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朱元璋他爹叫朱五四,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民,娶陈氏为妻。朱五四有个大哥叫朱五一,因此大家就管朱五四老婆叫陈二娘。朱五四夫妇自家没有田地,靠租种地主老财的田地为生,夫妇靠着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竟养下了四男二女。确实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汗颜,如今生活好了,可很多人养个孩子就叫苦连天,连呼压力山大!

朱五四原本指望着人多力量大,让生活有所改观。没曾想老天不遂人愿,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朱五四所在的淮西地区先是旱灾,粮食颗粒无收;继而是蝗灾,把人们赖以生存的野菜、嫩树叶吃个精光;接下来又发生了令人生畏的瘟役,朱五四一家先是大儿子朱重四卧床不起,接着是大孙子朱文直(重四儿子)死去,随后是朱重四、朱五四、陈二娘相继在不到半个月先后死于瘟役,已做倒插门女婿的二儿子朱重六全家只剩他一个人,三儿子朱重七和大女儿一家则死了个精光。二女儿一家还好,二女儿死了,还剩下女婿李贞带着外甥保儿逃荒去了。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朱家原先诺大一个家,转眼只剩下朱重六、朱重八(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和二侄子朱文正。后来朱元璋入寺做了和尚,大嫂带侄儿回了娘家,朱重六外出逃荒不知所踪(估计是饿死于乱世之中)。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多年没有音讯的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找了过来。此时,保儿才14岁,见到舅舅的那一刻,他就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让朱元璋悲喜交集,毕竟是血肉相连呀!朱元璋抚摸着外甥的小脸蛋安慰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既然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算是有了依靠了,你就随我改姓朱吧,今后咱们以爷俩相称,你做我的义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起名文忠。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后来朱文忠这个名字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元璋专门为李文忠与同时期找过来的侄子朱文正聘请了范祖乾、胡翰做他们的老师,李文忠好像天生就是读书的料,领悟特别快,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很快就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至正十七年(1357年),19岁的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的亲军赴援池州,初次作战就立了战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之后又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取建德,随之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后改名严州),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在朱元璋统一江南的过程中,李文忠主要转战在南线,这条战线的情况相当复杂,呈犬牙交错状,东与张士诚接壤,西与陈友谅接境,东南与方国珍比邻,同时还要面对苗军、元军以及亲元的青巾军,各种势力在此交汇。

朱元璋惯用的手法是让大将攻城掠地,打下城池派自己的亲戚或者养子去驻守,尽管当时南线有胡大海、邓愈等名将,可朱元璋还是有意培养初出茅庐的李文忠成为南线的最高军事统帅,因此,镇守严州的重任,自然就落到自己最信得过的李文忠肩上。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尽管后来明军与汉军在西线打得你死我活时,张士诚想收点鱼利,曾派二十万大军在南线发起进攻,但被李文忠打得全军覆没,吴军主将李伯升仅以身免,缴获辎重粮草无算。

朱元璋闻报大喜,特地将李文忠召回,整日设宴慰劳,大加犒赏,赏赐御衣名马,再让他返回军中。朱元璋此举有借机炒作,为李文忠造势之嫌,目的是要提高他的人气,确立其在南线的地位。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这种偏心眼的做法,却让李文忠产生了骄气,一下得意忘形起来,以至犯下了差点不可挽回的错误,令李文忠纠结了一辈子。

由于李文忠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巴结讨好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李文忠年纪轻轻,正是热衷于喝酒泡妞的年龄段,有心巴结他的人就投其所好,给他送来一个美貌异常的三陪小姐,李文忠经不起诱惑,天天沉溺其中不可自拨。

这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喝酒泡妞是人之常情,可如果因此坏了大事,那可是要命的。严州是军事要地,万一那三陪小姐是敌方,比如说张士诚派来的女间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元璋听派去监视的佥校报告此事后,迅速派人将那三陪女杀死的同时,也把李文忠押回应天问罪。朱文正已经令朱元璋失望透顶,没想到他一向看好并寄厚望的李文忠居然也做出这种糊涂事,怎不令他急怒万分?

李文忠一到,朱元璋是吹胡子,拍桌子,声嘶力竭地扬言要将他与朱文正等同处理。李文忠除了瑟瑟发抖地跪地认错以外,连句囫囵话也说不出来。多亏了舅妈马皇后出面求情:“男孩嘛,那能不犯一两次这种浑事?文忠这孩子本性不坏,只是经不起诱惑,好在这次犯错没有酿成恶果,就饶他一次吧,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让他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虽然有舅妈的袒护,但一番严厉的训斥是免不了的,最后朱元璋警告说,下次再犯错误,两罪并罚!

