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微信、有道雲等方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使用本資料。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要點

● 600億美元商品清單分析:從“同等規模”到“同等比例” 。中美貿易戰第二輪已經開始。從中方的行動來看,不同於第一輪使用500億美元清單反擊美國500億清單的“同等規模”的做法,第二輪中方宣佈計劃對美國出口中國的600億美元的商品加稅來回應美國先前落地的2000億清單。根據2017年中美貿易各自官方數據,2017年全年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約5055億美元,因此2000億約佔其39.6%,而2017年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為1540億美元,600億美元佔其39.0%,各自清單規模的佔比大致相等。因此可以看出中方的反擊措施已由“同等規模”轉向“同等比例”。

● 600億美元清單中商品的行業分佈和金額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1)600億美元的清單行業分佈較為廣泛。本次清單中僅有三章HS2位數商品沒有被涉及,清單涵蓋了其餘94章的產品。2)整體來看,加徵關稅產品的對美國進口依賴度相對較低。根據海關HS2位分類,從涉及的關稅金額來看,600億清單中涉及金額最多的產品是核反應堆機器等,電機、電氣設備等,有機化學品和無機化學品以及塑料及其製品等章節。結合每一章節對美進口在全球進口中的比例發現,清單金額涉及較多的行業,尤其是核反應堆機器等,中國對美國進口在中國對全球進口金額中佔比相對較小,部分遠低於10%。所以通過對中國宣佈的600億清單分析推斷,中方在制定清單時最主要的考慮是對美國的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後對國內價格整體水平或者進口商和消費者的影響降至最低。3)清單的設計體現出中方對國內影響的充分考慮。從中國這一輪對美國徵稅清單中,可以看出中方做了較為詳細的準備工作。不僅清單中涉及的商品種類數量較多、劃分較細,而且徵稅的稅率也進行了差異化的處理,這樣的做法也側面反映了中方根據實際情況有較為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大概率地權衡了對美國進口產品徵稅後帶來的實質影響,因此中方的600億清單大概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應該相對較小。

● 中國對美600億清單對國內通脹的影響測算。本文使用投入產出表的方法計算了對美加徵關稅導致的部分進口產品價格的上漲對國內通脹帶來的具體影響。投入產出表的優點在於不僅能夠充分考慮某一種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而且能夠將該種產品作為中間品對其他行業產品的間接影響全部考慮在內,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根據靜態測算,如果不考慮進口減少和轉移,600億關稅清單將會推升國內通脹約0.113到0.265個百分點左右。此外,國內通脹水平仍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考慮到目前對CPI影響較大的一些子項,如國內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的變動等,疊加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我們對今年全年CPI的預期為2.1到2.2。

中美貿易爭端從年初至今不斷髮酵,目前來看,對貿易戰潛在效果的預期對資本市場形成了較大影響,而近期國內經濟數據一定程度的疲軟也使得中美貿易戰持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第一輪中美貿易戰對雙方各自涉及的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已經全部落地。北京時間9月18日美國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20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落地,緊隨其後,中國商務部宣佈對價值600億美元自美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此前,我們的系列報告已經分析過2000億商品清單對中國進出口和整體經濟的影響。因此本報告主要分析中國對自美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導致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對國內通脹產生的影響。

600億商品清單分析:從“同等規模”到“同等比例”

在系列專題第一篇中我們詳細地分析了第二輪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的清單,得出美國加稅清單充分權衡了對中國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的打擊和對國內居民消費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產品加徵關稅,我國經濟首當其衝的是出口和經濟增長。但由於中國反制之後,對美國的產品加徵關稅,直接的影響是國內部分產品價格的上漲。如果清單產品作為最終產品被消費,則可能推升消費終端的價格水平。如果清單產品作為中間產品繼續投入生產並且銷售,則價格也可能會被轉移到最終消費品上,同樣推高消費價格水平。因此分析看來,中國對美國的反制措施,對國內的通脹水平存在潛在的推動作用。

