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今天是中秋节,奥吉娜药业在这里祝所有同胞节日快乐,阖家团圆。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但为何它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非物质文化到底是什么?请大家与我们一同走进中秋节的世界,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本质。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一个事物能否世代相传,就看它是否能够被大众接受以及能否参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否则没有了认同感,自然很快便被人们遗忘。

在很多传统节日中,中秋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最大。除夕、清明、端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伤情的元素,惟有中秋,围绕着 “秋月”与 “圆月”,让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自然与人伦的融合,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安顿精神的节日。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兴起于中唐,原因是中唐时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这是由于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有机会通过考试入朝为官,但随之而来便产生了文人们背井离乡的迁徙大潮。这些人聚集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地,期盼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开始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 “玩”,这一方面是为了附会 “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发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为时间点的 “玩月诗”井喷般地出现了。在开放又繁荣的唐代,文人才子层出不穷,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中秋成为这个时间点下文人们寄托人生理想的认同物

宋代,中秋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文化传播广泛。“闲”与 “适”,对于宋代人来说,既是艺术追求,也是人生追求。宋太宗年间,皇帝正式下令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哀伤与清冷,“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节日庆祝丰收的习俗,这也表明了民众对于中秋节功能性的认同。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全新的道德价值与思维方式正在孕育,在这样的时代下,中秋节也就开始变得更加世俗化。《帝京景物略》中说: “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民众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大家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每个家庭成员在中秋夜因为团圆而生出安全感和温馨感,中秋赏月成为了这一节日的标志。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传统节日的影响力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传统文化就会出现空壳化倾向,在年轻一代人中呈现缺失和断裂的状态。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中秋节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秋月”与 “圆月”作为这个节日的关键词,将中秋节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苦后甜的社会劳作观、企盼阖家团圆的人伦幸福观等传统文化逐渐融合,简言之,它表达了人们对 “美”与 “好”的追求和向往,它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节日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因为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其核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 “集体意识”以及民族认同感,这才是传统节日中最核心的 “非物质”部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自然和历史的变迁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本民族人不断提供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也表达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要赋予中秋更多民族血脉内涵而非赏月吃饼


传统节日即是本民族的血脉与独一无二的文化,我们理应尊重与铭记。

文章整编:见贤思齐

部分内容节选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