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送貨」落子華南,京東無人軍團規模化擴張

安靜穿梭於校園、自動規避行人障礙物、指定地點自動停車……繼亮相北京、西安、河北雄安新區之後,9月28日,京東物流華南地區第一臺智能配送機器人正式落地運營,並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園裡完成首單配送。這也是無人配送車技術首次在廣東地區正式落地運營。據介紹,此次擔綱配送“主角”的是京東X事業部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配送機器人產品,載重重量100kg,能夠根據配送機器人當前位置及周圍環境實時動態生成有效可行駛路徑。

“機器人送貨”落子華南,京東無人軍團規模化擴張

從校園、園區場景走向社會化道路運營,到目前為止,京東物流配送機器人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數十個城市佈局配送機器人項目,接下來計劃進入廣州、東莞、深圳、廈門、南寧等城市投放。隨著行業全面智能化,京東等企業研發推出的專業化、自動化物流“黑科技”在觸達多元化用戶使用場景的同時,正探索更多規模化落地的可能。

驗證碼或“刷臉”取件 用時不到半分鐘

南都記者在京東物流配送機器人華南“首秀”的現場看到,配送運營人員將貨品裝入配送機器人格口,配送機器人選擇路線後發車前往宿舍區、教學區或圖書館區域進行配送;行駛中,配送機器人頂的激光雷達會自動檢測前方行人車輛,靠近三米左右自動停車、避障,還可以攀登15度的上坡。

“機器人送貨”落子華南,京東無人軍團規模化擴張

而在客戶接收端,配送機器人從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京東派出發時,會先向客戶發送一條短信告知收貨時間和地點,抵達配送點後,會再次發送一條帶有提貨碼等的信息,客戶輸入提貨碼後打開配送機器人的貨倉,就可以取走自己的包裹;如果客戶當時不方便接收,也可以通過APP約定時間由配送機器人再次配送。取完後格口關閉,配送機器人自行前往下一站或結束配送。南都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客戶取件有“驗證碼取件”和“刷臉取件”兩種方式,整個流程用時不到半分鐘。

“機器人送貨”落子華南,京東無人軍團規模化擴張

“京東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配送機器人具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可以實現動態路線的自主規劃”,京東物流華南分公司規劃實施部總經理王宇對南都記者透露,為了實現這一功能,配送機器人需要提前一個月進行現場採圖,“將學校或其他配送場景做成數字地圖後,儲存到機器人內存中,機器人出發前會根據採圖情況和GPS定位來自動規劃行駛路徑,精度達到釐米級”。

配送機器人的第二個特點是可以自動避障。據介紹,機器人藉助身上分佈的多個雷達傳感器和攝像頭進行360度環境監測,在行駛過程中會不斷獲取路面信息,自動規避道路障礙與往來車輛行人,識別紅綠燈信號並做出相應決策;第三個特點是通過大數據的深度學習識別地面標線。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當機器人行駛近減速帶時,會自動停下來或者減速通過。

王宇告訴南都記者,由於主要靠視覺感知行駛,除了惡劣性氣候影響能見度的特殊情況之外,其他天氣環境下,機器人均可以照常運行。

首創“無人車維護學生隊伍”,將配送機器人的日常維護交予學校學生完成,也是京東物流機器人在華南落地運營的一大亮點——每日工作結束後,配送機器人會回到京東派駐校站點充電,經過培訓後參與運維的學生便會進行相應的維護,直接參與智能物流運營項目。

智能物流車落地最快,明年有望大規模量產

物流配送機器人校園“開跑”,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南都記者瞭解到,一年多前,首批京東配送機器人就已經在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完成首單配送任務,彼時的配送車便已然具備了激光感應、自動避障等能力。

今年618,京東第三代配送機器人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啟了全球首次全場景常態化配送運營,標誌著無人配送技術從封閉校園走向全場景常態化,涵蓋居民聚集社區和中關村軟件園等辦公園區,還可以完成配送站到快遞員之間的中短距離往返接駁。8月,京東配送機器人落地雄安新區,配送線路圍繞公共服務區、行政服務區、生活服務區、企業辦公區等四大區域共設置了20個配送站點,實現了從半封閉場景進入開放場景的場景轉換。