此前的報告中我們已經對中美貿易戰的發展過程進行了梳理。中美貿易摩擦的第一輪關稅是從6月15日美國率先宣佈對中國開徵關稅的時候開始,雙方先後對對方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了25%的關稅。具體落地分為340億和160億兩批。7月10日,美方宣佈了計劃對進口自中國的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的關稅,隨後在8月1日又將10%的稅率上調為25%。作為回應,中方宣佈出臺了對美國可能的加稅清單。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20%、10%、5%不等的關稅。最新的600億,中國對美國徵稅的清單分為四個部分,徵收5%-25%不等。徵稅分為25%(2493種)、20%(1078種)、10%(974種),5%(662種),共計5207種。北京時間9月18日凌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2000億的清單正式落地,緊隨其後,中國商務部於晚上宣佈對美反制措施。對比最終落地清單與之前計劃的清單發現,儘管本輪雙方宣佈的最終落地規模雖然較之前的公告沒有變化,但是加稅幅度均作出了一定的調整。美方對中方產品的加稅幅度年內為10%,2019年開始為25%。中方原本計劃對美國的進口產品加徵5%到25%不等的關稅,最終宣佈將原本加稅25%和20%的部分降為10%,原本加稅10%的部分降為5%。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讓步可能不僅考慮權衡了對國內經濟的衝擊,也為年內進一步談判做出鋪墊。

中美貿易戰發生至今,從中方的行動來看,第二輪貿易戰中方回應美方公佈的2000億商品清單時並未繼續採用第一輪“同等規模”的做法,而是宣佈計劃對美國出口中國的600億美元的商品加稅。根據2017年中美貿易各自官方數據,2017年全年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共5055億美元,因此2000億約佔其39.6%,而2017年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總額為1540億美元,600億美元佔其39.0%。因此可以看出中方的反擊措施已由“同等規模”轉向“同等比例”。

在中方的徵稅清單中,按照HS2位數分類將各行業按照清單中涉及的種類數進行排序得到圖1。其中每一章對應的清單涉及金額是通過對該章產品在清單中涉及的8位數稅則號個數佔該章全部8位數稅則號個數的比例進行處理得到。從涉及到的關稅金額來看,涉及關稅金額最多的產品是核反應堆機器等,電機、電氣設備等,有機化學品和無機化學品以及塑料及其製品、光學及醫療器械等章節。這些章節在中國國內需求較大,對美國的進口金額較大,同時清單中涉及的種類數量也多,因此涉及關稅的總金額較多。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表1對應的是徵稅清單中涉及的種類數量從大到小的章節中美貿易情況的統計表。可以看到儘管根據上圖看到排序前列的行業尤其是核反應堆機器等,電機、電氣設備等兩類在清單中涉及到的金額遠遠多於其他行業,但同時能夠看到在對應的行業下,中國對美國進口在中國對全球進口金額中佔比相對較小,部分遠低於10%。在中國對美的600億清單中,本次加徵關稅的涉及較多的行業里美國市場的佔比較小,因此如果對美產品加徵關稅,中國大概率可以尋找其他進口國替代,或者在無法替代的情況下接受進口品價格的上漲,可是總體來說,對總體價格水平的影響有限。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此外,對於本次沒有出現在600億清單中的其餘3個HS章節分別是:10.穀物,24. 菸草、菸草及菸草代用品的製品,98.特殊交易品。以上的章節中國對美國的進口在對全球進口金額中的佔比分別為23.6%、9.7%和5.1%。除了可能因為該行業對中國貿易量較小可以忽略外,部分行業如穀物在中國的市場中佔有重要的份額,因此基於以上考慮沒有將其納入到徵稅清單中。

綜上所述,第二輪關稅清單涉及金額佔雙方各自進口金額的39%左右,雙方的關稅清單中涉及行業金額的高低主要是取決於該行業在對方出口中的基數。另外,通過對中國宣佈的600億清單分析推斷,中方在制定清單時最主要的考慮是對美國的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後對國內價格整體水平或者進口商和消費者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從中國這一輪對美國徵稅清單中,可以看出中方做了較為詳細的準備工作。不僅清單中涉及的商品種類數量較多、劃分較細,而且徵稅的稅率也進行了差異化的處理,這樣的做法也側面反映了中方根據實際情況有較為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大概率地權衡了對美國進口產品徵稅後帶來的實質影響,因此中方的600億清單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應該相對較小。

