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的八百破吳軍十萬,是真的嗎?

清ai小叄


這件事發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戰,說八百破吳軍十萬是誇張了,具體詳述於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大舉西征張魯。中央軍都調往漢中,東部守備力量自然不足。孫權覷準機會,以十萬之眾,氣勢洶洶直殺奔合肥城下。此時合肥守軍僅有七千人,不到吳軍的十分之一,合肥能守得住嗎?

曹操早就預料到孫權會藉此時機攻取合肥,故而留了一封給合肥護軍薛悌,信封上寫了幾個字:“賊至乃發。”就是說,等敵人到了再拆開來看。現在吳軍殺至城下,薛悌趕緊拆信,只見上面寫道:“倘若孫權前來,由張遼、李典領兵出戰,樂進守城,護軍不要出戰。”想必護軍薛悌只是長於行政,攻城野戰非其所長,故而曹操留下囑咐,把作戰任務交給久經沙場的張遼、李典、樂進等將領。

這就是曹操的識人、用人之道。沒有戰事時,管理合肥軍政,薛悌是好手,倘若臨陣殺敵,非得張遼、李典、樂進這些沙場悍將不可。

這封信很快交給諸將領過目,不過大家仍心有疑慮。曹公雖有錦囊妙策,只是孫權帶了這麼多軍隊前來,這恐怕也是他沒料到的。怎麼辦?是遵從曹操的指示,由張遼、李典出戰呢?還是另做打算?諸將多認為寡不敵眾,以區區七千人如何對抗十萬大軍?

張遼慨然道:“曹公遠征張魯,若我們坐等援兵,恐怕援兵未至,已被敵人擊破了。曹公的指示是讓我們在敵人立足未穩之際主動出擊,挫敵鋒銳,以固人心,如此才能堅守城池。”張遼本是呂布部將,呂布死後曹操非但沒殺他,反而頗為器重,心懷感激,有效死之心。

他說完後,掃一眼諸位將領,只見樂進等人一聲不吭,大怒道:“成敗在此一戰,各位倘若心有疑慮,我張遼自個出戰,與敵人一決勝負。”

這一番慷慨陳辭打動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李典。此前李典沒吭聲,不是怕死,而是與張遼有矛盾,關係不好,不想附和他。現在他內心慚愧,張遼把生死置之度外,自己卻小肚雞腸,未免有失英雄磊落情懷。想到此,李典站出來力挺張遼:“此乃國家大事,我豈可因私人恩怨而置大義於不顧呢?請讓我隨您出戰。”

張遼連夜招募一支敢死隊,共計八百人。第二天一大早,合肥城門打開,一支騎兵如同黑色閃電,直衝向東吳兵營。孫權固然是一代明主,不過他的才能在於治理,而不在於行軍作戰,這點其兄孫策早就看出來的。面對張遼突如其來的進攻,孫權竟有點手足無措。

只見張遼親自披甲上陣,手持長戟,衝鋒陷陣,勇踏敵營,長戟左右翻飛,鮮血四濺,一口氣殺了數十人,包括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面衝殺,一面大喝:“我乃張遼,誰敢來受死。”聞者莫不膽寒。張遼一口氣竟然殺到孫權的帳營,孫權大驚失色,一時間竟慌了手腳,只得匆匆向一座高丘逃去,手裡也拎著一把長戟當自衛的武器。

看到孫權那窘相,張遼大喝道:“孫權,下來與我交手。”孫權嚇得一動都不敢動。幸得東吳人多勢眾,很快左右趕來相救。孫權見得張遼只有幾百人馬,稍稍心安,便命令手下將其團團圍困。張遼果然驍勇,他左衝右突,殺開一條血路,闖出重圍。不過當他回頭一看,只有數十騎兵突出包圍圈,其餘數百人還沒脫離危險,被包圍的兵士們大呼道:“將軍要拋棄我們嗎?”聽到這裡,張遼二話沒說,調轉馬頭,再次殺入重圍。東吳將士看呆了,幾曾見過如此剽悍之戰將,沒有敢攔張遼,紛紛後撤。張遼勇冠三軍,救出餘眾,撤回城去了。

這一戰,從早晨戰到中午,直把城頭上觀察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無不對張遼心服口服。人多勢眾的東吳軍被張遼此番出擊殺得自信全無,士氣凋零,而曹軍則精神抖擻,士氣百倍。返回城池後,張遼關閉城門,加強戒備,鞏固城防,合肥驚慌的氛圍才得以平息下來。

孫權一方畢竟優勢在手,很快便投入反攻。攻城十餘日,沒能取得進展,孫權有些心灰意冷,便撤軍而還。當吳軍撤到逍遙津北岸,正渡河時,張遼率步騎兵尾隨而至,發起猛攻。當時吳軍大部隊已過了河,孫權親自斷後,被張遼打個措手不及。幸呂蒙與甘寧奮力抵擋,且戰且退,淩統帶領親兵護送孫權突圍,而後又回來與張遼死戰。淩統手下的親兵全部戰死,他自己也多處受傷,估摸著孫權已經過了河,便主動撤離戰場。

