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崔爽

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已经延续了两年的“全男阵容”,在昨天最可能有女性得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之前被认为是得奖热门的女性没有中奖,于是今年的诺奖极有可能又被男性科学家包揽。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10月1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拍摄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显示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的头像。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诺奖、女性,会出现一个明晃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位女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没错,2015年之前,大家关心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得诺奖”。2015年屠呦呦终于破冰之后,大家开始关心“为什么只有她”。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只有一个。还是女的。

其中幽暗的心思,从小常听“女孩数学不行、物理不行、后劲不足……这不行那不行而男孩只是没好好学”的你一定秒懂。

一百多年来,只有17名女性获奖

性别问题遍布全球、全领域,学术界肯定不能独善其身。在诺奖得主的统计学结果上,男女之间的差异非常惊人。

从1901年到2017年,892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个人当中,只有48名女性。

在近600位科学奖获奖者中,女性更是少得可怜——17人。

在某些学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一位女性获奖者,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只有两名女性得过奖,分别在1903年和1963年。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根据对17位女性得主的家庭背景、配偶情况等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她们中约90%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半数有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配偶,甚至有三位获奖者是与先生一同获奖的“夫妻档”。

虽然总数很少,但有11位女性获奖者分散在整个漫长的20世纪,而有6位集中于2004至2015年间获奖,“提速”明显。(毕竟在诺贝尔1895年立下遗嘱并设立诺贝尔奖时,在德国,妇女还不被允许上大学。直到20世纪20年代,大学的大门才逐渐向女学生们敞开。)

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张正严表示,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科研等机会的增加及环境改善,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事实表明,评审没有“重男轻女”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为什么差那么多?是诺奖评审不想把自然科学奖颁给女性吗?

是有这种说法,尤其是在很多女性主义著作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美珍副教授十几年前就发表过题为《百年诺贝尔的遗憾——她们为什么没有获奖》的文章,以洛谢特·罗宾斯、丽丝·迈特纳、吴健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周芷等五位没有获奖的女科学家为例,认为性别是她们被排除在诺奖之外的共同原因。

但维护诺奖公平性的人也在持续论证。目前来看,上述女性科学家没有获奖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学科偏见、政治原因、外行的评审意见、甚至私人恩怨等等。据报道,诺贝尔博物馆的馆员们对BBC表示,他们并没有证据显示诺奖委员会会因为提名者是女性而拒绝为其颁奖。诺奖遗珠不少,按比例来讲男性肯定更多,因此不能简单归咎于性别。

但女性面临着更加严苛的学术环境,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自然科学中。

在两年前由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生陶思圣和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合作的研究中,他们对吴健雄(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检验者)、迈特纳(发现原子核裂变)等几个争议最大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虽然结论显示“性别歧视说”缺乏具体评审事实的支撑,但研究提到吴健雄、迈特纳们都有因为女性身份而遭遇的特殊对待。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居里夫人

第一个获诺贝尔奖、并两次获奖的居里夫人,一开始连提名都没有,一直被说成丈夫的助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丈夫去世后经过多方申请,索邦大学才把居里夫人的丈夫生前的实验室交给她,但没有给她教席。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蒂·科里直到得奖前一年才得到教授职位。1963年获得物理学奖的玛利亚·格佩特·梅耶有长达三十年时间没有获得报酬、“无薪研究”。

相比于特定评审的偏见,学术共同体甚至社会存在的对女性研究者的结构性、制度性的压制,是更复杂难解的问题。

推而广之

学术场离“性别友好”很远

看几件和诺奖似乎无关的事。

九月初,每年一度的维密大秀开始模特面试,其中一位叫Lyndsey Scott的女孩引发了一些争议。她既是维密天使,又是一位顶尖软件工程师。因为双重身份,她的编程能力在社交网站上备受质疑甚至嘲讽。Lyndsey Scott站出来自证实力:“我在Stack Over Flow(IT技术问答网站)上有27481个积分;我是Ray Wenderlich网站iOS指导团队的成员……”然后她说:“看看这些评论,我想知道,为什么技术领域中41%的女性都会因为充满敌意的工作环境而离开岗位。”

今年八月,读卖新闻爆出东京医科大学一个令人窒息的操作——对女性考生减分。

检方在调查学校给官员子弟开后门时无意中发现:2011年起,东京医科大学在入学考试(初试)中,对报考医学部医学科的所有女考生实施了暗中减分,有的年份减分幅度超过10%。在日本读书的微博用户@小兔子尹月 称,东京医科大学绝对不是日本唯一一所这么干的医科学校。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更早几年还有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冯钢教授的名言:女生都是混文凭,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虽然不少学者站出来指出冯钢发言的荒谬,但舆论不但没怎么批评冯教授,甚至热烈讨论起“这究竟是不是对女研究生的歧视”……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有志于学术的女学生,得扛过可能对女生另眼相待的导师、对女生放暗箭的招考学校、认识不认识的人的心理打压,然后才能“幸运地”和男同学站上同一条冲击学术高峰的起跑线。而我们只是问,为什么女性很少得诺贝尔奖?

借由诺奖,我们能看到更多

在《硅谷的女性困境》一文中,作者莉莎·芒迪采访了数十位在科技业工作的女性,提到一些现象:从事科技行业的女性在会议中被打断的次数远远多于男性。别人会评判她们的性格,而男性不会被如此评判。女性对开源软件的贡献被接受的几率比男性更高,但只有在性别不明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文中引述了《科学》杂志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证实计算机科学和包括物理、数学、哲学等在内的一些领域崇尚“才华”,培植“潜力来自天生”的观念,结论是这些领域对女性的不友好缘于一个顽固的假设:天才是男性的特质。

研究发现,“越看重天赋的领域,女博士越少”,并指出同样的趋势对于非洲裔美国人也存在。该研究总结,由于这两个群体仍然倾向于“被定型为缺乏与生俱来的智力天赋”,“一个学科的从业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成功取决于绝对才华,颇能预测该学科中女性和非洲裔美国人的比例。”

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故意“重男轻女”,但学术场可不一定丨诺奖八卦

在性别这个维度,诺奖作为科学届皇冠上的明珠,虽然少有女性摘取,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更多人看到获奖人数悬殊的背后:由于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相对较晚、人数较少;社会分工和教养子女的责任;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等原因,女性离诺奖更远。虽然科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某些政策上向女性研究者做出倾斜,但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可以改进的问题。

有个好消息。近日,台湾教育部门要求教科书中写到女性科学家时要用本来的名字,意味着“居里夫人”等名称可能不再被教科书使用。居里夫人全名为Maria Skłodowska-Curie(中间是她的波兰娘家姓),按照台湾新课纲要求,居里夫人的名称可能会改为“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或“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当地教育部门认为“性别平权不应该只是在自然领域教科书中,而是每个领域都要适用,因此审定教科书时,对任何科目都会提醒不要用‘居里夫人’这种‘女性附庸于男性之下’的称呼”。

虽然有反对者称其为教条式的外部反思,但做决策的人说了:科学史上重要发现的过程,要呈现不同性别、背景、族群者于其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