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要變國債了?到底誰能獲益?

道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兩碼事兒。

《大而不倒》中,中國領導人向美國財長保爾森說:你們國家揹負的沉重債務,是你們的一處致命弱點。

但現在,欠錢上癮的我們正試圖通過債務解決一切問題,美國人心大,民眾本就習慣透支未來過活,但對於時代關鍵點的中國人,一面拼命攢錢,一面看著自己的資產縮水,箇中體會,真是冷暖自知...

地方債要變國債了?

8月21日,中國證券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地方債風險權重有望降低”的文章,文章比較長,但最重要的內容只有一條:

地方債風險權重有望從原來的20%降至為零

地方債要變國債了?到底誰能獲益?

這消息什麼意思,解釋一下:

商業銀行的資產,通常會被分為現金、證券、貸款、 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各類資產的風險不同。

為保障銀行資產運營的安全性,不同風險資產就被央媽設置了不同的風險係數。

依據我國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的資產分為0%、20%、50% 和100% 四個檔次。

有幾種資產,風險權重被設置為0(也就是被認為沒有風險),比如:

黃金;

現金;

對中央政府債權(國債);

對人民銀行債權(央票);

政策性銀行債權(國開債等);

……

對於這些資產,商業銀行可以放開了買,根本不用擔心會給自己帶來風險。

但是並不是所有資產都享有這種待遇,也舉幾個例子:

對評級為AA-及以上國家或地區註冊的商業銀行或證券公司的債權,其風險權重確定為20%;

商業銀行對個人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房貸),其風險權重被確定為50%;

對評級為AA-以下國家或地區註冊的商業銀行或證券公司的債權,其風險權重被確定為100%。(垃圾債)

簡單點來說,通常資產的風險越低,商業銀行就越想要,而這種資產的流動性就越強。

在此之前,中國地方ZF發行的地方債,被認為比國債低一個等級,風險權重被確定為20%,這個風險比已經很低,但是仍然不是零風險。(也就是說,央行認為地方ZF有可能不還錢,雖然可能很小)

而這個地方債風險權重有望從原來的20%降至為零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地方債獲得了與國債一樣的信用。

而地方債的收益又高於國債,也就是說,在以後操作中,商業銀行很有可能減少國債的配置,而提高地方債的配置,因為風險一樣,但是能拿到了利息更多了。

簡單地說,一旦這個政策落實,地方債將成為實質上的國債,而且是高配版,商業銀行很有可能大舉購入地方債。

這也正是高層希望看到的情形。

為什麼要吹風這個政策?

原因很簡單,放水,刺激經濟!

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大家應該都感覺到了,這個就不多說了,主要解釋一下高層這波神操作的邏輯。

說這個之前,先講一下美國的貨幣投放機制:

美國投放基礎貨幣主要通過美聯儲(美國中央銀行),投放主要有三個渠道:

購入美國政府債券、再貼現貸款(RP & TAC)和持有的黃金及特別提款權。

其中購入美國政府債券,是美聯儲最主要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

整個流程是這樣的:

國會議員先討論,然後表決確定政府債務上限(目前這個數字大概是在20萬億美元以上),然後美國財政部就可以發債,繼而美聯儲向財政部購買國債,美聯儲每購買1美元國債,就可以向市場投放1美元基礎貨幣。

美聯儲大概持有4.5萬億美元美債,這就是美聯儲發行美元的依據。

為什麼說這個?

因為這一招也中國學到了,我們也在用國債進行基礎貨幣的投放。(當然,這不是中國的主要貨幣投放方式)

中國發行的國債數額比較少,截至2017年末也只有不到14萬億人民幣,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通過國債能釋放出來的貨幣比較少,說白了,不夠經濟發展用的!

那怎麼辦?

就出現了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把地方債變成實質性的國債。

目前中國的地方債(官方認可)的數額大概在16.9萬億,比國債還多2萬多億。

這個有什麼用呢?

可以讓商業銀行釋放出更多的資本金。

之前,銀行買10元的國債可以向市場投放10元人民幣,但是買10元地方債,只能向市場投放8元人民幣(因為風險是20%,所以要準備20%的資本金)。

但是現在,地方債的風險也為0了,就不用交這筆錢了,銀行就可以釋放更多的資本金出來。

這個數字有多少呢?

大概是2.7萬億。

怎麼算的?

地方債近80%資金來自銀行,按地方債存量16.9萬億計算,則佔用銀行資本達到2.7萬億。公式如下:

16.9*80%*20%=2.7萬億

商業銀行手中將多出2.7萬億來,這些錢用來幹嘛?

