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要变国债了?到底谁能获益?

道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码事儿。

《大而不倒》中,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你们国家背负的沉重债务,是你们的一处致命弱点。

但现在,欠钱上瘾的我们正试图通过债务解决一切问题,美国人心大,民众本就习惯透支未来过活,但对于时代关键点的中国人,一面拼命攒钱,一面看着自己的资产缩水,个中体会,真是冷暖自知...

地方债要变国债了?

8月21日,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降低”的文章,文章比较长,但最重要的内容只有一条:

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20%降至为零

地方债要变国债了?到底谁能获益?

这消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会被分为现金、证券、贷款、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风险不同。

为保障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性,不同风险资产就被央妈设置了不同的风险系数。

依据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资产分为0%、20%、50% 和100% 四个档次。

有几种资产,风险权重被设置为0(也就是被认为没有风险),比如:

黄金;

现金;

对中央政府债权(国债);

对人民银行债权(央票);

政策性银行债权(国开债等);

……

对于这些资产,商业银行可以放开了买,根本不用担心会给自己带来风险。

但是并不是所有资产都享有这种待遇,也举几个例子:

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其风险权重确定为20%;

商业银行对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房贷),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50%;

对评级为AA-以下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100%。(垃圾债)

简单点来说,通常资产的风险越低,商业银行就越想要,而这种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

在此之前,中国地方ZF发行的地方债,被认为比国债低一个等级,风险权重被确定为20%,这个风险比已经很低,但是仍然不是零风险。(也就是说,央行认为地方ZF有可能不还钱,虽然可能很小)

而这个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20%降至为零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地方债获得了与国债一样的信用。

而地方债的收益又高于国债,也就是说,在以后操作中,商业银行很有可能减少国债的配置,而提高地方债的配置,因为风险一样,但是能拿到了利息更多了。

简单地说,一旦这个政策落实,地方债将成为实质上的国债,而且是高配版,商业银行很有可能大举购入地方债。

这也正是高层希望看到的情形。

为什么要吹风这个政策?

原因很简单,放水,刺激经济!

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家应该都感觉到了,这个就不多说了,主要解释一下高层这波神操作的逻辑。

说这个之前,先讲一下美国的货币投放机制:

美国投放基础货币主要通过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投放主要有三个渠道:

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

其中购入美国政府债券,是美联储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

整个流程是这样的:

国会议员先讨论,然后表决确定政府债务上限(目前这个数字大概是在20万亿美元以上),然后美国财政部就可以发债,继而美联储向财政部购买国债,美联储每购买1美元国债,就可以向市场投放1美元基础货币。

美联储大概持有4.5万亿美元美债,这就是美联储发行美元的依据。

为什么说这个?

因为这一招也中国学到了,我们也在用国债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当然,这不是中国的主要货币投放方式)

中国发行的国债数额比较少,截至2017年末也只有不到14万亿人民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通过国债能释放出来的货币比较少,说白了,不够经济发展用的!

那怎么办?

就出现了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把地方债变成实质性的国债。

目前中国的地方债(官方认可)的数额大概在16.9万亿,比国债还多2万多亿。

这个有什么用呢?

可以让商业银行释放出更多的资本金。

之前,银行买10元的国债可以向市场投放10元人民币,但是买10元地方债,只能向市场投放8元人民币(因为风险是20%,所以要准备20%的资本金)。

但是现在,地方债的风险也为0了,就不用交这笔钱了,银行就可以释放更多的资本金出来。

这个数字有多少呢?

大概是2.7万亿。

怎么算的?

地方债近80%资金来自银行,按地方债存量16.9万亿计算,则占用银行资本达到2.7万亿。公式如下:

16.9*80%*20%=2.7万亿

商业银行手中将多出2.7万亿来,这些钱用来干嘛?

在此之前,高层早已经安排好了!

地方债要变国债了?到底谁能获益?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大约有1.3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只发行了3673亿元专项债,还有接近1万亿在下半年发行。

这些专项债本来商业银行是不乐意买的,但是现在风险已经和国债一样为0了,收益又比国债高,恐怕只有傻瓜才不买!

1万亿的专项债被商业银行买走,然后商业银行再抵押给央妈,央妈就可以印钞了,按照现在人民币5左右的货币乘数计算,将释放出5万亿的资金出来。

今年,甚至近几年的流动性紧张,终于可以缓解了。

更重要的是,这1万亿的专项债投向的都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这些重大项目托底,经济一下就被托住了。

什么叫放水,这才叫放水,什么定向降准、置换降准,也好意思拿出来说,丢人。

所以,整个逻辑总结一下,其实很简单,把地方债变成实质上的国债是为了放水,然后放水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

经济只要不下行,GDP这个蛋糕就会越做越大,然后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这样大家都会很开心。

OK!

逻辑是没错,但是世界上真有这么好的事吗?

为什么不能这么操作?

央行这样操作,大家人民币都会挣得越来越多,但是人民币会越来越不值钱,而且富人挣得将会远超穷人。

货币实际上是央行的负债,而货币发行,不是想发就发,是要有抵押品的,很多人称之为货币锚。

而中国之所以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人民币的锚越来越多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民币70年的发行史:

1955-1979“物资本位”时代(其实人民币1948年就发行了,此后6年中,有些特殊情况不太适合写出来,所以从1955开始写)

“物资本位”的意思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一般消费品是发行货币的锚定物,表现出来就是根据工农业总产值来发行货币。

从1955年到1979年的25年时间里,除了1958年、1959年和1960年这三年之外,整体上人民币都算是以物资为抵押发行的纸币。

这个阶段几乎没有通货膨胀,因为物资很少,要不了那么多货币。

1979-1995无抵押品状态:

1979年,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渐松动,中国经济内部的活力开始逐渐增强,货币在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人民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的货币是央行想怎么印就怎么印,钞票对国家来说,反正不就是纸嘛,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央行的票子哗啦啦就印出来了——如果你非要说有“抵押品”,那么抵押品就是再贷款和再贴现。

久而久之,有一个现在几乎人人都懂,但当时很少人明白的问题出现了——通货膨胀。

很多人认为,2000年以来是人民币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那只能说明你年纪尚轻,没有经历过人民币真正严重的通货膨胀。

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应量为1555亿元,1980年增加到1933亿元,增长率高达24%。

此后的连续三年人民币的供应基本都保持着20%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然后引发了1984年的通货膨胀!

