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南朝相爭百年 誰才是中國的正統?

對於古代中國來說,政權的正統性是十分重要的,早在三國時期,中國就有了一次正統之爭。即曹丕建立的魏國和劉備建立的大漢的正統之爭,其中曹丕認為自己是接受漢獻帝禪讓的合法政權,而劉備以漢室宗親為名義,同時打出“漢賊不量力,王業不偏安”的旗號,也宣告自己是正統。但是一直到南宋,人們卻大多都認同魏國為正統。

北朝南朝相爭百年 誰才是中國的正統?

比如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有一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起碼在東晉的時代,人們的普遍認同是魏繼漢統,晉繼魏統。但是不過百年,中國的第二次正統之爭緊接著開始了。五胡亂華之後,晉室南遷,而北方經過多次整合之後,北魏最終成為了北方霸主。而南方宋武帝劉裕逼迫晉安帝禪讓,建立起南朝宋,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期。此時,南朝北朝各自認為自己都是正統:中國古代一般是誰佔領了長安和洛陽,誰就是正統,而當時長安和洛陽完全都在北朝手裡,所以北魏認為自己是天命所在,特別是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鮮卑族習漢俗,說漢話,已經與漢人無異,稱呼南朝為“島夷”。而南朝則認為自己是繼成了漢、魏、晉的統,宋齊梁陳一脈相承,所以自己在法理上是正統,稱呼北朝為“索虜”。

北朝南朝相爭百年 誰才是中國的正統?

如果單純從法理上看,漢禪讓於魏,魏禪讓於晉,晉禪讓於南朝,南朝應該是正統。但是很尷尬的是以正統自居的南陳最後卻被接受北周禪讓的隋朝滅掉了,如果否認了北朝的正統,也就否認了隋朝自身的正統性。之後隋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推崇北朝為正統,而唐接受隋的禪讓,所以在唐朝時期,同修《南史》、《北史》推崇南北朝共為正統。這種觀點一直到宋朝,直至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時,以南朝為正統,只尊崇南朝,使用南朝年號編纂史書。但在當時這種想法仍不是主流。比如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裡寫過這麼一句話。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其中這“八代”指的便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可見,在宋朝時,南朝北朝共同為正統依舊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其實如果按照歷史發展順序正向推理,則繼承晉朝的南朝為正統,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的逆向推理,繼承北朝的隋唐為正統的話,則北朝是正統。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治制度都對隋唐有著不小的影響,南朝北朝文化也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從這一點上看,南北朝共同為正統這一點就不會存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