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我們爲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究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該是什麼樣子?被愛者,又該如何去回應?

這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影片圍繞機器與人類之愛展開,核心正是在探討這樣的問題。導演和編劇極其高明甚至詭詐的一點在於,他們並沒有選擇男女之愛,而是聚焦母子之情——與前者相比,顯然後者更為堅韌、持久、矢志不渝,也更容易直戳人心最柔軟之處。

本片導演被譽為世界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曾執導過大量殿堂級經典影片,諸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等等。沒錯,他正是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今天我們想聊聊他執導的這部著名科幻電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影片背景設定於21世紀中期,人類科技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但與之相對的,是日益缺位的心靈。一家機器人公司認為這之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一直致力於有“感情”的機器人的研發。

機器男孩大衛正是這家公司的第一款面世產品,他被輸入了情感程序,同時有著能以假亂真的人類男孩外形,一出場就輕易俘獲了女主莫妮卡的心。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莫妮卡的親生兒子馬丁因怪病被冷凍,只能期待將來有朝一日能出現可治癒他的方法,但時間未知。某種程度,莫妮卡正在經歷喪子之痛,大衛的適時出現,的確極好地填補了她的感情空白。

儘管最初有些磕絆,莫妮卡仍順理成章收養了大衛,並依廠家指引順序念出七個詞,“簽約”激活了大衛的情感程序,成為了他的媽媽。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按照廠家設定,一旦激活,情感機器人對主人的“愛”便會永久寫入芯片內,不可抹除,也不能被重寫。這也意味著,如果主人某天不再需要這個機器人,它也不可能被再次售賣,唯一的結局,只能是被銷燬。

此設定一出,我們便已心知肚明:這絕對不會是一個機器人小孩與人類媽媽相互磨合瞭解,最終相親相愛的童話故事。

果然,沒過多久,一個意外從天而降——莫妮卡兒子馬丁的病情奇蹟般康復了。

這個時間點非常巧妙,莫妮卡與大衛相處的時間還不算長,尚未建立起足夠的情感積澱,但她卻又已經激活了大衛不可逆的情感程序。這也正是編劇的高明之處:作為觀眾的我們會立即開始擔心大衛的命運,但事實上若當真面臨選擇,莫妮卡並不會過於糾結。

在丈夫亨利多次警醒,並親眼目睹大衛抱著馬丁墜入泳池後,莫妮卡的確當機立斷放棄了大衛。但她沒有將他直接帶回出廠公司銷燬,而只是把他遺棄在了密林中,這或許已經是她所能表達的最大善意。

失落的大衛開始踏上一段漫長的旅程,因為骨子裡被永久烙印上了對媽媽莫妮卡的愛,不管她如何對他,他都不會有絲毫改變。大衛只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樣,或許媽媽就會重新接納,並像愛馬丁一樣的愛他。

大衛苦苦尋找變成真人的方法,歷經萬般艱險,最終沉淪於海底,兩千年時光匆匆而逝。

當他再次甦醒,人類已不復存在,地球已被外星人所統治。出於研究目的,外星人答應大衛幫助他復活莫妮卡,但只能讓她活一天。

於是影片尾聲,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貌似溫馨的畫面:被複活的莫妮卡安靜祥和地陪著大衛過了一整天。這一整天裡,她為他洗頭髮、做蛋糕、捉迷藏,她眼裡沒有丈夫亨利,沒有兒子馬丁,只有大衛。她甚至親口對大衛說出了那句他期盼已久的我愛你。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只是,這個大衛眼中的完美媽媽,究竟真是莫妮卡本人,還是外星人為了滿足大衛,特意為他定製的“人工智能”?

