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革命活動家鄭佑之

9月30日,是我國第五個“烈士紀念日”。烈士是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和魂靈,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化身。為了追尋英烈的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宜賓新聞網從即日起刊登部分宜賓籍烈士英勇事蹟,勉勵後人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优秀革命活动家郑佑之

鄭佑之。

鄭佑之(1891年—1931年), 革命烈士,四川早期中共黨員,優秀革命活動家。四川宜賓縣(現敘州區)古羅場人。中共宜賓地方組織創建人之一,大革命時期領導川南農民運動,影響甚廣,人稱“川南農王”。被選為中共四川省委委員。1931年,在重慶被捕遇害。

鄭佑之5歲入私塾,18歲入敘州官立中學堂。1912年,考入成都農業學校。學未竟,毅然投筆從戎,參加護國討袁。還鄉後,他積極宣傳革命。1922年,他去成都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主義思想在川南城鄉的傳播者,趙一曼、餘宏文等共產主義戰士,都先後受到他的培育。

1925年,鄭佑之任共青團宜賓特支代理書記,1926年任中共宜賓特支書記,分工負責農運,先後去宜賓北路、南路鄉村發動群眾建立農民協會。曾在自貢市榮縣五寶鎮組織5000農民的反軍閥大示威,並相繼建立和領導了數千人的農民武裝——川南農民革命軍,與五寶鎮軍閥駐軍展開激烈戰鬥。

1927年,鄭佑之首任宜賓縣農民協會執委會負責人。1928年,被選為川南特委委員,並擔任中共宜賓縣委書記,繼任自貢特支書記,領導了自貢鹽廠和富順炭廠的工人運動,組織了榮縣、威遠的農民暴動。旋調任合川縣委書記,組織領導了馬房街民眾抵抗駐軍強拆民房的“馬房鬥爭”,抵制政府攤糧派捐和向豪富索食的“反飢餓”鬥爭。不久,被選為中共四川省委委員。

1930年,鄭佑之調重慶,先後擔任中共川東特委、合川中心縣委、江巴中心縣委的領導工作。1931年,他在重慶被捕,12月30日,英勇就義,時年40歲。臨刑前,鄭佑之在敵人戒備森嚴的刑庭上,抓住僅有的一點時間,給弟弟們寫下了一封傳之千古的遺書,要弟弟們“傳佈與一般人知道,以待將來的公論”。鄭佑之赤膽忠心,無私無畏,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劉佳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