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採訪伊始,拿著杯咖啡還沒來得及坐下,張迎新就向物流FM記者組提出:“希望以後你們媒體一定要更加積極發揮自身的傳播力量,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冷鏈物流。”對於這個紮根中國冷鏈物流三十餘年的人來說,關注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致力於冷鏈供應鏈的重建,是他終身的使命。

見證中國冷鏈物流從0到1

據張迎新回憶,中國冷鏈物流初級階段還沒有冷庫的概念,1998年以前,倉庫就是倉庫,運輸就是運輸。

2000年以後,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發貨量越來越大,而當時運輸冷鏈車輛還非常少,每當過年過節發貨量高峰期,找不到車是很正常的現象。

2002年以後,倉儲和運輸就變的密不可分了。

2006年到2010年,中國物流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土地費用降低,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冷鏈物流公司快速發展,都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2006年,張迎新從工作18年的公司去到了當時中國排名第一的一家合資物流公司。張迎新表示,中間是做了很久思想鬥爭的,考慮了半年的時間才決定來到這家公司。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開始新的市場定位,對自己來講壓力還是蠻大的,很感激當時家人的支持。此時此刻再次回憶,還能從他的臉上看到某種糾結和感恩的交織。

期間,張迎新為其建立了上海分公司,從一無所有,到團隊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的招聘、業務開展等。

張迎新講述到,上海分公司建立伊始,我們對上海市場的定位稱之為“落地配”。購買了8臺城配車輛外加10臺區域配送車輛,輔助公司加強區域配送和落地配送。2007年,業績就達到了600萬左右,2010年,業績達2400萬,而管理人員僅僅只有8個人,剩下的全是配送司機。當時客戶包括麥當勞、雀巢、冰淇淋等,最高峰時做到江蘇浙江區域的65%。

2011年張迎新被調到天津總部,擔任運營總監,分管幹線車輛174臺,3個分公司,天津、上海、廣州的配送業務,負責樂購的華南、華北區配送倉管理,以及上海分公司的主營業務。

對於現階段中國的冷鏈物流,張迎新表示,在系統上面,已經能夠滿足冷鏈的需求了。因為快遞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信息系統的上升,供應鏈進入了可視化操作階段。16年底前,手機端的購買終端信息是不能看到的,17年以後,所有的信息就到了可視化階段,甚至於每個站點,都能從手機端看到,就是得益於軟件開發水平發的上升。同時,所有乾貨的軟件,都能夠適用於冷鏈,只是需要加入技術進去。目前軟件系統已經發展到了集成的階段,能和客戶的管理數據實現對接。這對於物流甲方來說,都是非常直觀和方便的,能更方便實現庫存監管。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從學院派小生到第一批冷鏈物流人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食物的窖藏是院子裡的地窖,如今已經進步到冷藏、冷櫃。新中國成立69年,中國百姓的食物儲存發生了從土到洋的華麗轉身。一方面,因為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對食品種類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食材的新鮮程度也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冷鏈配送”產業逐漸發達,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提供了可能。

我國最早的冷鏈配送,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迎新便是中國第一批冷鏈物流人。大學主修食品加工專業,畢業後被分配成為了一名倉庫保管員,管理2200平米倉庫內貨物的進、出、調配及倉庫清潔。

憑藉一股子踏實愛鑽研的勁兒,在做倉庫保管員期間張迎新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做CIQ檢驗員時,為解決出口業務的需求,他又主導建立了微生物實驗室。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體制改革 他成了上海首位冷庫推銷員

我國物流的發展,除了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技術發展狀況有關外,還和我國的經濟體制變革有直接關係。

從建國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國家的整個經濟運行處於計劃管理之下,國家對各種商品特別是生產資料和主要消費品,實行指令性計劃生產、分配和供應,商品流通企業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指令性分配計劃的實現、為了節省流通領域的費用。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我國的物流進一步向社會化、市場化發展。

張迎新回憶,當進入市場經濟之後,整個倉庫庫存量發生了大量下滑。從1997年進入市場,張迎新也成了上海首位冷庫推銷員,團隊用了五年的時間去培育市場、引導客戶。對當時和團隊一起開疆擴土的經歷他至今還記憶猶新。

張迎新首先將目標鎖定在了冰淇淋頭部品牌“和路雪”及“伊利”。“伊利當時在閔行收購了一家工廠作為冰淇淋的生產基地,在位置上和我們倉庫的距離不超過15公里。經過多次交流,伊利把華東地區的第一個倉儲中心建在了我們倉庫。”張迎新說道,“和路雪主要是做儲存,品類從冰淇淋延伸到了哈根達斯的進口。”期間,整個倉庫CIQ的註冊由張迎新去主導、申請、辦理,最終實現了CIQ註冊庫的辦理。

在“和路雪”、“伊利”進駐之後,“雀巢”、“蒙牛”也相繼入駐。承接蒙牛華東的IDC,包括整個中轉倉和配送倉,以及雀巢整個中國區的儲存倉和配送倉。

冰淇淋銷售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徵,銷售旺季過後,會有將近五個月的空窗期。張迎新說道,和路雪和伊利所需要的儲存加起來達到一萬八千噸左右,再加上其它客戶所需要的儲存面積,就會造成每年2—7月份倉庫滿倉,甚至可能不夠用。而在八月底九月初開始一直到次年的1月份,又是冰淇淋銷售淡季,倉庫處於空置的狀態。