从1984年到1990年,几乎每年的广义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甚至达到了39%和31%这样的惊人增幅。

然后引发了1987年的通货膨胀,持续两年。

之后一直到1991年,中国实行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基建规模,控制投资规模,货币没有太超发。

然而,2年紧缩期还没过去,中国就再度进入到熟悉的货币超发,继续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发,以致于1993年创下激增37%这样增长率。

毫不意外的是,中国在1993年-1995年再度经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官方统计的CPI就达到24.1%,物价翻倍随处可见。

最终,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是在这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规定中央政府财政出现赤字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终于把ZF的印钞冲动给栓上了一道缰绳。

可是问题又来了,央行到底该印多少货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货币锚!

找什么呢?

外汇(最主要的就是美元)

1990年代早期,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波韩国)和东南亚“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如日中天,而他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将自己的货币绑定到美元身上。

用美元(外汇)作为货币的抵押品来发行本国货币,以购买力平价标准衡量,10多年里这些国家的物价水平与美国大致看齐,从而维持了美元汇率的长期稳定,外资纷至沓来,经济快速增长。

借鉴了邻国的发展后,我们也选中了美元。

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

当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1994年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就占到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到了达到75.5%。

而在这之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净投放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

到了2007年以后,再贴现和再贷款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率已经降至20%以下,而2009年外汇资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却达到121.8%的历史高点——这正是中国基础货币10多年急速扩张的源头。

然而,如果真的完全以美元为锚的话,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最多达到2014年的122万亿(现在是174万亿),货币供应量就不能再大幅增加了,因为各种原因,2014年开始我们的外汇储备在下降(2014年达到顶点3.9万亿美元)。

但是,中国经济还在发展,房地产的泡沫更不能刺破,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大量的人民币,于是从2014年,央妈把人民币的锚扩大了。

地方债要变国债了?到底谁能获益?

加入了哪些?

SLO、SLF、MBS、PSL、MLF

这些频频出现的字母组合,其实都是央行货币发行新渠道,是央行新近推出的货币调控工具,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发行在尝试着摆脱美元外汇做抵押品的思路。

不过这些还都是小角色。

真正厉害的是,2015年中国允许地方债纳入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抵押品范围,并将允许地方债纳入央行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的抵押品范围。

地方债要变国债了?到底谁能获益?

地方也可以拿来发行人民币了,但是之前10元的地方债只能发8元的基础货币,未来将会是10元地方债,发10元基础货币。

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情况,人民币的锚定物实在太多了!

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

在书上划重点的时候,不要每个字都划,每个字都划的话,就没有重点了!

一样的道理:

人民币的发行不能把什么资产都拿来当锚,什么都拿来当锚,人民币的发行也就没有锚了!

那倒回到1995年以前的那种无序发行的状态了吗,这样经济虽然会发展,但是通货膨胀起来也会很吓人。

说得再简单一点,人民币的抵押品只能是黄金、美元(外汇),最多再加个国债,什么资产都能拿来抵押的话,一方面会打低人民币本身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会打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也就是因为人民币的锚太多,所以人民币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

放水的痛苦由谁承担?

再说回放水本身。

其实放水这些年,我们应该都深有体会,从1995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的工资应该都是增加的,可是感觉生活起来越来越难了,尤其是买房,20年前和今天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如果大家都是这种情况的受害者也就罢了。

但是现在情况是穷人只能看着自己的财富被大水稀释掉,但是富人的资产却可以借助放水,大肆增长!

就拿这次利用专项债来说:

想一下,地方专项债券的“专项”大都是什么?

是公路、棚改和轨道交通(地铁)之类的大基建项目。

而能够承接这些项目的,都是国企、央企,他们接下来整个工程项目之后,才可能把里面一些小项目外包给民企。

也就说,国家这次放水,最受益的还是本身实力就很强的国有企业。

国企的盈利状况又可以转好,那么国有企业的员工,工资福利又要增加,国企员工的整体平均工资本身就比民企更高了,仅仅这这样两个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会拉的更大。

还有,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全球的货币信贷大放水,股价(美国)、房产(中国)等金融资产价格一路升高,普通人收入增加远远落后于股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

可惜,央行们依然假装看不到,对资产价格的飙升熟视无睹,继续大手笔购入债券或发放天量信贷,让这些热钱继续流入金融市场,维持这些泡沫……

想一想,这个世界是哪些人拥有大量的股权、房产或债券?

当然是富人!

继续这样放水,还是会推高资产泡沫,在中国来说,有房子的人身家会继续飙涨,没房子的人买房子会更难,可以这么说,无节制的放水是在进一步助推贫富差距。

总结一下,如果继续这样放水,经济会继续蓬勃,GDP会继续增加,国民收入也会继续增加,每个人能拿到的钱会越来越多。

但是有些中国人,甚至是大多数中国人,会越发展越穷;少数中国人会越来越富。

其实你应该已经有这个感觉了,过去10年时间,假设工资从5000涨到1万,房价却从1万涨到5万,这样钱虽然赚的越来越多,可是相比之前,你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