據介紹,為了滿足片區消費者不同時段、不同單量、各種場景下的收貨需求,同時參與配送的多款配送機器人能夠根據訂單量智能匹配路線,與配送員形成了一對“人機CP”——以往配送員需要頻繁往返於配送站與服務片區來完成訂單補貨,現在通過配送機器人的幫助,配送員只需要負責所轄配送地區內的最終訂單配送。

京東相關負責人對南都記者介紹,配送機器人具備高負荷、全天候工作、智能等優點,可以極大提升配送效率,不過,諸如較大件包裹(放不進格口),或時效性特別強的文件、生鮮產品、易腐蝕物品的配送,則仍然有賴於人力。

南都記者瞭解到,基於快遞、外賣等業務量不斷攀升以及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的行業背景,今年以來,包括菜鳥、蘇寧、美團、中通快遞等企業均針對“最後一公里”場景落地智能物流配送車,自動行駛、GPS定位、攝像頭識別環境、激光雷達避障等已經成為了車輛搭載的“標配”,平均每臺成本在幾萬元左右,約為一名快遞員一年的工資。

也有物流行業從業者對南都記者表示,無人車體積小、行駛速度較低,現階段更容易在學習、酒店、園區等封閉場景中推廣,而在部分地區或非封閉場景中仍面臨交通合規化、安全監管等政策考驗,尤其在末端社區上下樓、等電梯等環節的運用尚有待升級。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邵鍾林曾對南都記者坦言,現階段無人配送在一些環節的應用體現了技術成熟度,但就整體而言,企業應用的示範、試點效益大於推廣效益,距離真正在大眾中廣泛普及還有待時日。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通過參與智能配送車的研發加速推進相關技術。今年6月,京東與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末端配送機器人的量產方面達成合作,試圖讓機器人自主完成最末端的“送貨上門”配送。京東集團X事業部自動駕駛中心總經理楊晶曾公開指出,“不同於自動駕駛,無人配送機器人具有輕量化特點,在末端往往落地最快,末端和市內配送的場景,是重點發力的方向,明年會走向大規模的量產,一旦往這個方向走了以後,包括整個硬件的成本、運營的規模都可以大大得到優化。”

藉助無人“軍團” 構建地空一體智能物流體系

國家郵政局在7月底發佈的《關於2018年上半年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通報》提到,今年上半年,科技創新對提升物流行業運營效率的貢獻加大,運營模式和產品創新加速湧入收寄、運輸、分揀、末端服務各環節,自動分揀系統、分揀機器人、無人倉……新技術應用反映科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顯現。

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看來,人工智能正通過賦能物流各環節、各領域,實現智能配置物流資源、智能優化物流環節、智能提升物流效率,特別是在無人駕駛、無人倉儲、無人配送、物流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前沿領域,菜鳥、京東、蘇寧等一批領先企業已經開始開展試驗應用,有望與國際電商和物流企業從同一起跑線起步。

消費者在網上下單後,包裹經由無人倉實現自動入庫、倉儲、分揀和打包,被無人機運送到配送站,配送站分揀機器人將其分揀至無人車,無人車將包裹送至收件人,收件人通過收到的短信去無人車取件……依託物流各環節無人科技的創新應用,京東正在構建地空一體智慧物流體系。

據悉,去年10月,京東位於上海嘉定區的亞洲一號無人倉投用,在解決倉儲的繁雜程序和大量人力佔用問題同時,存儲效率可達到傳統貨架存儲效率5倍,日訂單處理能力同比增長10倍以上;無人分揀、無人機、無人配送站、無人配送機器人組合則形成了末端配送閉環,其中,無人機末端已覆蓋陝西、江蘇、青海、海南、廣東等地,今年618前夕,京東配送機器人宣佈開啟量產之路,經過三次迭代開發,配送場景也走出校園走向開放道路,藉助無人科技在智慧物流領域的不斷突破,成為未來京東物流配送的支柱力量。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在2018中國快遞“最後一公里”峰會上提到,“近年來,快遞和電商的協同能力明顯增強,終端的設施設備和信息化能力顯著增強。”他認為,智慧化場景在末端服務中應用最為廣泛,是物流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企業藉助科技協同的能力完善末端服務,更可能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


採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 實習生易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