惟肖,但是行气终止了,就成了松散的单字秀。

学习书法,学习的是他人的笔法,学会了笔法,还要学笔势。笔势明了,进而学疾涩,既能疾涩,务求变态。依势造形,形随势变。上下相承,气贯通篇。



形质是死的,只知在外形上着力的模仿,不通解笔势在作品中的贯穿,作品便呆滞生硬。记住了,学像了,是为取法,不是取形。不要理解成临帖时不临像 。这就更偏了。


子衿tjk


即使我们想在有人把王羲之《兰亭序》重新演绎,也得不到像王羲之这样高的评价了,但仍然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赞美。

如果一个书法家可以把《兰亭序》写的微妙微翘,神形俱备,并且可以用这种风格进行创作,风格、韵味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样,肯定会得到大家的赞叹,估计还能在国家级的展览上入展或者获奖。

因为王羲之的这种风格实在太难模仿了,我们现在的书写工具和姿势都和古人不一样了,想达到他那种风格是非常难的,如果有人能写出王羲之风格的作品,肯定会在比赛和展览上出彩,也会令评为叹服的。

但是这种赞美并不会持续太久。

大家因为一时的新鲜感而赞美,但是长久的用这种具风格创作,大家也会厌恶,甚至还会有人批评毫无创新,只会模仿古人,拾古人牙慧。

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气使然,我们这个时代崇尚创新、个性、差异化,要与众不同,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趣味,像这种只会模仿古人写法的作品,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新鲜而被重视,时间久了就会被遗忘因为大家已经明白了你的套路,不新鲜了。

单纯的模仿古人,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需要做的,但学习古人的目的是为了化为己用,一味的模仿,并不能在书法上取得成就。


不二斋



临摹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后的集字创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只是进入独立的过度时期,有就是要有无我逐步进入有我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只是临摹和背临的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出帖的问题了,背临集字创作是最好的方法。这时水平的如何,站着不同的角度,认识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单纯就临摹水平和功夫来看,做到如此水平,非常不如意,若要给予一个评语的话,就是临摹功夫深厚,大约如此。在此情况下还要看脱帖创作的水平如何这是考验书法家真正对其原帖的理解程度的阶段。如果不能够脱帖独立创作,显然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就要考虑问题在什么地方了。实际上在完成扎实的临摹练习以后,能够有些许自我九非常了不得。就像启功先生的临摹作品那样,可以说就是五五临创,既有自己的,也有原作顿的,这样的临摹学习才是高明的做法。实际上,田英章的楷书,甚至卢中南的楷书的学习,同样有类似的特点,以一家为基础,在不断的精益熟练过程中,逐步融入其他书体或作品的内容,最终形成似是而非,原帖的面目,是一种非常稳妥的聪明的做法。对于临摹的惟妙惟肖形神俱似我们应当)理智的对待 ,要有不能满足形状的认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入古出新,化古为我,毕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水平。




翰墨书道


“临摹模仿”是艺术创作的头等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一个不懂临摹模仿的创作者,其作品毫无形神可言,更不用说有意境有风格了,临摹模仿是一种“发现”,只有发现了才可以创新,独成自身风格。

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的惟妙惟肖,证明笔意与笔法达到一定火侯了,此时再用其字创作书法作品,会得到什么评价?要相信一定会有极高的评价赞赏,甚至成为一种全新的风格,书法临摹模仿的目的是为了“领悟笔意、提升笔法”在其它书法中可以巧妙灵活运用,并不是“生帮硬套”。



时代不一样了,审美也不一样了,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审美定格在一千多年前的《兰亭序》中,这也未免太过于保守了吧,要去承认一点“任何作品只要可以迎合时代的审美,就有价值”。用已经临摹的惟妙惟肖的《兰亭序》的字创作新的书法作品,既然形神俱备、意境深刻,那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对吧!“敢为人先”才是艺术家该有的气魄。


诗夜城主



京华倦客19


首先,能够将《兰亭序》模仿得惟妙惟肖,是有相当书法功力的了,一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点值得肯定。也说明具有书法的天赋,有的人临习《兰亭序》,一辈子写不像。

其次,认识有一点问题。练习书法要讲从入帖到出帖,仅是写得像恐怕还不够。杨凝式的字和《兰亭序》并不像,却历来被认为是学王学得最到家的。

第三,当代人要搞书法创作,可以学习的楷模和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多,北碑、唐楷、宋四家以至于元明清民国书法都可以借鉴,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艺术最难能可贵的是个性和创造, 书法创作除了宗法继承,还应该苦心孤诣。

话说回来,其实学王能够写得惟妙惟肖相当不容易,但用于创作会被认为照搬,评价者却没有注意到有些人还没有入帖已经在想当然地“创新”——例如那些胡涂乱画的“丑书”狂。



大悔忆智冰


模仿到最高境界也只能说是高仿或者说赝品。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根本没人见过,我们能看到的是出自褚遂良、冯承素和、虞世南和智永之手。均为高仿及临摹。


翰墨and雁北老翁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因为其有不可复制性,毛笔是软的瞬息万变,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这种假设不成立。古往今来大书法家临帖功夫都不浅但没用和原作一样的,即使如王羲之兰亭会后再写兰亭也没法复制当时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