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軍測」在乳山「打埋伏」始末

華東“軍測”在乳山“打埋伏”始末

膠東八路軍戰士和煙臺群眾在碼頭迎接東江縱隊指戰員

軍用地圖是反映實際地形的最可靠的資料,是指揮員的“左膀右臂”。而軍用地圖的製作離不開測繪人員,因此保護好測繪人員顯得十分重要。1947年,在國民黨軍瘋狂進攻膠東的關鍵時刻,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正處於敵人進攻前沿的乳山境內。為保存力量,其中一部分人員奉命隱藏埋伏於乳山縣相關村落,度過了終生難忘的近3個月的日日夜夜,與當地民眾共同譜寫了一首軍民魚水情之歌。

駐防乳山由古村

1947年9月上旬,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艱苦行軍,終於來到乳山縣由古村駐防。根據當時形勢和上級指示,測繪室一方面組織軍事訓練,準備作戰;另一方面開展訴苦教育。

為反擊敵人的隨時進犯,測繪室立即進入緊張的軍事訓練。科目有射擊、投彈、班排攻防和組織小分隊勘察地形、兵要調查以及簡易標圖等,藉以熟悉地形,做好打游擊的準備。

晚上,測繪室動員大家開展控訴階級苦和控訴蔣介石反動集團滔天罪行的教育活動。此前,為落實《雙十協定》,我黨經過多次與國民黨當局的談判鬥爭,最終達成廣東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的《北撤協定》,並規定由我方出錢租用美方3艘登陸艦作為運輸工具,東江縱隊乘美軍登陸艦北撤煙臺。來自東江縱隊、在測繪室石印組工作的黃英在控訴大會上憤怒地控訴了美方幫助蔣介石屠殺中國人民的罪惡陰謀。她說:東江縱隊奉命北撤山東解放區時,美方千方百計限制和阻止廣大指戰員登船,她和數百名女同志只得跳進寒冷的海水,在夜間偷偷泅水上船。

一系列的訴苦教育,激發了測繪室全體同志的戰鬥意志,增強了大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勞苦大眾的堅定信念。那時候,大家都和衣而睡,連子彈帶都不解,一通知集合,拿起武器就走。

9月下旬的一個夜晚,在微弱的燈光照射下,測繪室在由古村一棟簡陋的茅屋內召開全體人員大會。測繪室主任熊永齡對大家說:根據上級的指示和測繪室的具體情況,測繪室決定採取兩全之計。一是以較有戰鬥經驗的同志為骨幹,以身體健壯的同志為主,組成戰鬥分隊,由我和李旭之帶領,參加軍區直屬機關在膠東的單位組成的突圍部隊,準備向濱海地區突圍;二是全體女同志和患病體弱人員,組成隱蔽埋伏分隊,由趙景華和徐舜負責帶領向東轉移,埋伏於人民群眾之中,堅持原地鬥爭。經過大家充分的討論後,會議作出具體的部署。

華東“軍測”在乳山“打埋伏”始末

廖觀蓮將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頒發的獎狀捐贈給淮海戰役紀念館


 分散隱蔽在9個自然村

一天早上,烏雲滾滾,炮聲隆隆,硝煙瀰漫著膠東大地。測繪室開始執行疏散隱蔽計劃,堅持原地鬥爭的小分隊出發了。直到夕陽西下,他們才到達指定疏散隱蔽的馮家、南黃兩區境內。

這支小分隊共有54人,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分設9個組。經與當地幹部協商,每村設一組,每戶住一人。54個人分別隱蔽在9個自然村的貧下中農家中。這9個自然村分別是段家、古初、裡莊、光明頂、崮山寺、塂南頭、下窪、大陶家、南黃。其中段家村是測繪室“打埋伏”同志的聯絡中心。

陶蘭、曾坤成撰寫的《在測繪室時的一段回憶》一文介紹了東江縱隊分配到測繪室的同志堅持隱蔽鬥爭的情況:1946年6月底,東江縱隊奉命北撤,7月5日抵達煙臺。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分別參加華東軍政大學整風班、文化班學習。後來有29位同志於1947年3月分配到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擔任測繪和印刷作戰地圖的工作。在這29位同志中,4位是男同志,其餘25位是女同志。9月,情況更為緊急,組織上決定讓這25位女同志和測繪室的部分男同志脫下軍裝,分散隱蔽在乳山的農民家裡。當時每人發給兩顆手榴彈,以防不測。

