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1945年9月,二戰結束後,盟國決定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戰爭罪犯進行審判。

日本民眾普遍認為,曾經支持侵略戰爭的天皇裕仁這次恐怕躲不過東京審判。

就在日本民眾捉摸不定時,美國《星條報》上的一條新聞,讓日本人大為震驚。

這位“天皇”不是裕仁

1946年1月18日早晨,美軍的機關報——《星條報》像往常一樣來到了美軍軍官的手裡。

這些軍官一邊喝著咖啡、吃著早餐,一邊翻開了報紙。

頭版頭條的圖片新聞讓他們大為吃驚。

照片上是為一位身穿和服的老者,站在一幅大型帷幕前,而在和服和帷幕上,都印著一副特殊的徽章——十六瓣菊花。(注:“十六瓣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徵。)

而這條新聞的大標題卻更讓人震驚:

“他才是真正的天皇!”

眾軍官拿著報紙仔細一看,此人並非當朝天皇裕仁,為什麼說他才是真正的日本天皇呢?

當眾人還在一頭霧水的時候,這件事很快便傳遍了日本的大街小巷,並迅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根據文中報道,照片中的老者名叫熊澤寬道,當年56歲,是名古屋市一家雜貨店的老闆。

熊澤寬道聲稱自己才是“正統的日本天皇”,是真正應該繼承皇位的南朝直系子孫,而當時在位的裕仁不過是篡位的北朝血統的遺留,所以現任天皇裕仁應該退位,將皇位還給南朝血統。

一時間,日本人搞不清楚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

就在此時,美國的《生活》雜誌又隆重地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對此事進行了詳細報道,給日本的皇位之爭再添一把火。

這一切到底是一個玩笑,還是如熊澤寬道所說,他才是天皇真正的正統血脈?

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熊澤寬道在自家雜貨鋪前接受採訪


誰才是“正統天皇”?

下面簡單說說日本天皇正統之爭的歷史來源。

首先,先把歷史對焦在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公元13世紀末期,日本的國家實權掌握在鎌倉幕府手中,由他來安排皇族內兩派天皇的輪流上臺——持明院派(後深草天皇是這一派的首領)、大覺寺派(以龜山天皇為首)。

但是這種均勢是非常不牢固的。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1318年,大覺寺派的後醍醐天皇即位,韜光養晦,於1333年剿滅了鎌倉幕府,一度恢復了天皇親政。但是好景不長,武士首領足利尊氏謀反,擁立持明院派的豐仁親王

為天皇,史稱光明天皇。後醍醐天皇遭到囚禁。

1336年,後醍醐天皇趁著看守鬆懈,男扮女裝逃出京都,潛入南面的吉野山,再立朝政。從此以後,光明天皇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在吉野山的朝廷被稱為“南朝”,雙方都自稱正統,稱對方是“偽政權”,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對立。

1392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寫信給南朝後龜山天皇,建議南北統一,條件是讓後龜山天皇將象徵皇權的三神器(玉、劍、鏡)和皇位讓給北朝,今後皇位由皇室兩派交替繼承。

不久,後龜山天皇答應了足利義滿的條件,返回京都將神器交給了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至此,對峙半個世紀的南北朝統一了。

統一後,足利義滿並未兌現當初的承諾,皇位仍由北朝天皇把持,後龜山天皇則大呼上當。

1410年,後龜山天皇逃出京都重建南朝,開始繼續爭奪皇位,其子孫也不斷開展軍事鬥爭,就這樣持續了將近100年。怎奈大勢已去,一切變成徒勞。此後的天皇都出自北朝後裔。

熊澤寬道主張自己正是“南朝血統”,原本該繼承皇位(至少也是輪值天皇),是因為幕府將軍和北朝天皇不守信用,才導致了自己“遺落在草莽”。

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熊澤寬道成了當時日本炙手可熱的人物

這件事曝光以後,又有熊澤寬道的三個親戚也相繼站出來,加入了爭奪皇位的隊伍之中。

不僅如此,彷彿雨後春筍一般,日本各地競相冒出來十幾位“天皇”,都稱自己才是正統的天皇,比如下列幾位:

1、“外村天皇”(愛知縣)

2、“三浦天皇”(愛知縣)

3、“長濱天皇”(鹿兒島縣)

4、“佐渡天皇”(新縣)

5、“橫倉天皇”(高知縣)

………

於是,在美軍控制的日本島內,上演了一出十幾人爭奪皇位的鬧劇。

好了,看到這場鬧劇,我們再回過頭來想一個問題:

是誰導演了這出鬧劇?目的是什麼?

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熊澤一家


美國人導演的鬧劇

事情追溯到1945年9月——熊澤寬道給剛剛抵達日本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遞交了一份陳情書,信中詳細陳述了自己的身世經歷,並認為現任天皇裕仁在二戰中支持和發動了戰爭,早已不配繼續享有皇位。

這件事引起了麥克阿瑟的注意。

此時的麥克阿瑟,正在致力於參照美國的模式改造日本社會,為了對日本的政界和皇室施壓,熊澤事件便給了他大做文章的機會。

麥克阿瑟專門派出手下軍官,赴名古屋探訪熊澤,並安排《星條報》頭版頭條將此事捅了出去。

果然,此事曝光後,日本報紙競相報道(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民主化改造,遂解除了報禁),國內輿論一片譁然。

日本皇室內部也非常緊張。普通民眾紛紛猜測,麥克阿瑟是不是要用熊澤替換當時的天皇裕仁?

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麥克阿瑟當時被稱為日本的“太上皇”

在對日本天皇的處理過程中,麥克阿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華盛頓的政策影響下,麥克阿瑟最終決定,不將裕仁送交東京審判,並保留日本天皇制度,但會修改日本憲法,並大大削弱天皇的權力,促使天皇人格化。

1946年元旦,裕仁在駐日美軍的強大壓力下發表《人間宣言》,第一次表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從而否定了日本一千多年來把天皇奉為神祗的傳統,標誌著日本天皇“平民化”“禮儀性”的轉變。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在接到美國政府的指示後,精心策劃了日本天皇巡遊活動。

1946年2月,在天皇“皇位之爭”發展到高潮時,裕仁天皇開始巡視全國,所到之處受到日本民眾的熱烈歡迎——這種變相的“民意測試”,讓各盟國看到了天皇在日本民眾中的崇高地位,也堅定了華盛頓庇護裕仁、保留天皇制度的決心。

日本那年突然冒出十幾位“天皇”,到底誰才是“正統”?

裕仁仍是美國人認可的“正統天皇”

至此,裕仁躲過了在東京法庭上受審的命運,而皇位之爭的鬧劇也就此偃旗息鼓。

很快,“熊澤天皇”便被美國人拋棄。

1966年5月11日,熊澤寬道在東京板橋醫院因胰腺癌悄然病逝,終年76歲。日本天皇正統之爭最終塵埃落定。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