李文忠返回严后还惊魂未定,心想我全心全意为舅舅打拼,就因为这点小事,他就不依不饶,要治自己的大罪;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一时大意还会犯下什么样的过错,到时候岂不是要真的要像文正表哥那样死无葬身之地?

替主帅分忧是那些谋士们的职责,李文忠身边的两位谋士就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提出了恰当的建议:“大都督,这次去应天您还能侥幸回来,要是下次再叫您去的话,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希望大都督还是早做打算为好啊!”

这俩是李文忠帐下的参谋,分别叫赵伯宗和宋汝章,要是在此之前有人敢说出这样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斩下他们的头脑,可现在他想到舅舅那张拉得比驴还长的脸,和冰冷得让人浑身发抖的态度,他沉默了。

再想到不久前,在处置谢氏兄弟的问题上,朱元璋更是令他难堪到无地自容。原来诸全守将谢再兴因不满朱元璋的刻薄寡恩,毅然反叛投靠了张士诚,原因有二:谢再兴对赚钱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而张士诚那边的苏杭地区是富得流油的地方,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相当于六、七十年代广东与香港的情形。谢再兴看准了这个商机,就暗中派军士私下挟带银两到敌占区的抗州买些紧俏商品,带回来低买高卖,从中赚差价。这事被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在他看来这与里通外国毫无二致,当时念在谢再兴是淮西旧将,又是侄子朱文正岳父的分上,朱元璋没有直接对谢再兴下手,而是拿他的两个心腹部将左总管、縻万户开刀,把人杀就杀了,他还偏要将左、縻二人的头颅挂到谢再兴的办公室里,这事搁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是让谢再兴无法容忍,朱元璋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将他的二女儿作为奖品,赏给了心腹爱将徐达做小老婆,之前他硬将大女儿许配给自己的侄子,那毕竟是正室夫人,谢再兴不说什么,这次实在是太过份了。

张士诚对属下宽容是有目共睹的,他手下的将领就算是丧师失地都不会受责罚,对经商赚钱,喝酒泡妞这种小事更是连问都不问。谢再兴决定反他娘的,换个主子过几天舒心日子,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厉害,就连兄弟都不通知,秘密与东吴方面取得联系后,杀死知州栾凤,改弦更张,挂上了东吴的旗号。

李文忠前来平叛,驻守余杭的谢再兴弟弟谢三、谢五事前并不知道哥哥投敌叛国,到李文忠大军压境才在城上大喊:“大都督,我们并不知情,如果大都督能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愿打开城门迎接大军进城!”

李文忠拍着胸脯,又指天指地的打保票:“我以老人家的名誉发誓,保你们不死!”

朱元璋令谢三等人回应天,李文忠派人随同带上报告,将事情的经过说明清楚,并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失信于人,免得将来无人再肯投降。朱元璋还是振振有词:“谢再兴是我的亲家,却反背叛我去投降张士诚,绝对不可宽恕。”依然将谢三等人凌迟处死……

这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令李文忠一时转不过弯来,竟然鬼迷心窍地指使赵、宋二人秘密与杭州方面联络。赵宗伯回来后,李文忠又与部下郎中侯原善等人拟定了一份给对方的议降书。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元璋的一封言辞亲切的亲笔信送到了李文忠手上,李文忠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看过之后才安下心来:原来舅舅的全气消了,说他很后悔那次对外甥如此刻薄,自己在世的至亲骨肉本来就没几个了,而你保儿又是出众的人才,应该是倍加爱惜的股肱之臣才对啊!信中还说要再回了一趟应天,爷俩再聚一聚。

李文忠从应天返回严州后,自然非常后悔自己的鲁莽,这次应天之行朱元璋不仅好言好语的跟他拉起了家常,回忆起他的二姐夫与二姐,即李文忠的爹妈很多往事,临返回严州时还赐予好马钱财,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用心镇守城池,那殷切的目光令李文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我几乎被你们给害了,此事该如何处理?”李文忠找来侯原善等人,不无怨恨地对他们说:“这事要是泄露出去,让我有何面目见人?”

侯原善一脸怪异的说道:“好在书信还没有送过去,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大都督要迅速决断啊!”

