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說過:“一兩重的真誠,等於一噸重的聰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務必真誠。真是真心實意,誠是坦誠自然。一個真誠的人,往往也是一個善良的人、謙遜的人、心懷光明的人。在南方福建,在古城泉州,我認識一個叫吳文建的詩人,他和他的詩,始終真誠而動人。

與他交往,你會卸下人生羈旅的疲憊和負擔,言談往來,如沐春風;讀他的詩,你會在不經意間被詩裡的字詞擊中,剎那之間,感同身受。是詩如其人,或者人若其詩?我以為,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吳文建,是個用“真”活著的人。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著名詩人余光中題字勉勵

其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近日,吳文建從微信上發來一幅書法作品,是一名書法家題寫相贈的,上書:宗見真實。書法技藝且不評論,我是門外漢,不懂書法好壞;但我關注這四個字的含義:宗見,乃文建的師父——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會會長、武術界泰斗釋常新法師親自給他取的法名,寄寓追求正知、正見,成就真善自然的本我;真實,即返璞歸真、實實在在,不虛妄、不做作、不欺騙、不浮誇,為人處事堅持原則,立足真我。

兩詞相併,意思顯然,並傳遞了另外一層信息:文建是個可交之人。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文建會上發言

因為可交,才有書法家題字相贈。因為可交,身邊才有那麼多認同他、肯定他、扶持他的朋友。這些朋友來自各行各業,有政府的、有企業家、有藝術家、有文化人、有街頭小販,等等。凡與文建有過交集的人,他們大多對他的為人和品性持以正面的評價。

其實,我不止一次在陌生的朋友那裡,聽聞關於他的好話。到福建泉州的那幾年裡,我從事旅遊行業的相關工作,在某縣旅遊局長辦公室,無意間說到文建,局長竟然一反常態盛讚文建“這小夥子素質高,實誠,能力也好”。要知道,該局長是個對工作極為挑剔的人,極少有人讓他刮目相看的。時為泉州旅遊雜誌執行主編的吳文建,可謂例外。

類似對文建的好評,在當時還有許多泉州的旅遊景區和旅行社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在和文建的接觸過程中,都無一例外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今,吳文建在泉州小有名氣,只因“他是個很真的人,對誰都一樣”。他的真,不是表面的,而是發自於心,坦誠自然的。

文建這種真誠的個性,大家都擔心他會吃虧,也確實吃過虧。但用他自己的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大概,文建把這一切都當作了“修行”吧。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清源山南臺巖靜坐的文建

其詩·另一個“打開的我”

福建,是個盛產詩歌的地方。泉州詩群,在福建影響巨大。吳文建,是泉州詩群的一員。著名詩人葉逢平曾在他的“泉州詩歌在線”公眾號上如是點評他:

“在泉州,詩歌寫得好的80後詩人屈指可數,吳文建是一個代表。讀他的詩,你會發現他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精神性的,閃爍著一種悲憫的情懷,漾著人性濃濃的氣息。我以為他的每一首詩都應該是心靈的慰藉,可以寫得很小,可以寫得很低。它穿越語言技術題材這些表面現象,直入人類的內心挖掘處,尋找人類內心最深處的共鳴。文建的詩中每個字、每句話,都會讓你不禁陷入沉思。當然,他的詩歌,或許還需要再多一些人生閱歷的支持,以便更加出眾、耐人尋味。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期待,而且它或許已經屬於另外的問題。”

我想,這對於80後的詩人吳文建來說,是個中肯的評說。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打開的我”(文建語)

吳文建的詩歌創作,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另一個“打開的我”,不斷地向他人、向客觀世界打開自我。打開之後,便是他的主觀情感,一點一滴,樸素自然,或含蓄婉曲,或純粹直接,或清新靈動,或憂傷惆悵,都發自內心的真誠。

他的詩,撇去了大學時代科班式的言說框架,不再規規矩矩,而更加註重詩意的拓展提升和情感的在場抒寫。他追求的詩意,不在於寫得長,而在於精煉並富有內涵,哪怕是三行五行,也要把內在的東西有效地傳達。感受他的詩,感受其中的內蘊,因此從來不是難事。詩人昌政評價說,他是“短詩好手,寫出了味道”。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文建的詩歌代表作

“文建擅長於捕捉一閃而過的物象,轉化成液態般的東西,然後注射進自己的詩裡。”在一些詩友們看來,他的詩因為意象的有效使用,而變得靈動和柔軟。比如,“我準備和雪花打個電話/說起我的想念/我一提到冬天,就容易失眠”,再比如,“想走到街上去/但終於把腳步種下來/寧願是一棵靜止的樹”。這些意象的融入,是一種在場抒寫,是流動的詩意。很顯然,文建珍惜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意象,每一個意象都能夠作為他情感因子而拿到詩裡去呈現,去服務於他對於生命體驗的感知和表達。

福建泉州的這個詩人認識嗎?!吳文建:一個用“真”活著的人

文建的詩歌代表作

或許,讀吳文建的詩,你能夠讀到很自我的一些元素;但細究下去,他的詩恰恰代表了大眾的情感訴求。那些反覆被文建的詩打動的人,那些正在抄寫和傳閱他詩歌的人,往往是與他“情感訴求相通”之人。這些人,從來不在少數。

(作者:莫禾,70後,陝西潼關人,詩歌愛好者,供職於西安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