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最近热映的《蚁人2》电影中,王牌龙套斯坦•李果然又不负众望地客串了一把。这部电影中,老爷子扮演了一个开车的司机。

这个角色吧,如果放在中国,一定比较奇怪。你见过七老八十里还能开车在街上狂奔的潇洒老爷子么?

这也不能说就是电影的虚构。因为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中,美国的老人总有一种蜜汁洒脱……

根据法国储银环球资产管理集团发布的《2017全球养老指数报告》:养老环境最好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美国也名列前茅,中国的养老指数综合排名在第38位。全球好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名挺高呀。

不好意思,该报告的调研对象,只有43个国家。

一、美国式晚年

我有个好朋友欣欣,她曾在美国留学两年。她的房东Jane是个典型的美国老太,已经78岁了还经常开车旅游,身体倍棒。要说在中国,哪个78岁老奶奶敢一个人开车?

朋友跟我说Jane并不是个例,美国老人的晚年生活普遍喜欢旅游,比如开着房车看天下。Jane的邻居,吉姆夫妇,吉姆69岁和妻子杰琳67岁。他们5年前从福特汽车公司退休,然后开着他们11米长的大房车,把美国转了好几圈。

吉姆对房车非常满意:“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费心买机票,也不担心没有订到旅馆,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私人的卧室和洗手间。”

据调查,在美国上百万房车的车主中,老人是其中的主力军。开房车周游美国,也已经成为近年来美国老人最喜爱的旅游方式。

但是在中国,却不是那样:

我以前读大学时,常去市区一家酒店做兼职,经常会碰见一些老奶奶。她们在酒店后台做传菜员,每小时工资20元,每晚做3个小时,薪资每晚60元,看着很心酸;

我在的这幢办公楼,也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大爷、老奶奶,他们冒着大太阳送快递、外卖。他们虽然老年了,却还处在工作一线,为家里赚一些贴补费用。

有人可能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跟美国没法比。但我想解释一下,美国老人可以有洒脱的晚年生活,不仅仅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收入高(美国物价也高),也跟它养老保障体系的税收优惠、账户长期资本投资有关。如果美国老人只靠第一支柱,也把钱存银行,美国老人也很难洒脱起来。

二、制度设计:先学其“形”

美国老人的洒脱似乎有点“蛮不讲理”。按照我们的调查,美国人经常“透支”消费,也不怎么存钱。根据一项统计数据,美国人储蓄率极低,最高时仅为5.6%。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不存钱,晚年拿什么出去浪?反观中国,很多家庭辛辛苦苦存钱,却越存越穷。为什么美国式晚年那样舒服?这就是制度设计上的差异。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图片:Jane的朋友,史密斯夫妇和孙子孙女

中国和美国都是类似于“三角凳”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美国通过税收优惠、自由选择投资、合理引导等诸多制度设计,使其“三支柱”和谐发展。美国老人能够生活无忧,是因为他们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特别强大。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招商证券在其研报中指出:截至2017年年底,美国以个人退休账户IRA为主的第三支柱(左侧柱)是9.2万亿美元,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第二支柱(右侧柱)是7.7万亿美元,而第一支柱(柱状图中间)仅为1.61万亿美元。

即在美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才是美国式晚年的最主要资金支持。

通俗来讲,第一支柱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重在“雪中送炭”。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才是有效保障美国式晚年的核心所在。简单讲就是一靠国家、二靠单位、三靠自己,三者合力。

对比我国,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近日公布了一组数据:“总体上看,我国三大支柱在养老保障构成比例上严重失衡,第一支柱占养老金总量78%,第二支柱占总量18%,第三支柱只占4%。”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障严重依赖第一支柱。

三、学其“神”:税收杠杠

前面只是谈到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形”,即三支柱要和谐发展,不能严重依赖某一支柱,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那接下来如何把握其“神”?首先是税收杠杠。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远超第一支柱,正是税收优惠引起的税收杠杆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在购买政府指定范围的养老金融产品时,可以免交一定税费,延期至退休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纳。(税收杠杆:比如个人为了少缴个税100块,存入个人养老账户超过100块的资金如1000元,就意味着税收优惠引起了10倍资金量的养老资金储备。)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以我国税延养老保险为例:如果月收入为10000元,30年共可少缴税2.6万;如果月收入为20000元,30年共可少缴税11万。少缴的税款不正是个人养老金的一个来源?加上因为少缴税而杠杆撬动的批量存入资金,加上账户理财的“利滚利”,到了退休养老时,不正是一大笔养老保障吗?

税收优惠撬动了远大于税款的养老金储备,才是美国人敢花钱的“根由”。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人的养老钱早都存好了,还享有税收优惠,还在“利滚利”的进行投资,自然不需要再为养老存钱了。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四、再学其“神”:自由选择投资组合(以401k计划为例)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图片来源:招商证券研报《美国401k计划的前身今世》

通常“401k计划”会提供20种以上投资方案,包括投资于本公司股票、共同基金、债券、股票、货币市场等多种金融产品。“401k账户”的投资方式是由雇员自主选择,自负盈亏(第三支柱IRA的投资方式类似,只是缴税方式有所不同)。

账户资金投向哪个方向?雇员既可以走保守路线;也可以采取稳健策略;还可以大胆进攻,选择收益潜力大、但风险同样高的投资方案,如股票基金。但为了保证自己养老金账户资金的长期稳健收益,美国很多雇员会以指数基金来配置投资组合。

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也对养老资金的证券投资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养老资金等长期资金的长期稳健投资,也促进了美国股市的发展,双方进入到良性循环。

五、制度核心:“懒癌”作怪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美国是1974年进行税改,提供税收优惠,但申请手续复杂,加上人们对于投资的“懒癌”,导致前期发展有限。从上图可以看出,从1974年开始,有将近20年的时间里,税改优惠对养老储备资金的增长微不可见。

富达投资是美国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之一,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曾讲到,“提供税收优惠和赋予人们投资选择权并不够,人们对于投资的惰性、短视与情绪化,导致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个人养老金计划参与率较低,大幅降低了长期回报”。

因为,人类是很“懒”的。

我们如何能拥有美国式养老

自媒体“布谷有料”在其《当你老了,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但有个前提》一文中指出,

“德国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只有 12%,而奥地利几乎人人愿意(99%)。但德国和奥地利是同一人种、同一渊源、同一文化,怎么这么大差距?调查发现,区别在制度上:在德国要做器官捐献,需要主动参与,去警方、卫生机构等机构申请,填一大堆表;在奥地利,却是“默认同意”,预设每个合格公民参加,如果不参加,也可以,但是要去警方、卫生机构填一大堆表……两国恰好是反着来的。”

美国在1974年推出相关税延政策,但因为手续繁琐,税延产品过多,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也不做,一直发展有限。后来美国吸取教训,修改相关法令:

“将过去主动申请,改为自动参加、自动预设投资产品、自动提高比例。不再需要去填一大堆表,不再需要在一大堆金融产品中选择,不再需要每年考虑投资比例。反过来,如果要取消,要改动,则要去填一大堆表……”。(摘自布谷有料)

这样一来,奇迹发生了!美国职工的养老投资参与率大幅提升,到了90%,资金总额更是大幅提升,这才有了今天28.2万亿美元的规模。人的惰性,与生俱来。布谷有料同时在文中指出,“养老问题,不只是投资问题。在养老这个问题上,不要试图去改变惰性,而是去利用惰性”。美国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惨痛代价,希望我们不会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