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孩子拥有快乐成长的能力

文字:宝妈育儿超越自我(家庭教育随笔)

有种母爱叫视如己出,她养育87个孩子,九成考上大学!其中有20个考入北大清华。 她是一位没多高文化的工人,她叫麦琼方:“我教不了孩子们知识,我只能教会他们做人。”

这返璞归真的家教意义,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操作中,最深刻诠释了究竟什么叫做“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应试教育给了普通孩子从底层攀登的机会,通过努力,足以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公平!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你想读名校,家庭要有深厚的背景和财力,读昂贵的私立精英学校,这些孩子的压力并不比中国孩子小。在美国有很多名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西方的教育是阶层分化的一个分层机制,公立学校只提供孩子基本、有限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就好,至于能不能快乐着进入中学,就好像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了。可悲的是,我们国内的许多人很崇尚这种快乐,却从不深悟资本社会是用资本来划分社会阶层的。更可悲的是,有很多普通民众也蜂拥附和,总高呼孩子快乐就好,却从不考虑一个孩子成长的快乐,究竟该从哪里获取?!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甚至这些家长更不明白,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要想让孩子进入精英教育是需要资本的。就拿英国的私立小学来说,仅每年学费就得2万英镑(约20万人民币),有些课程作业量很大,要求也很严,这一层次的家长也很在乎小孩的成绩。在国外,所谓过早的阶层分化,其实从孩子的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被淘汰,也就自然让孩子去接受所谓的快乐教育了。

有个故事很精辟:兔子看见老鹰在树上打盹,说真羡慕你,我也想打个盹睡一觉,老鹰说只要你高兴那就睡呗!

兔子就真睡了,结果分分钟被野兽吃了......

老鹰能打盹是因为会飞,在树顶上危险少,兔子在地面随时面临危机四伏,能偷懒吗?

所以,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的处境,做好孩子成长的定位,然后让孩子懂得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相应的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为此,我们的家长该如何定位自己孩子的所谓快乐教育,只要读了上述文字,或许能对快乐教育粗略的领悟出那种更深层的意义!不可否认,当今国内的很多私立教育,已经有很多家长真的买不起了!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高考制度,中国的公立教育,依然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孩子有个好分数,进入中学依然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麦琼方虽然是一位没有多高文化的母亲,她陆续养育87个孩子,有九成都能考上大学,甚至有20个考上了清华北大,她真正的教育真谛就是:“我教不了孩子们知识,我只能教会他们做人。”

这恰恰把返璞归真的家教意义,在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操作中,最深刻诠释了究竟什么叫做“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这些被救助过的孩子希望都能像养母一样伟大,然后再把养母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给了这些孩子们从底层向上攀登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阶梯。

附图文(摘选自网络):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她是一位没文化的工人,却养育了87个孩子,九成考上大学,其中有20个考入北大清华。她叫麦琼方:“我教不了孩子们知识,我只能教会他们做人。”

算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至今已经有87个孩子叫麦琼方“妈妈”。她不仅资助这些孩子上学,还把无人抚养的孤儿接到家里住。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一旦走进麦琼方的家门,他们就是被一视同仁的孩子。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麦琼方的家里,进门左手边摆着地铺,右边墙摆着沙发。地铺可以睡两个孩子,沙发睡两个孩子。房间里放着高低床,可以睡10个孩子。床多、棉被多、锅碗多、凳子多。这是麦琼方家里的四多。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14个孩子,7天煮了90斤大米。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87个孩子,如今九成考上了大学, 47人在国外工作或学习。她家沙发上,出过11位清华大学毕业生,9位北京大学毕业生。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麦琼方工资不高,为养活这些孩子,她常年利用业余时间打两份工。每天从医院下班后,还要去夜市帮摊位串烤串、洗碗,深夜又去给单位守大门。她还自己开荒种菜,又在地头搭起猪圈、鸡舍,自己养鱼养猪,养鸡养狗,还种了木瓜、芒果。

即便已经非常辛苦,但麦琼方仍一直坚持往山里送衣物。这些年,麦琼方挑坏了18根扁担。她还曾失足跌落悬崖,直到深夜才苏醒过来。送进山的旧衣物,几十年下来估算有几十吨。

走进麦家门,孩子们都变得很懂事,课余时间会帮着种菜、喂猪、喂鸡,还帮忙做手工挣点钱。在学习上,孩子们自发形成了传帮带,高年级的辅导低年级的,学习好的帮助基础差的。

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教会子女做人,才能让其拥有快乐成长能力

“我教不了孩子们知识,我只能教会他们做人。”麦琼方说。

坚持奉献爱心的动力是什么?麦琼方回答,1979年开始做时,不知道什么叫献爱心,只是做想做的事情。等到后来再去,这家的女人来说,你给我的衣服很合身;那家的女人来说,你给带来的衣服很暖和,就特别高兴,就忍不住要做下去。

麦琼方只希望孩子们赚钱了,能够像自己一样,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她的孩子们如今也在积极参与所在地的公益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