为了保密,更是为了自保,一向厚道的李文忠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指派心腹将赵伯宗、宋汝章等知情人全部秘密诛杀。后来又是李文忠攻克了杭州,将东吴方面接触过和不接触过此事的人员全部灭口。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可事关重大,牵涉到的人太多,又是通过口头的方式秘密进行的,要想完全灭迹是不可能的。此事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李文忠的心头几十年,令他从此不敢再马虎行事。

不久,朱元璋就恢复了李文忠的本姓。在他登基的时候,武将们都在前线拼杀,唯独李文忠被召回应天参加开国大典。之后甥舅俩开始了相当长的蜜月期,之后,李文忠开赴北方,开始了他传奇般的军事生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史载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人莫能测。平定天下闲居家中时,为人恭敬谨慎,颇有文人儒士之风。由于爱好文学,就在府上养了一些文人墨客,这些浑身书卷气的文人对政治一窍不通,只是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让李文忠向皇帝上书进谏。朱元璋历来是严禁统兵的武将蓄养幕僚和收养义子的,早在浙江时,杨宪就向朱元璋反映李文忠收用幕僚过多,朱元璋将那些幕僚一杀了之,并严厉警告过李文忠。也许是性格使然,李文忠过后依然故我,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沿途收养了不少孤儿。

李文忠本着对国家负责,对舅舅负责的赤子之心曾上书劝说朱皇帝减少诛戮,说人才难得,人命关天,你把那些功臣都杀光了,一旦边境有事,谁来保卫国家?一旦内部有事,谁又来稳定局面啊?在此之前,朱元璋对李文忠的进言还是乐于听取的。可现在他对这位亲外甥,曾经的养子,自己先前视为股肱之臣的任何言语都反感起来了。

原来严州之事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在铲除胡惟庸余党的过程中,还是无意中被扯了出来,这令朱元璋大为震惊,想到朱文正和李文忠都是自己一手精心培育的至亲骨肉,自己待他们恩同父子,不料两人都是一有风吹动就背叛自己,真令他又伤心,又痛恨。

而还浑不知的李文忠过了些日子,又趁朱元璋要裁减宦官之机,再次上言表示完全支持裁减宦官,但他觉得力度还不够大,宫里宦官数量还是过于庞大,应该增加裁减数量。

这本来是顺着朱元璋的思路上书的,没想到却被找来当面狠狠斥责了一番。李文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好狠狠的扇自己的耳光。连续几天,李文忠一直都异常郁闷,不知皇帝舅舅何以对自己判若两人?这时却突然来了一群武士,将他府上的幕僚和文士全部带走,后来听说连审都不审就全被处死了。

几十年的磨练,李文忠无论是政治、军事素质都相当过硬,马上意识到十几年前的案子东窗事发了!经此折磨,李文忠一下病倒了。

挨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李文忠的病情愈发严重,朱元璋先派太子朱标前来探视,仁心宅厚的朱标不知道表哥何如至此,只是一个劲地安慰。朱元璋听太子介绍了情况后,责成淮安侯华中负责组织医疗小组,全力诊治曹国公李文忠的病情。无奈李文忠是因惊惧忧虑而引起的,这种心理疾病,就是扁鹊再世、华佗翻身也束手无策了。

正月二十七日,朱皇帝驾临李府探视,李文忠见皇帝舅舅到来,枯槁的脸上掠过一丝光彩。强打精神示意家人扶他起来,朱元璋连忙制止,随后坐在床边,向医护人员询问起病情来。

李文忠费力地示意其他人出去后,继继续续说道:“舅舅……孩儿……不孝……不能再……为舅舅尽孝了!”

朱元璋安慰他说:“不,保儿,你会好起来的,舅舅要让他们寻访天下名医!”

李文忠凹陷的眼窝滚下了两行热泪,费劲地说道:“有件事压在孩儿……心里十几年了,当年在严州……孩儿做过一件愧对舅舅的事情……”李文忠嘴角抽搐,艰难地说着。

“保儿,别说了,舅舅知道,舅舅什么都明白,事情过去那么多年了,舅舅不怪你了,你安心养病尽快好起来!”朱元璋不让他说下去,最后留下几颗据说是御医调制的保春回阳丹,叮嘱了几句话就走了。

朱元璋至亲骨肉、股肱之臣李文忠是怎么死的

站起来时看到李文忠在还说话:“孩儿,感谢舅舅……再造之恩……”

朱元璋摆摆手又制止说:“保儿别说了,你想说什么舅舅都知道,等你好了咱爷俩慢慢聊,你静心养病吧,舅舅走了!”转身匆匆离去,很多人都看到皇帝神情忧戚,眼含泪珠。

李文忠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压在心在底多年的大石头一朝搬掉,他已经了无牵挂。家里人更是倍感荣幸,隆恩浩荡,皇帝驾临,还送来了灵丹妙药,医护人员不敢耽搁,赶紧服侍李文忠把“仙丹”给服了下去。

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曾经金戈铁马,叱咤风云二十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大都督李文忠,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46岁。

噩耗传出,举国哀痛。更加令人哀痛的是那些给李文忠看病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100多口人,全部被抓起来判了死刑,淮安侯华中被降低爵位,与其家属一道被逐至建昌卫(今四川西昌)。

朱元亲自为李文忠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