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送货”落子华南,京东无人军团规模化扩张

安静穿梭于校园、自动规避行人障碍物、指定地点自动停车……继亮相北京、西安、河北雄安新区之后,9月28日,京东物流华南地区第一台智能配送机器人正式落地运营,并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园里完成首单配送。这也是无人配送车技术首次在广东地区正式落地运营。据介绍,此次担纲配送“主角”的是京东X事业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配送机器人产品,载重重量100kg,能够根据配送机器人当前位置及周围环境实时动态生成有效可行驶路径。

“机器人送货”落子华南,京东无人军团规模化扩张

从校园、园区场景走向社会化道路运营,到目前为止,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十个城市布局配送机器人项目,接下来计划进入广州、东莞、深圳、厦门、南宁等城市投放。随着行业全面智能化,京东等企业研发推出的专业化、自动化物流“黑科技”在触达多元化用户使用场景的同时,正探索更多规模化落地的可能。

验证码或“刷脸”取件 用时不到半分钟

南都记者在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华南“首秀”的现场看到,配送运营人员将货品装入配送机器人格口,配送机器人选择路线后发车前往宿舍区、教学区或图书馆区域进行配送;行驶中,配送机器人顶的激光雷达会自动检测前方行人车辆,靠近三米左右自动停车、避障,还可以攀登15度的上坡。

“机器人送货”落子华南,京东无人军团规模化扩张

而在客户接收端,配送机器人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京东派出发时,会先向客户发送一条短信告知收货时间和地点,抵达配送点后,会再次发送一条带有提货码等的信息,客户输入提货码后打开配送机器人的货仓,就可以取走自己的包裹;如果客户当时不方便接收,也可以通过APP约定时间由配送机器人再次配送。取完后格口关闭,配送机器人自行前往下一站或结束配送。南都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客户取件有“验证码取件”和“刷脸取件”两种方式,整个流程用时不到半分钟。

“机器人送货”落子华南,京东无人军团规模化扩张

“京东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配送机器人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可以实现动态路线的自主规划”,京东物流华南分公司规划实施部总经理王宇对南都记者透露,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配送机器人需要提前一个月进行现场采图,“将学校或其他配送场景做成数字地图后,储存到机器人内存中,机器人出发前会根据采图情况和GPS定位来自动规划行驶路径,精度达到厘米级”。

配送机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可以自动避障。据介绍,机器人借助身上分布的多个雷达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360度环境监测,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获取路面信息,自动规避道路障碍与往来车辆行人,识别红绿灯信号并做出相应决策;第三个特点是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识别地面标线。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机器人行驶近减速带时,会自动停下来或者减速通过。

王宇告诉南都记者,由于主要靠视觉感知行驶,除了恶劣性气候影响能见度的特殊情况之外,其他天气环境下,机器人均可以照常运行。

首创“无人车维护学生队伍”,将配送机器人的日常维护交予学校学生完成,也是京东物流机器人在华南落地运营的一大亮点——每日工作结束后,配送机器人会回到京东派驻校站点充电,经过培训后参与运维的学生便会进行相应的维护,直接参与智能物流运营项目。

智能物流车落地最快,明年有望大规模量产

物流配送机器人校园“开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南都记者了解到,一年多前,首批京东配送机器人就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完成首单配送任务,彼时的配送车便已然具备了激光感应、自动避障等能力。

今年618,京东第三代配送机器人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启了全球首次全场景常态化配送运营,标志着无人配送技术从封闭校园走向全场景常态化,涵盖居民聚集社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办公园区,还可以完成配送站到快递员之间的中短距离往返接驳。8月,京东配送机器人落地雄安新区,配送线路围绕公共服务区、行政服务区、生活服务区、企业办公区等四大区域共设置了20个配送站点,实现了从半封闭场景进入开放场景的场景转换。

据介绍,为了满足片区消费者不同时段、不同单量、各种场景下的收货需求,同时参与配送的多款配送机器人能够根据订单量智能匹配路线,与配送员形成了一对“人机CP”——以往配送员需要频繁往返于配送站与服务片区来完成订单补货,现在通过配送机器人的帮助,配送员只需要负责所辖配送地区内的最终订单配送。

京东相关负责人对南都记者介绍,配送机器人具备高负荷、全天候工作、智能等优点,可以极大提升配送效率,不过,诸如较大件包裹(放不进格口),或时效性特别强的文件、生鲜产品、易腐蚀物品的配送,则仍然有赖于人力。

南都记者了解到,基于快递、外卖等业务量不断攀升以及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的行业背景,今年以来,包括菜鸟、苏宁、美团、中通快递等企业均针对“最后一公里”场景落地智能物流配送车,自动行驶、GPS定位、摄像头识别环境、激光雷达避障等已经成为了车辆搭载的“标配”,平均每台成本在几万元左右,约为一名快递员一年的工资。

也有物流行业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无人车体积小、行驶速度较低,现阶段更容易在学习、酒店、园区等封闭场景中推广,而在部分地区或非封闭场景中仍面临交通合规化、安全监管等政策考验,尤其在末端社区上下楼、等电梯等环节的运用尚有待升级。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曾对南都记者坦言,现阶段无人配送在一些环节的应用体现了技术成熟度,但就整体而言,企业应用的示范、试点效益大于推广效益,距离真正在大众中广泛普及还有待时日。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参与智能配送车的研发加速推进相关技术。今年6月,京东与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末端配送机器人的量产方面达成合作,试图让机器人自主完成最末端的“送货上门”配送。京东集团X事业部自动驾驶中心总经理杨晶曾公开指出,“不同于自动驾驶,无人配送机器人具有轻量化特点,在末端往往落地最快,末端和市内配送的场景,是重点发力的方向,明年会走向大规模的量产,一旦往这个方向走了以后,包括整个硬件的成本、运营的规模都可以大大得到优化。”

借助无人“军团” 构建地空一体智能物流体系

国家邮政局在7月底发布的《关于2018年上半年邮政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提到,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对提升物流行业运营效率的贡献加大,运营模式和产品创新加速涌入收寄、运输、分拣、末端服务各环节,自动分拣系统、分拣机器人、无人仓……新技术应用反映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显现。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看来,人工智能正通过赋能物流各环节、各领域,实现智能配置物流资源、智能优化物流环节、智能提升物流效率,特别是在无人驾驶、无人仓储、无人配送、物流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菜鸟、京东、苏宁等一批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开展试验应用,有望与国际电商和物流企业从同一起跑线起步。

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包裹经由无人仓实现自动入库、仓储、分拣和打包,被无人机运送到配送站,配送站分拣机器人将其分拣至无人车,无人车将包裹送至收件人,收件人通过收到的短信去无人车取件……依托物流各环节无人科技的创新应用,京东正在构建地空一体智慧物流体系。

据悉,去年10月,京东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亚洲一号无人仓投用,在解决仓储的繁杂程序和大量人力占用问题同时,存储效率可达到传统货架存储效率5倍,日订单处理能力同比增长10倍以上;无人分拣、无人机、无人配送站、无人配送机器人组合则形成了末端配送闭环,其中,无人机末端已覆盖陕西、江苏、青海、海南、广东等地,今年618前夕,京东配送机器人宣布开启量产之路,经过三次迭代开发,配送场景也走出校园走向开放道路,借助无人科技在智慧物流领域的不断突破,成为未来京东物流配送的支柱力量。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冯力虎在2018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提到,“近年来,快递和电商的协同能力明显增强,终端的设施设备和信息化能力显著增强。”他认为,智慧化场景在末端服务中应用最为广泛,是物流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企业借助科技协同的能力完善末端服务,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实习生易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