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文: 李健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記得有一次去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在一片樹木繁茂的圍欄裡,凹凸不平的鬆軟地面上有一隻身材矮小、雙耳矗立、體毛棕黃的鹿在覓食。遊人們見了它,都誤以為這是梅花鹿的幼崽。

當它走近的時候,細心的人才注意到它的吻部兩側似乎懸著什麼, 這時一次很有趣的討論便展開了。有人說這是下垂的鬍鬚,也有人說這是掛在嘴邊的食物殘留,甚至還有人半信半疑地說:“這是牙吧?”

沒錯,這確實有一對約 6 釐米長的上犬齒突出於唇外。這物不免令人想起已滅絕的劍齒虎。不要被這對銳利的獠牙嚇到,它不愛吃葷,只吃素。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獐無角,但雄獐的上犬齒卻異常發達,是它們搏鬥的利器。照片左側的獐以迅雷之勢將利牙狠狠刺向對方,不過獠牙在抵禦掠食者方面則用途不大。

這種動物叫獐,成語“獐頭鼠目”中的“獐”說的就是它。在鹿科動物中,獐的形態 體現得最為原始,不長角,且只有雄獐才具備發達的上獠牙。我曾有幸在上海華夏公園見過一次雄獐之間的激烈搏鬥,它們的打鬥方式與梅花鹿的“卡角” 有很大區別,主要有兩種。

一是踏蹄,直眉怒目的雄獐猛然縮起前蹄,徑直立了起來,再以慣性朝對手狠狠地連踹帶踏,瞬間撞擊聲在空中作響,遠遠的拍擊場面彷彿近在眼前。二是追刺,雄獐露出如匕首般的獠牙,以閃電般的速度跨步向前刺去, 不料對方以本能的反應斜向閃開了,接下來兩隻雄獐彷彿被禁錮在了一個小圈子內,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環狀互追,就像一團不易接近的旋渦,其他獐根本無 法干涉,只能以路人的身份遠遠觀望。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照片拍攝於上海華夏公園,蘆葦沼澤是獐的理想生境。

這種奇特的動物雖然不是中國特有的,但在我國也是有代表性的。獐主要分佈於我國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少數分佈在朝鮮與韓國。 蘆葦叢生的河岸、湖邊以及草灘都是它們的理想棲息地,沒過身子的蘆葦叢對 它們來說是天然的庇護所,在這裡它們不易被敵人發現。水塘還是它們的天然樂園,因為獐很擅長游泳,所以它們也被叫作“河麂”。除了沼澤區,在山坡上 的高草灌叢與矮樹林也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獐在我國長江以南曾是優勢物種,現今多地已絕跡多年。土地的過度開墾與大量的人為捕殺,是它們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額頂上有一簇直立的黑褐色長毛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生有突出獠牙的鹿類可不止獐一種,在成都動物園,這裡的毛冠鹿也是如此。雄鹿的上犬齒雖然不及獐的長,但也足夠發達。值得一提的是,雄鹿還具有 2~3 釐米的小短角,而且不分叉,這角不仔細觀察的話還真看不出來。再往它們的額頂上看,有一簇蓬鬆直立的黑褐色長毛,這是它們的重要鑑別標誌, 所以它們才被叫作毛冠鹿。

毛冠鹿分佈於我國浙江、安徽、湖南、陝西、福建、四川、雲南等多地,在我國的野生數量目前還不少,但卻經常淪為盜獵者的目標。遺憾的是我國有這種動物展示的動物園極少, 只有成都動物園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嘗試,展示的毛冠鹿由最初的幾隻發展到了現在的十幾只。

