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上)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曾遷都洛陽,很少人知道這件事。

從五代十國結束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實行四京制。除了都城東京開封外,還有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

雖然趙匡胤想把都城定到洛陽,並且把皇陵也選擇了離洛陽很近的鞏義。但最後也沒有實行。

這是古都洛陽在歷史的政治舞臺上的最後輝煌。司馬光在這裡編撰了《資治通鑑》,程顥、程頤在這裡建立了程朱學派。

但當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商丘匆忙繼位,然後一路難逃,最後定位杭州,作為“臨安”之地後。洛陽與都城就再也無緣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中國的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完全衰落。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上)

洛陽 麗景門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上)

洛陽 天堂 名堂

1932年,日本悍然發動“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轟轟烈烈的淞滬會戰爆發。

南京離上海太近,有長江水路和滬寧鐵路,日本軍艦又不斷進犯長江,南京雖然是虎踞龍盤之地,卻也危在旦夕。這時國民政府不得不考慮遷都的事宜,以圖長期抗戰。

這時,備選的城市有六個:北平、廣州、武漢、重慶、西安和洛陽。

北平是北方的政治中心,但這時張學良已經丟了東北,北平北方的門戶大開,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廣州曾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但位於沿海,日本很容易從海上登陸,加上廣東是粵系的地盤;

武漢和南京都位於長江邊上,也處在遊弋在長江上的日本軍艦的炮火的打擊之下,和南京區別不大;

重慶有長江運輸之利,又有三峽防護之固,但四川這時處於軍閥混戰之中,沒有安全的後方;

西安交通不便,隴海鐵路臨潼到西安段,1932年8月開工,1934年12月才竣工。

那時,水運和鐵路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水路雖然慢,但可以運輸大量的人員和物資。鐵路運量雖然不如船運大,但速度比船運快,可以快速移動。

最後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從南京下關上船,在浦口乘火車,先走津浦鐵路,到徐州後轉隴海線,可以迅速直達古都洛陽。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歷史底蘊深厚、交通便利,經過吳佩孚和馮玉祥的大力經營,洛陽兵營、電力、鐵路、機場、公路一應俱全,進可攻退可守,一旦形勢有變可以立即遷移。

1932年1月29日,國民政府宣佈了遷都洛陽的決定。1000多名政府要員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帶領下,乘火車趕赴洛陽。

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洛陽辦公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