先後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副主任的李旭之,原計劃與測繪室主任熊永齡一起,帶領戰鬥分隊向濱海地區突圍,但因途中生病未能成行。他曾撰寫《在華東“軍測”的難忘歲月》一文,在文章中回憶了因途中生病折返乳山的情況:於1947年9月29日到達段家村,10月1日被安排到裡莊村貧農段本聰家裡。他是貧僱農組的組長,老伴長期臥病在床上,有一子一女均年幼。我化名段連旺,做子女的同輩。裡莊村組長是胡景煥,他改名段連思。大家都論資排輩,改名換姓,以兄弟姊妹或父子母女相稱,這就更親如一家了。裡莊村共住有11名測繪室人員。

 與村民結下深厚的感情

乳山是革命老區,又經過土改,群眾政治覺悟很高,對子弟兵有著深厚的感情,把掩護測繪室的同志作為共產黨囑託的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對於來到自己家的子弟兵,當地村裡的黨組織承諾說:“只要黨支部在、民兵在,就有部隊的同志在!”

測繪室繪圖員鄒容是廣東東莞鳳崗官井頭人,解放後任寶安縣第一屆婦聯主任,1957年到廣東省水電廳水電設計院任人事科科長,長達30年。她說:“我是繪圖員,也是黨員,當時住在乳山縣塂南頭村婦女主任許鳳英的家裡。她家有父母、一個4歲的弟弟和嫂子。我和他們家5個人睡在一鋪炕上。村裡還召開大會,村民們在會上表態說:‘有我們在,就有你們在。寧可我們犧牲了,也要保護好你們大家的安全。’乳山的老百姓太好了!”

隱蔽期間,測繪室的同志們和各自所在村裡的群眾同住、同吃、同勞動,和群眾相處如父母、兄弟、姊妹。在那緊張而困難的歲月裡,乳山人民把測繪室的同志當成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測繪室的趙景華曾撰寫《乳山之歌》一文,她在文中回憶說:住在塂南頭村的李茂英10月14日拂曉到水井去打水,雙腳一滑,跌進井裡,無法攀登上來。初冬清晨,行人稀少。許久,路過此處的外村姜大爺聽到井內的呼喊聲後,立刻奔到井邊,把她救出來。住在裡莊村的測繪室的同志體質都很差,個個都又黑又瘦。村裡的群眾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想盡辦法給測繪室的同志改善生活。我住在塂南頭村烈屬張大娘家裡,她丈夫和兒子都在戰場上犧牲了。我和她10歲的小兒子同睡在一個炕上。記得一個北風呼嘯的夜晚,張大娘為我們倆糊上一層雪白的窗紙。深夜,她又過來為我們的火炕裡添上一個耐燒的樹根,讓它慢慢地燃燒著,直到天明,炕上還是暖烘烘的。她那高大的形象,一直銘刻在我的心底。

廖觀蓮是廣東惠陽縣淡水鎮白水寨人,在測繪室任石印員,具體工作就是印刷作戰地圖。任務緊急時,她連續工作5天5夜,被測繪室評為模範。她說:“我當時住在乳山縣下窪村,房東的男主人叫劉書周。我們叫他媳婦女主人為阿嫂,叫他老母親為媽媽。劉書周有一個兄弟當了八路軍,還有一個去支前了。在村裡,群眾都很關心我們,天氣冷了,總要讓我們睡在炕口暖和的地方;那時群眾生活很苦,但他們總是把好的東西給我們吃,我們也總是挑差的吃。各村群眾都不讓我們幹活,但對於推磨、挑水、燒火、拾草、割豆、刨花生、刨地瓜等勞動,我們都搶著幹。我們南方的女人都挺能幹活的,群眾都挺喜歡我們的。那時候我沒有鞋穿,我的房東媽媽就給做了一雙。”

測繪室的同志在各村分別參加青婦隊和民兵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做好堅持鬥爭和打游擊的準備。大家一起學習埋地雷、上山看地形、搜捕特務和還鄉團,充分體現了軍民團結的血肉關係。他們經常召開總結會和組長擴大會,檢查自身的群眾化、勞動化的執行情況,講解國內形勢和膠東形勢,學習《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要求大家提高信心,渡過難關。

膠河戰役是山東兵團在保衛膠東作戰中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戰役,這次戰役挫敗了國民黨軍隊在膠東殲滅人民解放軍的計劃,扭轉了膠東戰局。隨之分散在乳山縣各村的測繪室人員奉命分兩批集中南返歸隊。第一批是由徐舜、張作民、胡景煥等率領於11月20日出發;第二批由李旭之、趙景華、章牧率領於12月8日出發。測繪室的同志離開村裡時,各村幹部、房東和其他村民扶老攜幼夾道相送,失聲痛哭,依依惜別。

廖觀蓮說:“我走的時候,媽媽都流淚了,不捨得讓我走,非要我留下來做她的閨女不可。村民們一個勁兒地往我們的行李、布兜裡塞花生、糖塊等好東西,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鄉親們。這段歷史永遠銘記在我心中。”(於家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