不料孫權過河時卻發生了意外。

原來吳軍在逍遙津搭設有浮橋,浮橋的橋板已撤去一部分。為什麼統帥還沒過河,東吳士兵會撤掉橋板呢?依我的看法,吳軍過河時,一部分是以船運,一部分走浮橋。估計孫權原本是要走水路過河的,只是被張遼殺得措手不及,只得臨時改走浮橋。他騎一匹馬,到了橋中央一看傻了眼,竟然有一丈多寬沒橋板。侍衛官谷利急中生智,要孫權抓緊馬鞍,放鬆韁繩,他用鞭子一抽馬屁股,馬一聲嘶叫,拔腿向前奔,藉著狂奔的慣性,躍起一丈多,穩穩落在對面的橋板上。這一幕,非但孫權嚇壞了,南岸的將士們也看得冷汗直流。所幸孫權的騎術不錯,總算有驚無險。

平東校尉賀齊趕緊帶著三千人前來迎接,給孫權壓壓驚。孫權在船上擺設酒宴,賀齊流著淚說:“主公以至尊之軀,應該小心持重,今天發生的事,差點釀成大禍。我等擔驚受怕,彷彿天塌地陷。希望主公以此為終身之戒。”

這回孫權總算明白了,他與哥哥孫策是有差距的,內心頗為羞愧,安慰賀齊說:“唉,真是慚愧啊,我會將此教訓銘記於心中。”

第二次合肥之役又以失敗而告終,孫權險遭不測,這證明東吳在陸上的實力,遠不能與曹操相比。


君山話史


確有其事。不過當時張遼一方有七千多人,分別由樂進、李典等四五位將軍統領,張遼不可能全部調動,況且守城還需要大量的士兵,所以張遼又招募了八百死士,突擊吳軍,目的在於挫傷敵軍士氣,沒想到結果超出預期。

此事詳情如下:


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樂進、李典等人領兵7千多人駐紮在合肥,曹操征討張魯,讓護軍薛悌去合肥送信,並讓他們等敵人來進犯時再打開看。

不久,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於是眾人打開信封,信上說:“如果孫權來了,張遼、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戰。”

諸將都對此疑惑不解,區區幾千人怎麼能迎戰孫權十萬大軍,不是找死麼?張遼解釋說:“曹公在外遠征,等他來支援我們時,孫權一定已經攻破了我們。所以曹公讓我們趁孫權沒有完全包圍這裡時,出戰殺殺他們的銳氣,以安定我們的軍心,然後就可以守城了。成敗的機會,在此一戰,各位還有什麼疑慮的?”李典也贊同張遼。

於是張遼連夜招募勇士,得到8百人,為了明日大戰,殺牛犒賞將士。

第二天早上,張遼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連殺幾十人,斬殺兩名孫權的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姓名,衝入孫權10萬軍中,如切菜一般,所過之處,碎肉橫飛,一直殺到孫權面前。

孫權大驚,肝膽欲碎,東吳眾將士驚懼慌亂,也不知道怎麼辦。孫權和眾將士急忙逃到高地,握住長戟自守。

張遼無法再前進,便勒馬徘徊,高聲大叫挑釁,讓孫權下來應戰,而孫權不敢動。

過了一會兒,孫權望見張遼兵士極少,想到自己竟然被嚇到,惱羞成怒,於是派士兵將張遼層層包圍。

張遼左右衝擊,猛然前衝,突圍成功,和身邊幾十人脫身而出。但是也有不少人仍然被吳兵圍困,他們大呼:“將軍要拋棄我們嗎!”張遼聽到後,又折返回去,再次衝進東吳軍中,帶其餘人突圍出去。

孫權的人馬遇到張遼紛紛後退,無人敢抵擋。

戰鬥從早上持續到中午,東吳士氣大衰。張遼回去守城備戰,軍心大安,諸將都對張遼表示佩服。

孫權圍攻合肥十幾天,無法攻破城池,於是撤軍。張遼率軍追擊吳軍,差一點捉到孫權。

此次張遼一戰封神,從此威震江東。東吳有兒童啼哭不止,其父母說:“張遼來了”,兒童便不敢再哭。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曹操拿下漢中後,成都的劉備集團一片恐慌,他們以為曹操會趁勢殺來。但曹操卻退兵了,雖然歷史上留下了他有名的“即得隴,復望蜀”的說法,但根本原因估計還是擔心孫權,他怕自己深入蜀地一時又不能取勝,如果孫權出兵,就會背腹受敵。所以他留下張郃攻取巴郡,夏侯淵鎮守漢中,自己帶兵回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還沒回到鄴城,孫權已經開始進攻合肥了。當時合肥的守將是張遼,李典、樂進為副,守軍只有七千,而孫權的部隊有十萬人。張遼認為應當主動出擊,打擊孫權的銳氣。

