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象肯綮谈

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生命现象肯綮谈

曾庆余 陈军

生命现象肯綮谈

作者简介:曾庆余,生命科学实修实证者,师承道家伍柳仙宗静虚子谭立三先生,为伍柳仙宗法脉传承人。

生命现象肯綮谈

一、生与命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生命。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释家有一首名诗: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到底是谁?来此娑婆界,是为了什么?一切不知道,烦恼由此生。——根本的无明烦恼。

唐朝也有一首牢骚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无明的根本烦恼。

要找出无明烦恼的来龙去脉,首先得认识自己,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透识根本的无明烦恼或烦恼无明,而享大自由,而获大自在——心自在、身自在、业自在——无不自在。

以西方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生命科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得出的结论为:生命现象是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生命构成的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及其藕联起来形成具有统一的结构和功能的多分子体系,是化学进化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物质系统;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最早的生命诞生于34亿年前;并推测地球的生命不是唯一的,现代科学正在探索地外生命。他们的最终结论是:生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来自非生命的物质。

按照“易与天地准”,化生宇宙的大道,分为虚在隐存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无相之相,和显而实存的“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有状之状。形而上道无相之相,在智犹迷,对此佛祖“说法四十九年”也“未能道得一字”;老子也表示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越说离它越远。形而下器有状之状,虽愚不惑,皆系阴阳结构——好事成双!作为宇宙形而下器的“器长”——人,当然也系阴阳结构,由物质的肉身与精神的神识阴阳和合而成,乃系“精气神一体、天地人一统、先后天一脉”的大系统灵明结构,只是剖析其“行尸走肉”的物质结构部分是只知其一,还有更为重要的其二——神识结构,以及支持肉体生存、神识活动的生命能量流之气。

《钟吕传道记》将吾人不朽的生命描述为三种存在状态:纯阴为鬼,纯阳为仙,人则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处于仙、鬼之间。因此人这个生命体具有两种生命前景:善能助阳,升华为仙,觉悟成佛;恶能生阴,降等为鬼,化而为魅。降等或是升华,权柄咸操于人我自身。

一法生起,万法响应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诚然,但远不止此,应该是天地人关系的综合,有着演不完的人间悲喜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曲终人散,各奔西东。

人这个生命体由虚在的精神结构“神识”与显在的物质肉身因缘和合而成,冲气以为和。即除了我们内在的“业识亲因”之外,还需要众多的“外缘”与冲和气机齐备,才得以成其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第一条助缘当然是我们的父母——还有他们的父母……父母,及其各种关联,比如出生之时当然也离不开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后的衣食住行,又要依赖农民、工人;受教育时,还要仰仗同学、老师等;还有天上的阳光雨露,地上的花鸟鱼虫,为了一个小小的“我”得以出生、成长,其直接、间接的关联真是密如蛛网。“纵观无穷,横观无尽”,吾人不过区区七尺,沧海一粟,渺小得很,具有何德何能,受到如此的恩惠?为了小小的“我”的出生、长大、成熟,几乎动员了整个宇宙的信息能量,无数的他人和部门都为我辛苦、贡献——人人为我。真是“一法生起,万法响应”!

现在我已长大,我已成熟,不能忘怀他人施予我众多的恩惠,我要充分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感恩戴德,投桃报李,去“我为人人”,绝不能成为一个忘恩负义之人。

确实也有一些忘恩负义、鼠目寸光、利欲熏心、以怨报德的愚痴小人,他们忘乎所以,胡作非为,乃至作奸犯科,做出种种伤天害理的丑事、恶行,而且执迷不悟。对此,连杀人魔王张献忠都看不惯,挥动宝剑怒斥:“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于是杀成一块“七杀碑”,以警世人——至今犹存于四川某公园。

“一法生起,万法响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我正常关系的基本辩证法则,也是人类起码“应知应会”的生活准则。所以我们应该尊天敬地,友人爱物,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做一个知恩报恩、以德报德,有觉悟、有远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智慧者与大慈悲者,不枉来此人世间一遭,不负“人”这个光荣的称号。

八字金诀

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吾人来此娑婆世界,意欲何为?再立乾坤,重铸性命。首先逐步开发人的自我的各层次潜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高尚之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之人,一个有益于人类之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其道用,从而画上圆满生命的半个句号。然后起心动念皆善念四射,以己之能去“我为人人”,积功累德,共同升华,以期为宇宙的“天行健”贡献正能量而达人天双赢,补画上圆满生命的另半个句号,从而获得生命的大圆满。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以下为基”,积功累德为基。首先积有利于自我健康成长的微德为小德,再积小德为有利于他人健康及社会进步的中德、大德,乃至德被人间、宇宙的玄玄之德。

