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10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第62天《憫農》



人民日報推薦10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第62天《憫農》



>> 譯文 <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 作者 <<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為《憫農》。

>> 賞析 <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 故事 <

這首《憫農》無人不曉,但是作者李紳卻鮮為人知。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bó)州探親訪友。恰巧遇到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逗留一天。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lěi)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下了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憫農》。

李逢吉當時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你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遊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於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苦辛吟》。

寫好後,李紳遞給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b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裡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洩私憤。”

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

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後,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

武宗說:“我在朝廷裡太久了,忘了民間百姓的疾苦,這是我的不對啊,多虧了你提醒。我現在封你為尚書右僕(pú)射,以便於一起商量朝廷的事情,治國安民。”

李紳叩頭道:“謝皇上!”

武宗又說:“這也要多虧了李逢吉的舉薦。”李紳於是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矇在鼓裡。

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雲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成倒蝕把米。

>> 思考 <

【上期參考答案】: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本期要求】:你知道世界糧食日是哪一天嗎?知道的小朋友快把答案寫在留言區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