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叔做「織娘」40年,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故宮用來修文物


相信一聽到綾羅綢緞這個成語,好多人都知道它是指各種精美的絲織品的統稱,古代富人才能穿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也是古人身份的象徵。今天要說的這位大叔可不簡單,他做了一輩子“織娘”拿手的就是把絲織成羅,他的產品不但賣到了日本、韓國,故宮博物館都用他織的羅修復文物。

2016年,故宮博物館委託蘇州博物館在蘇州尋找一種可以織造某種面料的手藝人,蘇州博物館找到朱立群時,他只是看了一眼就說這種工藝對他來說太簡單了,答應下來以後他就織出了2000多米交了貨。後來朱立群才知道這是故宮博物館修繕寧壽宮的符望閣用的,他織出來的2000多米羅的面料現在都用在了故宮的漆紗窗上。

蘇州吳中區,“織娘”朱立群正在他的絲綢廠裡工作,他自19歲開始從事羅的紡織以來,如今已有40多個年頭,可以說是織了一輩子的羅。他開的這家絲綢廠最多的時候有130多人,現在由於產品出口量減少,也還有50多個人在這裡工作。


朱立群1976年進入蘇州吳縣絲織二廠,做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後來又做機修工、又到技術科,憑自己的努力一直做到副廠長。直到90年代,絲織廠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倒閉了,他也成了一名下崗人員。一身織造技藝的他心有不甘,1995年他四處籌錢,到蘇州鄉下開了這家絲綢廠,開始專門織羅。

從開這個絲綢廠到現在已經有22年了,自己開廠前,工廠裡的產品都是出口到日本用來製作和服的裡料,由於是裡料日本人當時對裡料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工藝難度也小很多。他自己開廠後,出口到日本的羅全部是用來做和服的面料,這樣就完全不同了,日本人對用作面料的羅要求很嚴格,花紋、尺寸都必須要完全符合要求才行。

成功絕非偶然,為了滿足出口日本的要求,看似普通的面料可能要反反覆覆試製好多次才行。有一次因為一種新面料,朱立群試製了2年才成功。除了給故宮織的修漆紗窗的羅,他還曾為中國絲綢檔案館復原了清代官服的面料,為中科院復原了馬王堆出土的明朝皇妃霞帔面料等等絲織品文物。圖為朱立群展示為中國絲綢檔案館復原的清代官服羅面料。


受日本經濟下滑影響,朱立群絲綢廠的規模比最好的時候小了不少,現在的主要市場由出口變成了內銷。即便如此, 他現在一年要織造30多萬平米的羅,除了面料,他們還開發出很多現代化的成品。圖為用羅製作出的燈罩、服飾、屏風、各種包等精美又實用的產品。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國人消費者對羅這種絲織品不瞭解,認知度也低,銷量並不好。2014年開始,他開始嘗試在網絡上銷售,一下子就打開了銷路。如今他在網上的銷量一年就能有200多萬,每年能賣掉10萬多平米麵料,銷量也還在不斷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