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不正经汽车金融研究院

你在开车时,突然发觉孤单来袭,悲伤感来找你了,你感觉活着很可悲,所以你一边开车一边发玩儿手机。人们情愿冒着撞死他人并毁掉自己的生活的危险,也不愿忍受片刻的孤独。

——美国演员、编剧路易斯·C.K.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手机

围绕手机展开的生活,大家已经习惯很久了,看手机引发交通事故,低头阅读导致颈椎问题也是后遗症,用新闻客户端只能看到你感兴趣的新闻,这些都是大数据后遗症……而大数据带来的价格歧视,这些日子更是喧嚣尘上,让人不安。大家都在喊:大数据杀熟。

那,到底杀不杀,还熟不熟?

前有新闻: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说,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发现价格却是300元。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谈及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这种现象很普遍”。

后有案例: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快加

从法律角度,你可以引用《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之第五款: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好吧,你也可以把以上的不公平行为叫做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应该被归类于垄断市场理论下,他假设是在一个垄断的市场当中生产商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收取超额利润的方法之一。所以这事儿的背后是垄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垄断更隐蔽,或者说大数据的垄断,看不见摸不着。

可是,你以为没有了大数据,你就不会被歧视,就不会遇见杀熟么?别天真了,杀熟在中国本来就是一门生意,人口这么多,杀杀熟才能让生意持续发展,再说了,今天你杀我,改天我杀你呗!问题是,换到互联网时代,你想互相杀熟却没有那么容易了,大数据的本性就是信息透明化,可当下,是你的信息被单向透明了,你在互联网上裸奔,别人看你透明,你还浑然不觉。

事实上运用大数据特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确定信用等级,然后开展金融业务的应用场景,至少在汽车金融行业,早已屡见不鲜。不同的人,由于信用水平的差异,所能得到的贷款利率,贷款成数,甚至各种中间费用都可能不尽相同。下图是快车道旗下快加人车双认证,2017年运用大数据对车抵业务综合分析之后,给出的最终系统推荐结果统计(不代表出借方业务最终达成数据)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合规与客观

快加认证人车双认证系统,对提交系统的人车信用进行查询和分析。对人方面,主要是查询人行征信和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两者互相结合,描述个人在官方和民间金融市场的信用状况,而车辆系统,则是通过维修保养记录,保险信息等车辆综合信息,辅以车辆兜底估值,评判车辆价值和风险程度,最终给出系统评分并推荐相应的贷款策略。

作为第三方的信用认证系统,快加认证要解决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合规性和客观性。从合规角度讲,对所有涉及个人隐私的查询必须是被查询人本人授权,比如个人征信,通讯记录等;从客观性来说,必须包含了负面评价和正向建议,前者也就是风险警告,这很容易理解,关键是后者,也就是说当查询结果做出对被查询人的有利判断的时候,推荐给金融机构的建议必须包含了提高成数,降低利率等有利信息。以此做到中立客观,不单纯被委托方(出借方)利益绑架。

所以,回到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上,我们就明白这样的一个问题:金融体系应用大数据和征信还比较客观,其最终目的是想做到个人信用的奖优罚劣,惩恶扬善。而大数据很多其它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是被用来“杀熟”。首先数据采用不合规,表现在未经当事人同意就拥有、公开甚至贩售个人数据;其次是应用结果不客观,在应用层,就是只加价而没有优惠的价格歧视。话说你办个VIP卡还有一定折扣,而大数据的劫富济贫听上去好像不错,实际上是借助信息不对等,对个人用户进行赤裸裸的掠夺。百度李老板说: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说的可不就是用大数据杀熟这事儿么。李老板,我喜欢你的坦诚,但我不接受你的逻辑和观点。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500年前,威尼斯商人创建了「行会」组织,各家商人进入这种行业共同体以后,只要在其中欺骗一次,所有人就永世不和你做生意,也不和你家人做生意,惩罚力度极大。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做是现代商业征信的雏形。不杀熟,不欺骗。尽管当时仅仅局限在行业内部。到后来,银行需要信息来判断消费者是否能准时还款,是否守信,有没有诈骗,而消费者的信息往往受到法律保护,外界无法获得,才有了后来普遍意义上的征信系统。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工行与快易融

也正因为信息会永远存在不对称,而随着金融模式的不断演化,新的信息不对称还会不断涌现,相应的征信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不断进化,比如互联网虚拟经济环境中的信贷交易信息,金融机构要直接搜集每一个消费者各方面的数据信息,无疑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也就催生了像快加认证这样的第三方辅助金融机构,引入综合大数据,为金融机构的交易提供标准的第三方信用认证,从实践来看,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也正因为如此,2018年,工行和浙江快易融共同选择了快加认证,作为双方汽车消费贷合作的准入条件,尤其是所有二手车业务必须经过快加认证的人车双认证系统,并依据系统给出的分值,确定额度和利率水平。

大数据歧视:好傻好天真

大数据本身并不可怕,就像所有的菜刀一样,可以做饭,也可以砍人,应用场景的不同,决定了大数据是作恶还是杨善。

——马化云腾斯基

不正经汽车金融研究院分界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