於是張遼、李典挑選了八百精兵,組成敢死隊,主動殺出合肥城,直取孫權中軍。孫權率領大軍,他發現曹操的援軍沒有趕到,以為合肥已是囊中之物,正在洋洋得意,絕沒想到張遼敢主動殺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張遼手持兵器,大聲呼喊,衝入敵陣。孫權的部隊不知道敵人來了多少,毫無防備之下瞬間崩潰。張遼殺死兩員敵將,差一點就衝到了孫權面前,孫權嚇得趕緊後退,逃到一處高地才發現張遼的兵馬很少。他下令包圍張遼,想把這支敢死隊全部消滅。但東吳的兵馬已經被衝亂了,士氣低迷,張遼不但很輕易地突出了重圍,而且還救出了被困的部下。

這下,東吳兵將都被張遼給鎮住了,雖然孫權很快包圍了合肥城,但一連打了十幾天也沒有佔到便宜。孫權害怕曹操的援兵到來,只好撤兵了,而張遼還不罷休,在後面猛追,又將孫權打得大敗。


萬卷縱橫眼欲枯


這是一場軍事實力懸殊的戰爭,攻擊方是吳王孫權統領的十萬大軍,徐州守城方是曹魏的將領張遼等計七千餘眾。戰鬥是以張遼組織的800人參加的敢死隊採用突襲方式衝入敵營,沒有弄清楚狀況的吳營被闖入者殺了一個來回,死傷者眾。這次戰鬥,挫敗了吳營的鬥志。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在主動撤離徐州返回的途中,張遼在逍遙津設伏,再次突襲孫權,致孫權險些喪命。應該說這是一次以一當十的戰爭,是三國時代一次成功的戰例。


老熊173806239


張遼,曹操的愛將,三國的英雄人物之一,當時孫權 攻打合肥,廖定 曹操無力分兵,於是率領10萬大軍攻打合肥,當時守城的就是張遼,孫權率10萬大軍 攻打合肥,在未站穩 腳跟之前,張遼 率800 勇士,殺進孫權 大營,孫權 不知道 敵方來了多少兵力,就望風而逃,等孫權慢慢緩醒過來,才知道上了當,組織兵力反擊,張遼卻殺出了重圍,使的 大軍 人心渙散,當時又有瘟疫的蔓延,導致了孫權的大敗,就有了 張遼800破 吳十萬大軍的故事。





社會動力



張遼威震逍遙津,張遼以八百兵士成功逆襲,大破孫權親領的十萬大軍。不但化解了合肥之圍,還差一點活捉了孫權,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合肥之戰,是孫權、曹操之間最激烈的戰鬥之一,投入的時間、心血非常多,兩邊有來有回,打的非常激烈。合肥之戰一共爆發了五次,足以證明此處的重要性,東吳要想北伐,必須拿下合肥,當然,曹操更不允許合肥有失。

第一次合肥之戰的爆發,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新得赤壁大敗,全線轉為守勢。江陵有周瑜,合肥有孫權,在孫權的連續攻擊之下,合肥城池眼看就要告破。關鍵時刻蔣濟獻上一計,直接嚇退了孫權,所以第一次合肥之戰孫權失敗。



第二次合肥之戰就是張遼的這次戰役,張遼、李典、樂進率七千人守衛合肥,孫權認為時機成熟,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進擊合肥。曹操留書要樂進守城,張遼、李典出城迎戰,反其道而行之,趁敵人未集結完畢,主動發起攻擊。張遼率八百士兵發起突襲,衝破敵陣,差點活捉孫權。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再次戰敗,從此張遼名聲大震,威震逍遙津廣為傳頌。


在之後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合肥之戰,東吳都以失敗告終,也永遠阻斷了東吳的北伐之路。


愛尚文史


確實是有的,不過張遼的守軍是7000餘人,800人只是一隻突擊部隊。\n\n建安二十年,孫權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麾下將領有呂蒙、甘寧、淩統、蔣欽、潘璋、陳武、賀齊、徐盛、呂範、宋謙等;而合肥僅有張遼、樂進、李典及護軍薛悌的七千守軍,曹軍主力又遠在關中,無力赴援,兵力十分懸殊。


半句真言


準確的說並沒有,七千破十萬倒是有為什麼會有八百破十萬這一說呢?因為人們授到演義的影響而誤解吧!是這樣的合肥當時有七千多守軍孫權帶十萬兵馬來攻後張遼組建八百死士想偷襲孫權大本營而被孫權打敗了(很多人理解錯誤以為是這八百死士打敗孫權十萬大軍的)後來逃回合肥,孫權帶部隊圍攻合肥十日無果就撤退了張遼就馬上率七千守軍將孫權擊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