中國對美600億清單對國內通脹的影響測算

上述通過對600億商品清單的行業分佈、金額排序等分析,大致瞭解了中方清單對國內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認為中方的600億清單相對來說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較小,但影響具體是多少?還需要採用相關的模型進行具體測算。

本文主要使用了投入產出表分析方法分析中美關稅對通脹的影響。投入產出表是體現經濟體各部門在一般均衡水平下相互的要素投入和產出的依存關係進行研究的方法。而本文利用投入產出表中各行業的依存關係,分析當中美加稅清單中一種產品的關稅發生變化的時必然導致相關產品的價格同步發生變化。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化的合計才能體現出可能對CPI產生的影響。例如煤炭的價格變化不僅影響煤炭產品,同時也通過成本的傳導使得以煤炭為中間產品或者在生產時投入煤炭的產品的價格同樣發生變化,例如隨著煤炭價格的變化,鋼鐵的價格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因此在考慮第二輪關稅清單對國內通脹的影響時,不能簡單的將單個產品的價格變化合總,而是考慮到該產品作為中間產品是對於其他產品的價格變化的影響。

而傳統的投入產出表是從成本推動的角度出發分析由於部分行業的價格變動對整體物價水平的影響,在分析價格波動的影響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投入產出表的構成圖如下: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投入產出表描述了某個時期經濟體中不同部門的投入產出情況。表中的行表示不同部門的產出,列表示不同部門的投入。如表中的第一行末的 X1 表示部門1的產出水平,而 Xij 表示部門 i 提供給部門 j 的使用量。投入產出表彙集了產品的初始投入、中間生產、以及最終產品三大部分,通過最終產出和最終投入在價值量上相等將二者聯繫起來。對投入產出的不同模型的介紹和公式的推倒在學術研究中已經十分的成熟和完整。此處考慮到中國對美國產品加徵600億美元的關稅,在短期內廠商無法調整投入要素,並且需求無法立刻找到替代,關稅的加徵會直接體現在產品價格上,即產品的價格會隨著成本的提高而提高,不存在內部消化。此外,短期中的直接消耗係數也不發生改變。直接消耗係數的含義是生產某種產品對另外一種產品的消耗量,公式為 aij = Xij / Xj ,A為直接消耗係數的矩陣。在滿足以上假定條件下,我們使用投入產出價格模型,以期得出對於清單內的商品加徵關稅後對於該產品或者其他以該產品為中間產品的價格的影響。具體來說,根據投入產出表,當商品 c 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其他與商品 c 有生產聯繫的商品或者部門的成本便會發生變化,其中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是aci ∆pc,間接影響是∑i≠c aij ∆pi,因此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之和為∆pk =∑n i=1 aij ∆pi 。因此在價格模型中,當進口關稅引起 c 部門產品的價格變化以後,剩餘(n-1)各部門價格的變化用矩陣可以表示為:

∆pn-1 = [ I - AT n-1 ]- Ac ∆pc

其中, I 是單位矩陣,∆pc 是 c 部門由於徵稅導致的價格變化率,An-1是直接消耗矩陣中扣除 c 行 c 列後的(n-1)*(n-1)階矩陣,Ac是 A 中 c 列扣除 c 行元素。∆pn-1 表示當 c 部門產品價格變化時對其他(n-1)各部門或者產品價格的全部影響。同時,該模型還可以進一步變形為 ∆pn-1 = [ dc1 /dcc...dcc-1 /dcc...dcn / dcc ] ∆pc ,其中dc1...dcn 是里昂惕夫逆矩陣 B = [ I - A]-的第 k 行元素。[1]

