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水平谁更高?

艺趣书苑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王羲之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而王献之又将王羲之的笔法加以继承与发展,形成外拓笔法。在梁武帝以前,一度王献之的名气盖过了王羲之。从行书的变化上来说,王献之行书笔法更加变幻莫测。以简单的竖画为例,在王献之的笔下写得精彩纷呈,越往后越精彩。就写字的水平来说,王献之屈居“书圣”之下,真委屈了他!不信自己看吧!


1、变化之一:悬针竖

逆锋起笔,一边运笔一边提笔,收至末端状如悬针。如王献之《永嘉帖》“即”字。

2、变化之二:垂露竖

顿笔直入,行笔正锋,行笔至末端顿笔回收。如王献之《相过帖》“神”字。

3、变化之三:坠露竖

露锋入纸,行笔甚轻,渐行渐重,末端回锋,状如摇摇欲坠之露珠。如王献之《承姑帖》“进”字中间一竖。

4、变化之四:方点竖

竖画如竖点,末端方折,回锋收笔。如王献之《涧松诗帖》“山”字中间一竖,犹如高山坠石,猝然落地之一瞬间。

5、变化之五:圆点竖

竖画如写竖点,用笔圆转,行笔至末端圆转回锋收笔,如王献之《余杭帖》“右”字左竖。


6、变化之六:右钩竖

露锋顿笔入纸,收笔时像右上钩出。如王献之《授衣帖》“惟”字左边一竖。

7、变化之七:左钩竖

露锋顿笔入纸,收笔时像左上钩出。如王献之《余杭帖》中“将”字左竖。

8、变化之七:撇竖

露锋入纸,竖画如写撇画,行至末端,向左撇出,状如兰叶。如王献之《奉对帖》“年”字。

9、变化之九:流水竖

露锋入纸,行笔弯弯曲曲,忽左忽右,状如“屋漏痕”,如王献之《姊性帖》“长”字上竖,妙不可言。

10、变化之十:逆转竖

逆入笔,初行笔向左,行笔至中段,逆转向右,至末端,逆转向左钩出,行笔过程一波三折,如王献之《天宝帖》“少”字。

11、变化之十一:斜竖

写此竖时,如写垂露竖,或向左斜,或向右斜,或中间向左凸,或中间向右凸,具有一定的弧度。如王献之《昨日诸愿帖》“作”字右竖。

12、变化之十二:两竖并排

双竖并排,一长一短,一露锋,一藏锋,一带钩,一不带钩,形态各异,如王献之《承姑帖》“其”字。

13、变化之十三:三竖交错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在一个汉字当中,三竖画,打破平行构造,笔画交错,构成空间。如王献之《违远帖》“情”字三竖画。

14、变化之十四:多竖参差

如王献之《夏节帖》中“此”字,四笔竖画,参差错落,形态各异、顾盼生辉,饶有情趣。


麓风轩觉得,王献之的行书笔法更加丰富多变,字形更加张扬,姿态更加摇曳多姿,可以与其父王羲之双峰并峙。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品评书法水平的高低无非在技法和气韵两个方面,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既然能够并称二王,其在技法水平上应该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另外一个儿子王徽之,虽然书法也很好,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书名。

魏晋时期,新体书风开始盛行,是书法由古到今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加上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信道教,并且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丹药,希望修炼成仙,所以思想上也比较自由和放浪。

而王羲之和王献之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二人书法的共同特点就是飘逸,而王献之在“逸”的方面有优于王羲之,王羲之在古法方面优于王献之。

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道:“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菜、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唐朝李嗣真在《书品后》提到王献之的草书时说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之所成,或瞰海移山,或翻涛簸岳。”

所以,你看王羲之的书法明显多了几分潇洒,比王羲之的气气势要开张一些,很多字已开狂草的风气,这种书写风格,一是来自于他吃丹药,另一个方面他的性格本身也比较性情。


有一次家里失火,别人都仓皇失措,急忙跑出房间,只有他面不改色,让仆人扶着出了屋子。

这种性情使得王献之的书法充满了性情和自然流畅,加上他本人非常喜欢在绢上写字,看见绢就想写,有时候还会在别人的衣服上书写,这种绢布上的书法,使用笔清晰可见,加上他的书写速度非常的快,更增加了几分逸气。

就比如他的《鸭头丸帖》就是写在绢上,丝丝可见:

而王献之的《十二月帖》更是用这种逸笔草草的笔法,由快到慢、由楷书到行草书写出了草书的“一笔书”,更米芾评价为“天下字敬第一帖也”。

此帖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


相对于王献子,王羲之的书法就沉稳很多,更多的是“妍美”,而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欢这种风格,飘逸而不失去沉稳。


下面都是王羲之的书法:




个人认为二者的区别在风格而不在水平,我个人更喜欢王献之的书法,这个时代好像也更倾向于王献之的风格。

不知道你喜欢谁的书法?不管喜欢哪一个,留个赞再走吧。


不二斋


综合整体书法艺术水平看,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这是毋庸置疑。如此认为不仅仅因为王羲之有不可动摇的“书圣”地位。





就楷书方面,王献之仍然从《大令洛神赋十三行》看 从书法风格上看有所创新和发展,但王羲之的楷书作品《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看其成就远没有王羲之成就大。王羲之的书法在于站在了书法演变历史的关键时期,创新了一种全新的妍美流便一路承前启后的新书风,不仅仅是书圣,而是更重要的是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最巅峰的楷模,至今无人逾越。从【万岁通天帖】到《淳化阁帖》中二王的楷书和草书作品看,也是如此。从书法理论的建树上同样如此。历史上并没有王献之书法理论的记载。