為了彌補由於冰淇淋季節性波動造成的庫存閒置,張迎新團隊將業務延伸到了在可以在季節波動上互補的速凍點心,又談了“三全”、“思念”等客戶。

在與思念的談判上,張迎新足足花了八個月的時間。他講述到,在此之前,思念已經有儲存庫和分銷中心,所以要從配送成本,轉運成本,儲存費用等進行充分了解、分析,才可能說服客戶。其一,思念的生產基地在鄭州,於是我們就提出鐵路轉運線這個方案,但是如果通過鐵路轉運比較慢,因而建議可以作為一個流動的倉庫。其二,鐵路的運費遠遠低於公路的運費,可以節約物流成本。其三,我們物流倉庫的資質比較好,倉庫月臺、倉庫彈性比對方原來的要大得多,我們有6萬噸的體量劑,在做儲存的時候,工廠放不下,可以提前放到我們這邊來,作為一個工廠生產能力的蓄力池,相當於現在前置倉的概念。這也得益於整個團隊的精華。而且我們是分為四個庫區,各不相關,也不會再配送的時間上有任何衝突,我們的的月臺都是專用的。

經過一番努力,張迎新團隊成功解決了之前冷庫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問題。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冷鏈物流發展迅速 但缺陷仍舊很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發展,冷鏈物流迅速發展的同時,冷鏈物流成本在企業可控成本中的位置也日益突出。由於我國物流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物流管理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其實,關於中國冷鏈行業存在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例如超市、水果攤、菜場等地,處於冷鏈環節的末端。而大多數時候,冷鏈物流就是在“最後一公里”不夠完善。有時我們去買雪糕,吃過之後會感覺雪糕是化開再凍住的,影響口感。我們到超市去買凍肉,捏一捏總會覺得凍肉變軟了,似乎保存的並不那麼完好。

在B2B環節,冷鏈運輸還是有保障的,但從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有時就不那麼靠譜了。中國許多超市,包括品牌超市中的肉、菜、乳製品和冰激凌在這個環節的供應中多以常溫車加棉被的形式。畢竟溫度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從溫度要求到各個環節,很多商家都本著“能省則省”的觀念。

張迎新講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成本大,導致毛利率低,限制了行業的發展。例如干貨車購買需要十幾萬的資金,但是冷鏈車需要3倍的資金。在運輸方式上,現在基本都是常溫運輸,即保溫箱+乾冰的運輸,市場反應並不是很好,再加上乾冰等成本等問題,冷鏈運輸的最後一公里還是沒有實現。

冷鏈物流成本高 應從哪幾方面節源?

冷鏈物流的高成本眾所周知,張迎新講到,幹線運輸+城配做得非常好的估計在8%-10%之間,做得比較差的能達到20%左右。這與貨量多少有關係,貨量小成本高,貨量高成本低。而成本最大的地方,還是落地配,包括油價、司機工資等,都是很大的支出。

張迎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冷鏈物流成本控制的建議:

01

如果司機是屬於公司自有,油耗、同倉共配可通過站點的方式來進行,外加上多客戶、少配送站來實現點到點的配送是最有效的。

02

配送線路的設計做優化,以前是線性配送線,我們現在稱之為網格化配送線,做集約化配送。當然網格化的配送線路是要基於客戶體量,客戶數量越多,網格化越容易實現,反之亦然。

03

把車輛和配送線路按固定的費用轉賣給司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外包,這樣車輛的管理難度會下降,油耗、磨損、維修、輪胎管理費用也會下降。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同時張迎新表示,在倉儲方面來說還是相對比較固定的,倉庫方面收費標準有三個:

1,倉儲費,按照一箱、噸、立方來收費。

2,操作費、裝卸費,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

3,降溫儲存費,這個標準到現在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其餘的都靠增值服務來獲得營收,例如阿迪斯的重新包裝、清洗等。張迎新建議從業者“倉儲儲存必須要分類,主營業務是區域分發的,還是做城市配送的,這些倉庫的屬性不一樣,貨架的設置,月臺的高度設置,發貨口的配比等,都是不一樣的。”

外資生鮮品牌在“快市場”的中國吃得消嗎?

近年來,“快”成為中國物流行業最熱字眼之一。生鮮市場更是要求當天下單、生產,次日到達,供應鏈的時效性壓縮到了極致。那外資生鮮品牌還吃得消嗎?

以張迎新之前所在的泰森食品為例,他表示,泰森一直在做整理並不斷完善之中。

第一,優化order。我們會和銷售人員去談判,為了滿足到貨時間,截止時間要嚴格規定。常規來說,6:30開始發貨,9點華東區域的發貨完成;9:30以後到12點,作為一個2B的發貨時間;12點以後,是外區域的發貨時間。所有工廠的發貨時間都是以到達時間倒推到工廠來實現到達時間。

第二,保鮮期的問題。比如在上海雞肉保鮮期是6天,B端的收貨時間在保質期的三分之一時間以內。

「大咖專訪」張迎新:我與中國冷鏈物流這三十年

冷鏈物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迎新表示,冷鏈中物流運輸的壓力比倉庫儲存大得多。但是相對於甲方來說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到的,比如說是出庫溫度,QA是否真正擔起了職責、是否有一個清晰的指引,能夠把一些標準能夠清晰定下來,然後遵循規則去行事等。

同時他表示,要將社會資源去整合,儘量減少配送點,來達到溫度的標準。比如說網格化的配送、同倉共配。但是從冷鏈的角度來講難度非常大,因為在合同條款當中,限制也是非常多的,很多產品不能夠一起配送。

在冷鏈承運商硬件設施上提高,才有可能去改變這種現狀,冷鏈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END-物流FM—讓知識沒有距離,做知識的搬運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