結合兩千年前莫妮卡的真實表現,結論是不言而喻的。

影片伊始,就有一個研究員拋出了這樣一句話:If someone love you unconditionally, should you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ove him back?(如果有人無條件地愛你,你是否有責任同樣給予他愛?)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大衛對莫妮卡的愛是無條件的——畢竟,那是一條被永久激活的精準代碼。

無論莫妮卡如何待他,他都在繼續這份愛,同時想方設法讓她也愛他。

基於此,他會聽從馬丁的建議,半夜去剪莫妮卡的頭髮以換取馬丁對莫妮卡說他愛大衛;他會在莫妮卡拋棄他時大聲哭泣懇求挽留;他也會不畏艱險去尋找童話中的藍仙女,試圖讓她用法力幫助自己變成真人……

配合大衛的扮演者,天才童星海利·喬·奧斯蒙特出神入化的演技,我們很容易對莫妮卡遺棄大衛的行為義憤填膺:你既然領養了他,既然已經將他的人生牢牢捆綁,難道不應該負責到底麼?何況,他還這樣無條件的永遠愛著你。

這無形中拋出了兩個極具人性思索的命題——

1、人類能否產生無條件的愛?2、若答案是肯定的,他們是否懂得珍視並回應這樣的愛?

第一個問題,很多人會立刻想到父母之愛——毫無疑問,這是世間最純粹、最無私也最偉大的感情,但它並不是沒有條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只是不圖回報。

影片當中,莫妮卡果斷放棄更聽話更聰明的大衛,而選擇自己真正的兒子馬丁,這就是為人母的天性,本身並不該遭受苛責。而同樣,她對馬丁的愛一樣是“有條件的”——父母之愛,先天的血緣關係便是最大的條件。

至於男女之愛,更是有條件的。若是不圖財也不圖貌,要麼就是你對我特別好,要麼你的靈魂特別有趣,要麼你符合共同生活的某種預期……如若不然,何以言愛?

所以,怎樣的愛可以被稱為“無條件”?

簡言之,我愛你,與你無關。

不論你生老病死、移情別戀、視若無睹,哪怕將我徹底遺忘,我依然是愛你的。

它該是如大衛的芯片上那一行永遠愛莫妮卡的指令,哪怕歷經兩千年甚至更久遠的風霜,依舊清晰無比,歷久彌新。

第二個問題,假設有人無條件地愛你,你是否懂得珍視並回應這樣的愛?

在我看來,人類畢竟是視覺動物,首先還得“看臉”。

影片中,大衛長了一張與真人小孩毫無區別的臉,從一開始就打動了莫妮卡的心,後來在機器人屠宰場,也是憑著這張臉讓人類觀眾心生惻隱,最終倖免於難。

與大衛相比,同樣是超級人工智能的泰迪熊就沒有那麼走運。它的外形本身就被製造成了毛絨玩具熊的模樣,從視覺上,就完全沒法讓人生出“共情”的心理。

在教大衛寫字時,泰迪熊教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是媽媽的兒子,馬丁也是,但泰迪不是。”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這一句直白而略顯童稚的話,站在泰迪熊的角度看,無疑透出莫名的失落與悲涼。

人類的愛,自來都是有條件的。珍視與否,尚不完全取決於臉。

在《人工智能》一片中,莫妮卡心裡一直明鏡般清晰:

從先天關係上,馬丁是親生兒子,大衛只是個人工智能玩具,是替代品。

從不斷變化的局勢上,馬丁康復回家了,若大衛不能與他和諧相處,當然是舍之。

從始終利己的心理上,若這個機器人懂愛,那它一定也懂恨,萬一哪天它惱了,只怕會帶來無法收拾的災禍……

通過莫妮卡的心理與最終抉擇,我們能非常清晰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類並非不懂得珍視,只不過更懂得權衡利弊、風險與得失,並在這基礎上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何況,這中間還有個最大的前提:他是無條件愛我的不是麼?

我無論做了什麼,他也不會怪我恨我,畢竟,只要我一招手,他立刻就能回到我身邊。

《人工智能》: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

恰如陳奕迅歌曲《紅玫瑰》裡的那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歸根到底,便是這四個字:有恃無恐。

不怕失去,也不會失去。當然也就無需記掛心間。

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