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孝」的當代價值

我很慶幸在高中的時候由於論語作為高考的必考內容,我們曾用半個學期精讀了一本論語教材和史記中的孔子世家。能讓我與時間靜下心來在老師的指導下來感觸這部經典的溫度。

就像于丹說的那樣 論語是樸素溫暖的,它的樸素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一部經典著作,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當世的啟迪。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論語中“孝”的當代價值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學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孔子所倡導的孝道,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真誠的熱愛、尊敬之情,強調子女對父母奉養的責任,強調“事親”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現代社會里倡導與弘揚孝道精神中的積極因素,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這裡說的是要倡導其中的積極因素,而不是全盤繼承。比如說孔子批評宰我沒有守三年之喪,我覺得在快節奏的現代,三年之喪為期有點過長,會打亂全部的生活工作計劃,沒有必要照搬。

討論孝的當代價值,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價值。價值就是有用。所謂有用,就要了解它對於當代社會哪些問題的解決,可能有什麼樣的參考作用,或者啟發作用。因此,我們要從孝的具體內容開始研究,看這些內容是否能對解決當代現實問題有所幫助。

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漸漸流失著。

論語中“孝”的當代價值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護自己的身體,是孝的最初表現。而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常常因為感情、學業、工作等方面的挫折而想不開選擇輕生,這是一種對自己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更是對父母大不孝的表現,白髮人送黑髮人該是怎樣的一種斷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愛惜自己,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讓父母擔心,這也是一種孝。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經常在父母身邊不到遠方去,如果要到遠方去,也要將自己所在的地方和情況及時告訴父母,免得父母擔憂。我覺得這句話很適用我們在外就讀的大學生。我們常常和朋友、同學煲著電話粥,熱火朝天地聊著微信、QQ卻很少和家裡聯繫,即便是聯繫時家長說上幾句就覺得他們囉嗦。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出門在外的遊子一定要常和家裡聯繫,讓那顆牽掛的心安心。

人們常說養兒防老,說的就是當父母年老時能夠有子女做依靠。而現在我們常常在報紙中在電視中看到諸如養育多個子女的年邁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時卻沒有子女來承擔這種既是法律又是道德上的責任,然後兄弟姐妹之間為應該由誰料理而大吵一番的報道。這種很基本的物質上的孝敬尚且還不知道,更別提精神層次上的敬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我們人類作為一種高等智慧生物又情何以堪?

論語中“孝”的當代價值

別以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彌補對父母的愛,世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那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對孩子的提攜。也確實是這樣,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以父母的衰老作為代價的。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過程。《論語》中有句話這樣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我想喜的是父母尚健在,懼的是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和我們相處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但是我想任何時候都是懼大於喜吧!

現在來說說精神層次的孝。論語中有這樣兩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

孔子認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僅僅是孝行。也就是所謂的“色難”。人若是隻做到孝行,其實與犬馬並無差異。只有發自內心的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我們平時對待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始終保持誠敬之心。

之前有這樣一句話在微博微信上瘋狂轉發:“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寬容給了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們與父母之間的年齡跨度確實是大的,比如對一些新生事物他們可能一時無法弄懂,這個時候我們要耐心地解釋,而不是拋下一句“怎麼連這個也不知道!”就甩頭而去。

做到以上幾點我們的家庭關係就會和睦融洽。然而“孝”的當代價值遠不止侷限於小家中,還體現在對整個社會的意義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仁愛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做到仁。人人做到人,那麼家家和睦,與人為善,整個社會也會和諧,矛盾衝突,違法犯罪也自然會少。古代君主是想把孝引申到忠上,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上孝也將發揮其巨大作用。

《論語》是有溫度的,讓我們藉著它的熱,發揮“孝”的當代價值,共建美好家庭,共造和諧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