毛冠鹿的體毛顏色很深,黑褐色的體背略微泛有淡紫色的光澤,而夏季的毛則會變得淺一些,正因為如此,它們在雲南也被叫作“黑麂”。

作為一種“體貌不揚”的小型鹿,毛冠鹿主要分佈在中國,只有少數分佈在緬甸,可以說這是一種我國的特色鹿類。它們主要棲息於海拔 1000~4000 米的森林中,白天會隱蔽在茂盛的竹林或灌叢內,令人難以發現,到了晨昏時間才出來覓食,主要吃青草、竹筍、嫩枝葉、野果等食物。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照片中的毛冠鹿是被黃山野生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從野外救回來的。

目前我只在國內的 3 家動物園見過毛冠鹿,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黃山野生動物園的一隻雌鹿。它是工作人員從野外救回來的,被發現時,它的 一隻蹄子不幸被偷獵者佈置的獸夾緊緊夾住了,我來後場探望它的時候,它已可以正常走動。當它近距離看到我的時候,立即快步躲在灌木後,此時的它不僅沒有露出恐懼的表情,還透過枝杈仔細地打量起我來。

我沒有動,只是與它四目相對,此刻時間彷彿靜止了一般。它見我沒有敵意, 便像個初次見到生人的孩子, 將頭逐漸移往灌木之外,一邊細細端詳,一邊慢慢地向前走來。可見,毛冠鹿雖然生性謹慎,但卻是很有好奇心的動物。

它被稱為“吠鹿”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小麂與毛冠鹿相同,雄麂發達的獠牙也突出於嘴外,不同的是雄麂的角能被清楚地看到。

毛冠鹿的獠牙較長,角小到幾乎沒有,而小麂的獠牙比毛冠鹿的小些,但角卻相對長一些,在我國臺灣地區被叫作山羌。

在鹿類家族中,小麂的體形出奇地嬌小,體長 64~87 釐米,而體重只有 12~16 千克。它們細短的四肢支撐著圓胖的身軀,卻絲毫不影響行動的靈敏性。 雄麂擁有一對尖端向內側彎曲的發達上犬齒,兩叉的角幹長 4~10 釐米。

辨別小麂的雌雄,看是否長角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看額頭也行。雄麂的額部只有自鼻端擴散延至角柄的兩條黑紋,而雌麂的前額,有自鼻部延至頭頂的黑紋所形成的一小片黑色區域,形狀與盾牌相似。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由於小麂的體背呈慄棕色,背部的毛尖顯現出黃色,因此也叫黃麂。不過,我國還有 一種體形比小麂大出一倍的赤麂也被叫作“黃麂”,這兩種動物很容易被混淆。

赤麂是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鹿類,也是南亞及東南亞的廣佈種。與小麂的外觀相似, 但赤麂的體背毛色偏紅,吻鼻部比小麂更加細長,角柄也明顯較長。赤麂的體形比小麂大一倍,與黑麂相當。

別怕,它們雖長有“獠牙”,卻都是吃素的

國內的動物園基本上沒有飼養的赤麂,照片拍攝於馬來西亞沙巴洛高宜野生動物園。於連泉 / 攝

小麂是我國南方的廣佈種, 分佈地包括長江及珠江流域的各地。我國是小麂唯一的原分佈國, 海拔 2000 米以下的森林和灌叢是最適合小麂的棲息地。它們性情 膽小,善於跳躥,通常白天行蹤隱蔽,清晨、傍晚及夜晚出來覓 食,主要以青草、嫩枝葉、幼芽 等為食。在活動最頻繁的晨昏時 間,小麂會發出一種類似“沃!” 的鳴音,叫聲短促而高昂。我曾有機會在下午 5:00 左右於臺北動物園聽過,聲音與犬吠近似,因此小麂還有“吠鹿”之稱。

在森林大幅減少、盜獵猖獗的今天, 這些長有“”獠牙“的鹿類是否還有機會走入公眾的視野呢?

動物攝影師,動物科普撰稿人。多年來,走訪了全國多家動物園,為日益稀少的中國本土動物拍照記錄,只為留住它們的影像資料。向大眾宣傳保護本土動物的重要性。寫有《動物園中的中國珍稀哺乳動物》一書,已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