本文通過對我國對美國第二輪600億的4個加稅清單的梳理,通過對加稅金額和中國對美進口占對全球進口的比重以及進口在國內消費市場的比重估計出 ∆pc 向量 ,再結合我國統計局公佈的投入產出表進行進一步的計算得出所有行業或者產品因為對加徵關稅導致的價格的最終變化,從而進一步推導出對CPI的影響。因為在估計 ∆pc 時需要估計國內需求中進口的佔比,但此數據無法細化到各部門。因此參考各行業的進口在國內消費數據中的佔比,取進口在國內需求佔比5%和30%計算通脹的區間。但對具體的產品的價格影響還需結合該產品在進口在國內需求市場的實際佔比分析。此外,因為我國的投入產出每五年公佈一次,目前可用的最新的投入產出表是2012年的,因此2012年至2018年間發生的技術的變化導致直接消耗係數的改變可能會使得結果的測算有一定的誤差。同時,加稅清單的測算使用的是海關HS2位分類,因此在與投入產出表中的42個部門歸類時可能會因為對應關係的準確性問題使得 ∆pc 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但總體來說,由於對美正加關稅的產品在大部分領域對消費的佔比有限,因此加徵關稅對該行業或產品整體的價格影響較小,偏差帶來的對結果的影響有限。

下面我們計算出了加稅對於各個行業的整體影響,以及按照CPI的中個類別產品對CPI的貢獻,計算出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對於國內CPI的影響。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表3預測了中國對自美國進口600億美元清單加徵關稅對不同行業整體價格的推升幅度。表4是具體到CPI的計算中,CPI各分項的價格變化情況以及最終得出CPI的變化情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看到中美加徵關稅對國內通脹的推升大概0.17個百分點左右。

截至目前,中美貿易戰已經進行了兩輪。兩輪關稅金額的加總在雙方各自的進口金額佔比已經達到45%-50%。未來中美貿易戰的走勢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對國內通脹,根據靜態測算,如果不考慮進口減少和轉移,600億關稅清單的直接影響將會推升國內通脹約0.113到0.265個百分點左右。但實際來說,國內通脹水平仍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考慮到目前對CPI影響較大的一些子項,如國內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的變動,疊加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我們對今年全年CPI的預期為2.1到2.2。

[1]詳細推倒過程見夏明、張紅霞、劉起運,投入產出分析理論、方法與數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p217-222 或者 許統生,中國進口關稅保護的動態成本估計—基於商品價格關聯效應的投入產出分析,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2]本文利用了投入產出表進行分析不僅考慮了清單中的最終產品對相關行業價格的作用,同時也考慮了其可能作為中間產品對其他行業最終產品的影響。但由於投入產出表的編制較為複雜,同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我國,投入產出表是每隔五年進行編制。逢年末數字為2、7時進行編制調查表,逢0、5編制延長表。因此本文使用的投入產出協會2012年公佈的投入產出表和相關的直接消耗係數與完全消耗係數。因此受數據侷限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本文也在文中給出結果的假設前提。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18年9月20日發佈的報告《中美貿易戰系列專題研究之二:新一輪中美貿易戰宏觀影響幾何?——對國內通脹的影響》,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相關報告。

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新一輪貿易戰之國內通脹影響

本資料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其他類型的投資者在分類結果和評級結果與賣方研究服務風險等級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賣方研究服務前,還應當聯繫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系統的客戶經理,對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進行充分的瞭解,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

關於本資料的性質。本資料的性質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該項服務通常是根據專業機構投資者的需求或特點,基於特定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長期價值判斷,或者依據“相對指數表現”給出投資建議,而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因此不能夠等同於帶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投資操作性意見:(1)該項服務所提供的分析意見僅代表中信證券研究部在相關證券研究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因此,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2)該項服務是一項“標準化服務”,側重於提供中長期的投資價值判斷和相對指數表現。其所包含的觀點及建議並未考慮每一位使用者的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目標、需求等個性化情況,也不涉及每一項具體投資決策的“選股”和“擇時”判斷,因此,不能夠將其視為針對特定投資者的、關於特定證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資操作建議,也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

關於使用本資料的注意事項以及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在關鍵假設條件下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如:給予個股“買入”投資評級,並不等同於建議在當前時點/當前價位執行買入的投資操作)。(2)以往的表現不能夠作為日後表現的佐證或擔保。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情況並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資者在使用該項服務輔助進行具體投資決策時,還需要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4)為避免對本資料及其對應的證券研究報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邏輯及其關鍵假設、投資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

需要明確的是,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使用相關服務。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

版權所有,未經事先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者複製本資料中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