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子访学人 薪火世代传

湖北大学:学子访学人 薪火世代传

图为“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活动现场

新华网武汉9月14日电(连迅)“利用假期走访学校离退休优秀学人,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前辈们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和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2018年秋季开学伊始,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筱星就向新加入湖北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介绍学校开展的“学子访学人”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这项社会实践活动。

湖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1年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近90年来,一代代名师大家为湖北大学学术传承、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湖大学子。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作为湖北大学的二级学院,全面负责湖北大学11个学院31个相关专业新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2016年5月,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探索开展“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贴近学者、走进学术,促进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

朱祖延是湖北大学资深教授,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古文献学家。他一生编纂过《汉语大字典》《成语辞典》《引用语辞典》《尔雅诂林》等7部大型辞典。1994年,我国启动古典文化集成《中华大典》编纂项目,已经72岁高龄的朱祖延不顾癌症复发的危险,挑起了《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主编重担。

在典籍编纂期间,朱祖延因直肠癌做过肛门改道手术,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后来,他面部痉挛双眼几乎失明,但仍拿放大镜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直至2011年离世。

2016年暑假,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筱星组队走访挖掘朱祖延生前事迹。她们小组上网搜资料列提纲、进图书馆读著作、冒着酷暑走访朱祖延的家人及弟子。走访时,张筱星刚从阳逻校区回迁武昌主校区,她一个人住在寝室,食宿很不方便。同时时值武汉雨季公寓内涝严重,进出都要趟过膝的雨水。就这样历时两个月,张筱星和她的团队查阅2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先后修改8次,写出了4600多字的走访报告。“是朱祖延教授的精神激励我们度过每一次困难。”张筱星说。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2015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子周诗远走访了学校高分子材料学科的重要开创者程时远教授。在交流走访记录时,程时远用电脑软件把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一批注。“活到老学到老”,周诗远说,一位教授就如一本厚重的书。“70多岁的老人把电脑、微信等新工具都玩得特别熟,这给我们一群95后大学生上了生动一课。”

“学子访学人”活动三年不间断。2018年寒假,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李雅婷走访了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退休教授李宗荣。走访过程中,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之后在李宗荣的指导和推荐下,李雅婷撰写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李雅婷说,走访活动不仅让自己受到了精神熏陶,还直接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在组织开展“学子访学人”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本义介绍,在活动中,各个学生团队要完成学人对象选定、团队组建、学人资料搜集及学术专著研读、与学人沟通联系、初期走访学人及其学生故旧、走访素材整理及撰写初稿、多次回访和成果再完善等诸多环节。“一般每个组持续走访3个月左右,每个成员都深度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力争让每位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三年来,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学子已经走访了近60名湖大学人。走访结束后,每个团队都撰写了5000字左右的社会实践成果并在校园媒体上发布,引起了湖北大学师生广泛关注。2018年5月,集结前30个走访小组走访成果的《湖北大学通识学子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学子访学人》(第一辑)正式出版。

如今“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活动在湖北大学师生中已经引起较大反响,越老越多的学生开始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湖北大学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亮丽名片。“走访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既在于关爱先辈长者,也在于实践育人,更在于文化根脉和精神品格的薪火相传。”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说,每一位受访学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对于学子来讲,要完全读透读懂这样一本教材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由此给学子们带来的收获将受益终身。

湖北大学:学子访学人 薪火世代传

图为“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合影留念。

湖北大学:学子访学人 薪火世代传

图为“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