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到底为了谁?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一句非常流行也广为人知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我们教育的实质,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官员想要政绩,而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这个政绩的压力首先传递给校长,然后通过校长传递到各年级级组长,由组长传递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和家长那里。

到了家长这里,家长们会对比“别人家的孩子”,中国人都很在乎面子问题,于是,重量级的焦虑和压力又一波传递给了学生。成绩好确实对孩子没啥坏处,更关键的是学生一旦成绩好,“所有人”都好!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口号也更加响亮又显得冠冕堂皇了,其实,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谁。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要想有好的业绩,需要学生们努力取得好的成绩来实现。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于业绩的追求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由此,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这听上去有些偏执,但是确实事实。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该读小学了,他同其他家长一样很看重对孩子的教育,于是他通过各种关系把该城市所有有名的学校调查了一遍,结果发现,这些著名的小学都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学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怎么看,这总不能说还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拔苗助长,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应该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很多中小学学校的课已经没有了自习课,因为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了,压力下的老师们焦虑地去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和学生的成绩紧密挂钩的。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噩梦的开始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调查80,90后的父母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上小学之前,风平浪静,一旦上了学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家长们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好像陪孩子一起在上学,真是亚历山大。譬如他们每天都会收到各个老师的短信,不但告诉你家孩子表现如何还告诉你班里其他孩子的情况,比如你刚收到短信儿子考了95分,你想:嗯,不错,但又一短信过来了,全班平均成绩98.5分,突然觉得被打击了,儿子还拉了班级大腿!回家后得好好教育儿子。于是,儿子在你不断的教育下,脾气越来越坏。其实,95分和98分真的没什么分别,孩子都容易马虎,一点马虎三五分就丢了也很正常,再说,孩子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成长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随着现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成人的工作压力是很大,但是就目前的教育制度来看,我们的工作压力比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小多了,因为我们最多早起晚睡,回到家不用再“翻盘”,而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家后至少要用一到两个小时做作业,甚至更久,也就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根本没有娱乐时间。

因为社会、学校、家长们都很重视学习成绩,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培训机构的兴起,他们也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其实,到底有谁真的为了孩子呢?这些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则是成为官员政绩、老师业绩、家长面子、培训机构物质利益的工具。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痛苦后,还不忘强调一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他们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了而已。

能力的释放

其实,这个世界并非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一边是平庸而轻松。事实是,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巨大释放,这才会带来真正的优秀,很多老师和家长们都抱有一个偏见:孩子要么在巨大压力下成才,要么终日无所事事成为庸才。孩子本性天真,可以因为一些小事情快乐并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没有受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孩子很容易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特质。大人们总是在各种比较中生活着,并因此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这一低级快乐的工具。

高考刚刚结束,有些孩子考的并不理想,一位失利的考生给我说,他知道自己会考砸,因为他本身非常排斥高考,排斥高考中藏着的那种味道,好像高考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一样,也好像我活了18岁生命的意义就体现在这里,就是为了高考似的。这就是近年来为什么每年高考结束都有一些学生自杀,而且这种自杀率逐年提升,高到让整个社会都恐惧。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不要被这种教育体系伤害,那么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若真的爱孩子,就要与这种“一切为了大人”的力量相抗衡,只有家长才能打破这个“一切为了孩子”虚假链条,勇于对孩子说;孩子,请享受生命、快乐,而不是必须考上清华、北大才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