在此之前,高層早已經安排好了!

地方債要變國債了?到底誰能獲益?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大約有1.35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國只發行了3673億元專項債,還有接近1萬億在下半年發行。

這些專項債本來商業銀行是不樂意買的,但是現在風險已經和國債一樣為0了,收益又比國債高,恐怕只有傻瓜才不買!

1萬億的專項債被商業銀行買走,然後商業銀行再抵押給央媽,央媽就可以印鈔了,按照現在人民幣5左右的貨幣乘數計算,將釋放出5萬億的資金出來。

今年,甚至近幾年的流動性緊張,終於可以緩解了。

更重要的是,這1萬億的專項債投向的都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這些重大項目託底,經濟一下就被托住了。

什麼叫放水,這才叫放水,什麼定向降準、置換降準,也好意思拿出來說,丟人。

所以,整個邏輯總結一下,其實很簡單,把地方債變成實質上的國債是為了放水,然後放水是為了應對經濟下行。

經濟只要不下行,GDP這個蛋糕就會越做越大,然後每個人都能分一杯羹,這樣大家都會很開心。

OK!

邏輯是沒錯,但是世界上真有這麼好的事嗎?

為什麼不能這麼操作?

央行這樣操作,大家人民幣都會掙得越來越多,但是人民幣會越來越不值錢,而且富人掙得將會遠超窮人。

貨幣實際上是央行的負債,而貨幣發行,不是想發就發,是要有抵押品的,很多人稱之為貨幣錨。

而中國之所以發行的貨幣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人民幣的錨越來越多了!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民幣70年的發行史:

1955-1979“物資本位”時代(其實人民幣1948年就發行了,此後6年中,有些特殊情況不太適合寫出來,所以從1955開始寫)

“物資本位”的意思是,實實在在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和一般消費品是發行貨幣的錨定物,表現出來就是根據工農業總產值來發行貨幣。

從1955年到1979年的25年時間裡,除了1958年、1959年和1960年這三年之外,整體上人民幣都算是以物資為抵押發行的紙幣。

這個階段幾乎沒有通貨膨脹,因為物資很少,要不了那麼多貨幣。

1979-1995無抵押品狀態:

1979年,中國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漸鬆動,中國經濟內部的活力開始逐漸增強,貨幣在經濟體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整個社會的人民幣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那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的貨幣是央行想怎麼印就怎麼印,鈔票對國家來說,反正不就是紙嘛,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央行的票子嘩啦啦就印出來了——如果你非要說有“抵押品”,那麼抵押品就是再貸款和再貼現。

久而久之,有一個現在幾乎人人都懂,但當時很少人明白的問題出現了——通貨膨脹。

很多人認為,2000年以來是人民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那隻能說明你年紀尚輕,沒有經歷過人民幣真正嚴重的通貨膨脹。

1979年底,廣義的人民幣供應量為1555億元,1980年增加到1933億元,增長率高達24%。

此後的連續三年人民幣的供應基本都保持著20%以上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

然後引發了1984年的通貨膨脹!

從1984年到1990年,幾乎每年的廣義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人民幣鈔票供應量甚至達到了39%和31%這樣的驚人增幅。

然後引發了1987年的通貨膨脹,持續兩年。

之後一直到1991年,中國實行了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控制基建規模,控制投資規模,貨幣沒有太超發。

然而,2年緊縮期還沒過去,中國就再度進入到熟悉的貨幣超發,繼續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發,以致於1993年創下激增37%這樣增長率。

毫不意外的是,中國在1993年-1995年再度經歷一場嚴重的通貨膨脹,官方統計的CPI就達到24.1%,物價翻倍隨處可見。

最終,1995年3月1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正是在這部《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規定中央政府財政出現赤字不得向人民銀行透支,終於把ZF的印鈔衝動給栓上了一道韁繩。

可是問題又來了,央行到底該印多少貨幣?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尋找一個新的貨幣錨!

找什麼呢?