人们对王献之的书法虽然评价非常高,称其因官至中书令,故世称“王大令”。肯定认为王献之书法与其父王 義之齐名,并称“二王”。但就书法创新和引领时代方面,却认为義献父子将书法艺术推 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世尊为圭臬,称为“南派”。宋代的羊欣在《采 古来能书人名录》中说:“献之善隶,骨势不及父,而媚 趣过之”。王献之オ华横溢,能变右年(王義之)法,书风 流美面貌独具。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杰出贡献。,这是好无争议的事。



从上面人们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评论比较 ,不难看出,王羲之在书法历史或书法创新上的地位或成就,是没有其父亲高的。但能够评其和王羲之并称二王,也充分说明王献之书法的水平,也是没有后来者能够逾越的。



翰墨书道


总体上肯定是王羲之水平更高!

其一,比较书体

羲之五体皆通,且水平都还不低!小楷继承钟繇一脉,行书也是书法巅峰,草书方面则是承前启后,今草帖如十七帖,水平很高!

献之楷书和其父各有特色,洛神赋便可颇见端倪,行书自是不如,草书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笔书,因此在草书这块也是唯一一个超越了父亲的。

其二,历史影响

一开始,献之影响力是超过父亲的,从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由于他们的大力推崇,使得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实现了超越。太宗李世民命令举国搜集羲之书法,其中,兰亭序更是为他偏爱,偏爱到什么程度呢,他让当朝最厉害的书法家摹写兰亭序,比如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冯承素的双钩之下的兰亭序。太宗为了表彰唐三藏的功绩,还亲自写了《雁塔圣教序》,楷书由褚遂良亲自写,行书选择的王羲之,也就是今天的《集王圣教序》,怀仁花了二十三年方城此帖!《集王圣教序》是行书巅峰,凡学行书之人,迈不过去此帖!!!!

到了宋代《淳化阁帖》更是推崇备至。


艺趣书苑


自古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矣”



上面引用的是孙过庭《书谱》的开场白。在《书谱》中,孙过庭早已对王献之与他父亲王羲之的书法作过评价。《书谱》作为书法学习者的必读经典,孙过庭在书学方面的造诣,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不是一般的人能及,更不是现代书法家、美院教授、专业书法理论工作者,书法评论人等可以比拟。他在《书谱》中详细的解释了王献之不及王羲之的客观事实。



从与谢安对答时的轻佻,到私改父亲题壁,反省自惭不及父书。我学书迄今近四十年。性愚质钝,评论不了羲献的优劣。不过可以选择相信。孙过庭作为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殿堂级的大宗师,我对他关于義献的优劣评判,跪服。


王羲之书法,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才会万古流芳。草书不如张芝流美,楷书不及钟繇工整。但王羲之中庸的用笔与结体,使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塑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姿态。晋唐以降,书学大师莫不出自羲之门下。

王献之在历代的书家评价中,要找到一条胜过義之的评论,除了现代人,古代很难找到。现代人的奇谈怪论,总是想推翻传承千年的经典。标新立异,不把献之立在羲之之上,不足以证明自己独具慧眼。其实何苦去绕着圈子去证实自己?直接说自己都强于羲献不是更干脆?



一千多年学书之人,何止亿万?人人都觉得献之不及羲之。你要来推翻他人的认识。这亿亿万万的人,都是瞎了眼的,就你一个睁着眼睛👀?别人都是愚昧的盲目崇拜,就你具有独立解放的思想,所以才要推翻经典,树立邪说。反此而已。


子衿tjk


二王是个完整的书法体系,如非要分出高低,就行书而言,父胜于子:就草书而言,子胜于父。总体来说,王羲之的地位高于献之。

王羲之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增损行书古形,形成今体,并流传至今,成为书法的主流书风。

献之笔法受益于其父,后在草书中增加牵丝引带,使草书艺术性增强,为草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又有先后秩序,加之《兰亭序》的影响,所以王羲之以书圣之尊独领风骚,但我们不能忘记,二王书风是集体的智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王羲之和王献之谁更好这个不好说。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亚圣"。硬说他们的不同那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于变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为外拓,变字组之间相对独立为连绵不断的“一笔书”。

一。 我们先说说王献之,从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南朝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其于四贤并称。 可见王献之在当时人们对他的推崇。

张怀瓘在《书议》中称赞王献之:"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米芾就在《书史》中写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以上是大家对王献之的评价,从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亚圣"不为过。


二。那再说说王羲之吧,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是初唐确立的。是由唐太宗力推的。后世对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书家影响很大。

唐代崔液在评论书家时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伧拘。顔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卤。桞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藴藉态度。”

综上,我们评价谁更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墨海书童


抛开结字章法,讲用笔,从自己练二王的感触对比:王献之在连贯上会更牛逼些,而其父在用笔上比儿子更有天赋,好比足球界的梅西,这不是王献之努力所能赶超的!已经到达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用个数值表示,王献之一顶多算千万级别,其父是亿万级别!尤其是绞转用笔,想怎么转就怎么转,还恰到好处,而王献之做不到这点!


kongbeiguiling


在唐以前是小王胜大王,后因唐李世民喜欢王羲之,自此大王胜小王,其实两个人各有千秋,王羲之革新隶楷为今楷,让行书脱去章草味道,王献之一笔书中秋帖,在乃父成就上更进一步。



尚艺海派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历史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成就登峰造极,不仅王献之比不上,历史上至今无人能比。颜真卿《祭侄文稿》还名在其后,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更在其后,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