积功累德有一个诀窍,或“八字金诀”:首先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就不要侈谈什么学佛修道,积功累德。吾人真要积功累德,并不断向上升华,或了道成仙,或觉悟成佛,还是那句老话:首先搞好本职工作。

生命现象肯綮谈

二、仙与佛

对于生命的起源及其演化问题,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宇宙高级运动形式的生命运动,必然是较低级物质运动形式变化发展的结果——生命来自非生命。这是现代(物质)科学与唯物(主义)哲学只知其一(物质)不知其二(精神),更不知其三(生命能之气)的必然结论。

廿一世纪骑老牛,今人反向古人求。有必要么?很有必要!我们来看看开启了“慧眼”能“一目了然”的古人是怎样全面、透彻认知生命现象及其来龙去脉,并主动向上升华的。

首先,看看六经之首的《易经》是怎么说的。

《易经·系辞传》指明,生命就是“生”和“命”。“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经》乃“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它的学问、法则,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标准——“易与天地准”,我们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生与命。

道化万物。大道不离精气神,“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动一静道之机”。大道在化生精气(坤、阴)的同时,也化生了神魂(乾、阳),并给它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冲和气机,阴阳交媾,乾始坤成,成就了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和天地万物及芸芸众生。

“精气为物”,精气凝聚成形而为物就叫做“生”;“游魂为变”,出生之后命运的变化莫测、沉浮不定,就叫做“命”。游魂(神、命)的学问多乎哉!精气为物,为无情无义的非生命物如泥土砂石,或是为有恩有爱的有情物如芸芸众生,这得看游魂(神、命)所禀赋大道编制之“指令信息”而定。精气为物之时,如果与神识结合,就会成为有情之物如芸芸众生;如果不与神识结合,就会成为无情之物如泥土沙石。那些“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的盲修者,一心追求忘我忘物,追求空、空、空……“自心忘了我,当心着了魔”,空得忘乎所以,忘成枯木禅、无记空,坐化之后就有可能化为无情之物如泥土沙石,再由泥土沙石“进化”为植物、动物……直到为人,大约需要上亿年。

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另两个问题,第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又是《易经》替我们作了回答:参赞天地之化育。使宇宙更加繁荣昌盛——天行健。

第二,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还是请教《易经》:弥纶天地之道,即培天地之德,补宇宙之缺。宇宙哪些地方还不够理想、完善,如精神层面不识性命之理,不懂养生之道,难以自主自己的生死病痛,任凭死主把我们摆来弄去,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逆而成仙,死主拜拜!物质方面河上没有桥,山间没有路,我们得去修桥开路。总而言之,我们来此人世间不能愚痴糊涂混一生: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或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过猪一般的生活,枉来这人世间一遭。

世界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文化,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都是站在“死”的一端去看人生,所以看到人生都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无能为力的;娑婆世界乃五浊恶世、火宅等,赶快离开,或去天堂躲避,或去极乐世界享福。

只有中国的《易经》生命文化“生生之谓易”;《黄帝内经》真人文化“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道家仙宗文化“一粒灵丹吞入腹,我命由己不由天”;佛宗教外别传拈花微笑一脉的性命双修文化,都认为只有在娑婆世界才能了道成仙,自主自己的性命,觉悟成佛,成就具三身五智的自受用佛与他受用佛。

由此可见,与西方生命论调正好相反,道家仙宗天仙法脉、医家真人之道、佛家教外别传拈花微笑一脉,都看到人生还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是“有能为力”的,是可以自主性命的;条件成熟甚至可以自建天堂、极乐世界于东方乐土的现世今生,而不必等待来生,得大自由,享大自在——心自在,身自在,业自在,无不自在。

其理其法就是道家仙宗金丹大道的天仙法脉,“一粒灵丹吞入腹,我命由己不由天!”(南宗祖师张伯端语);与释家佛宗的教外别传拈花微笑性命双修一脉:“三家法一般,莫作两样看,性命要双修,乾坤不朽烂!”(禅宗达摩祖师语)。

正是:死死生生生复死,来来去去去还来,截断去路与来路,生死来去自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