外匯(最主要的就是美元)

1990年代早期,東亞“四小龍”(香港臺灣新加波韓國)和東南亞“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如日中天,而他們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將自己的貨幣綁定到美元身上。

用美元(外匯)作為貨幣的抵押品來發行本國貨幣,以購買力平價標準衡量,10多年裡這些國家的物價水平與美國大致看齊,從而維持了美元匯率的長期穩定,外資紛至沓來,經濟快速增長。

借鑑了鄰國的發展後,我們也選中了美元。

1994年匯率並軌,人民幣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鉤。

當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之後,1994年當年我國通過外匯佔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就佔到當年基礎貨幣淨投放(儲備貨幣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到了達到75.5%。

而在這之前,外匯佔款佔基礎貨幣淨投放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

到了2007年以後,再貼現和再貸款佔同期基礎貨幣的比率已經降至20%以下,而2009年外匯資產佔基礎貨幣的比率卻達到121.8%的歷史高點——這正是中國基礎貨幣10多年急速擴張的源頭。

然而,如果真的完全以美元為錨的話,我們的貨幣供應量最多達到2014年的122萬億(現在是174萬億),貨幣供應量就不能再大幅增加了,因為各種原因,2014年開始我們的外匯儲備在下降(2014年達到頂點3.9萬億美元)。

但是,中國經濟還在發展,房地產的泡沫更不能刺破,所以我們依然需要大量的人民幣,於是從2014年,央媽把人民幣的錨擴大了。

地方債要變國債了?到底誰能獲益?

加入了哪些?

SLO、SLF、MBS、PSL、MLF

這些頻頻出現的字母組合,其實都是央行貨幣發行新渠道,是央行新近推出的貨幣調控工具,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的發行在嘗試著擺脫美元外匯做抵押品的思路。

不過這些還都是小角色。

真正厲害的是,2015年中國允許地方債納入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現金管理抵押品範圍,並將允許地方債納入央行SLF(常備借貸便利),MLF(中期借貸便利)和PSL(抵押補充貸款)的抵押品範圍。

地方債要變國債了?到底誰能獲益?

地方也可以拿來發行人民幣了,但是之前10元的地方債只能發8元的基礎貨幣,未來將會是10元地方債,發10元基礎貨幣。

但是這樣就會產生一個情況,人民幣的錨定物實在太多了!

我的中學數學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

在書上劃重點的時候,不要每個字都劃,每個字都劃的話,就沒有重點了!

一樣的道理:

人民幣的發行不能把什麼資產都拿來當錨,什麼都拿來當錨,人民幣的發行也就沒有錨了!

那倒回到1995年以前的那種無序發行的狀態了嗎,這樣經濟雖然會發展,但是通貨膨脹起來也會很嚇人。

說得再簡單一點,人民幣的抵押品只能是黃金、美元(外匯),最多再加個國債,什麼資產都能拿來抵押的話,一方面會打低人民幣本身的實際價值,另一方面會打低人民幣的購買力!

也就是因為人民幣的錨太多,所以人民幣也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

放水的痛苦由誰承擔?

再說回放水本身。

其實放水這些年,我們應該都深有體會,從1995年以來我們大多數人的工資應該都是增加的,可是感覺生活起來越來越難了,尤其是買房,20年前和今天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如果大家都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也就罷了。

但是現在情況是窮人只能看著自己的財富被大水稀釋掉,但是富人的資產卻可以藉助放水,大肆增長!

就拿這次利用專項債來說:

想一下,地方專項債券的“專項”大都是什麼?

是公路、棚改和軌道交通(地鐵)之類的大基建項目。

而能夠承接這些項目的,都是國企、央企,他們接下來整個工程項目之後,才可能把裡面一些小項目外包給民企。

也就說,國家這次放水,最受益的還是本身實力就很強的國有企業。

國企的盈利狀況又可以轉好,那麼國有企業的員工,工資福利又要增加,國企員工的整體平均工資本身就比民企更高了,僅僅這這樣兩個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會拉的更大。

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伴隨著全球的貨幣信貸大放水,股價(美國)、房產(中國)等金融資產價格一路升高,普通人收入增加遠遠落後於股價和房價的上漲速度。

可惜,央行們依然假裝看不到,對資產價格的飆升熟視無睹,繼續大手筆購入債券或發放天量信貸,讓這些熱錢繼續流入金融市場,維持這些泡沫……

想一想,這個世界是哪些人擁有大量的股權、房產或債券?

當然是富人!

繼續這樣放水,還是會推高資產泡沫,在中國來說,有房子的人身家會繼續飆漲,沒房子的人買房子會更難,可以這麼說,無節制的放水是在進一步助推貧富差距。

總結一下,如果繼續這樣放水,經濟會繼續蓬勃,GDP會繼續增加,國民收入也會繼續增加,每個人能拿到的錢會越來越多。

但是有些中國人,甚至是大多數中國人,會越發展越窮;少數中國人會越來越富。

其實你應該已經有這個感覺了,過去10年時間,假設工資從5000漲到1萬,房價卻從1萬漲到5萬,這樣錢雖然賺的越來越多,可是相比之前,你離目標卻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