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江蘇的賈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闆信任。

端午節前,老闆派他去城南一帶收欠款,他帶上皮袋子就出發了。

事情進展的還算順利,到中午,共收得銀洋一千八百多塊。

賈先生走了半天,說了半天,早已是口乾舌燥,疲憊不堪。

正好來到“十六鋪”的茶樓,進去匆忙喝了點茶就急忙趕回去交差,以便好好休息一下。

賈先生回到商行才發現皮袋子不見了,頓時如雷轟頂、大汗淋漓、嚇懵了,慌亂中更加說不清道不明。

老闆看他神色慌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認為其中有詐。

於是厲聲斥責他辜負了東家的信任,並說如不趕快歸還就送他見官。

一千八百多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阿,如果不亂花,足夠一個人用一輩子,他賈先生又如何賠得起呢,責任重大,又有口難辨,感到這輩子完了,絕望地大哭起來。

話分兩頭,另有一位浦東人,姓義,也在租界從商,因運氣不好,賠了個精光,於是買好了那天午間的船票準備渡江回鄉。因為離上船時間還早,也來到“十六鋪”茶樓,想慢慢喝著茶來消磨這段時光,也好考慮一下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恰好是在賈先生剛匆匆離去時義先生就到了。

義先生剛坐下,發現身邊的椅子上有個小皮袋子,也沒多加理會,慢慢喝起茶來。

許久仍不見有人來取,義先生疑惑起來,提了提感覺沉重,打開一看,他眼珠子差點沒驚的掉出來:竟然全是光閃閃的銀元!

義先生驚喜交加!這可真是一筆大財啊,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目前的窮困潦倒狀態,而且後半生衣食也有餘了。

但他又轉念一想:不行,錢財是各有其主的,這錢我不能要!要是因為我把錢拿走了,失主因此而喪失名譽,甚至失掉性命,我的罪孽可就佐大了!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那個年代,一般正經人都知道“不義之財不能取”的道理。

義先生心想:既然今天讓我拾到了這些錢財,我就應該盡到責任、物歸原主。

到了吃午飯的時候,茶樓的客人只剩了八九個,看他們的神色,沒有一個象是丟了錢的,只好餓著肚子等下去。

一直等到掌燈的時分,茶客都回家去了,只剩了義先生一人,他仍然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過往的人……

突然,他看到一個人面色慘白、鋃鋃蹌蹌的朝這裡奔來。

來人正是賈先生,後面還跟著兩個人。

一進茶樓,賈先生就指著這個茶桌對那兩人說:“就是那裡,我當時就是坐在那裡的!”,三人徑直向義先生桌子走來。

義先生看得出他們就是失主,笑著對賈先生說:“你們掉了錢袋嗎?”賈先生不可置信的盯著他一個勁的點頭。“我等你們很久了”,義先生說著拿出那個皮袋子給他們看。

賈先生感激的渾身顫抖,說:“您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哪!沒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原來,賈先生髮現錢丟了時,就想返回去沿途找一遍,雖然能找回的希望渺茫,但也只有這一條路了。

可是主人怕他潛逃,不准他出門,他費盡口舌說了半天,主人才叫兩人陪他出來尋找,還囑咐陪人務必把他帶回去。

二人互報姓名後,賈先生要以五分之一作為酬謝,義先生堅決不要;又改為十分之一,義先生還是不要;再改為百分之一,義先生生氣了,嚴詞拒絕。

賈先生不知如何酬謝才好,於是說:“那我請您喝酒,好嗎?”義先生仍然堅決推辭。

最後,賈先生說:“不謝我心怎安!明天早晨在下在某某酒樓恭候,懇請恩公大駕光臨,不見不散。”說罷一揖,掉頭走了。

第二天早晨,義先生居然來了。

賈先生正要施禮再謝,義先生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錢,讓我撿回了一條命!”賈先生一頭霧水,正待細問,義先生接著說:我昨天原定渡江回鄉的,已經買好了午間一點鐘的船票,因為等您來取錢把船耽誤了,回到住處得知,那條船行駛到半途被急浪打翻,船中23人全都淹死了。

我如果上了那船,豈不也一命歸西了?是您救了我的命啊!”說罷再拜。兩人互相感激的一塌糊塗。

周圍的客人們聽了都嘖嘖稱奇,紛紛舉杯向他二人祝賀,說義先生一樁善舉挽救了兩條人命。

故事到此還沒結束。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賈先生三人回去後,把事情一說,老闆也十分驚奇,感慨地說:“這麼好的人真是難找啊!”非要見見義先生不可。

結果兩人見面後非常投緣,經過一番長談後,老闆極力挽留義先生,並高薪聘請他主管賬目。

幾個月後老闆就招義先生當了上門女婿。

再以後乾脆把生意全交給了他打理。

窮困潦倒的義先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快傳開了,他的誠信、仁義贏得了人們的讚歎,大小客商都紛紛找上門來與他做生意,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後來義先生竟擁資數十萬,成為了當地的大富翁。

這個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善惡報應”是一點不假、一點不會錯的,關鍵時刻的善惡一念,就將決定自己的未來命運。

善惡就在一念之間,人的行動很容易受到內心意念的控制,從而做出失衡的判斷。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是非黑白的評判標準,善念讓你懂得助人為樂,令你變得熱情、慷慨,充滿奉獻精神;而內心昏暗處的惡念則會讓你趨向邪惡、貪婪,為非作歹,最終淪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善惡的抉擇面前,一個人的仇恨很容易讓人的決定偏向於邪惡的一方,所以,當你邪惡的念頭初起時,你就應該敲響自己內心的警鐘,要以清醒的狀態問問自己:這樣做真的對嗎?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面對趨向於邪惡的抉擇時,我們最缺少的就是警鐘意識,而養善心就是培養內心善惡警鐘的過程。

一個人的思考和覺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是行善還是作惡。決定往往在一念之間就會產生,但卻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

當你聽從自己的邪念開始行動的時候,他會直接導致你誤入人生的歧途,長此以往,邪惡的念頭就會成為習慣,從而徹底改變你的心性。

就算這個人在此前有再好的性格和習慣,一旦在罪惡面前走錯一步,勢必將會一步錯步步錯,從此再也不能回頭。

而這也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理。很多人都懂這個道理,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做得到。

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人之所以最終走上了萬劫不復之路,就是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是懷著僥倖心理,以為一時為惡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所以就一再放任自己的這種僥倖心理。

但是當有一天小惡積成大惡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在這條不歸路上已經走得太遠了。

心性像一顆種子,一旦人以邪惡的汙水澆灌它,惡就勢必會在人的內心中滋長下去,覆蓋所有的善念,令人徹底失去原先善良的自己。

人一念之間的善惡決定,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與其等後悔時懸崖勒馬,倒不如在行動前思慮再三,從源頭上碾碎剛開始萌芽的邪惡念頭。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共勉!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喜歡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喜歡享福,痛苦就越來越多;喜歡學習,智慧就越來越多。

光緒年間一個真實故事,真實演繹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好文)

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談笑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

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

從神到我有多遠?覺醒之間。


夢: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難以清醒。

話:不能說的太滿!滿了,難以圓通。

調: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難以合聲。

事:不能做得太絕!絕了,難以進退。

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難以自拔。

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難以明智。

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難以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