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学—梅花桩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立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桩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桩。

“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辞海》

中国传统武学—梅花桩

梅花桩是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梅花桩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桩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桩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

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桩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桩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桩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桩又被誉为“文化拳”。梅花桩练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达到身化之功,为小成;第二阶段是达到气化之功,为中成;第三阶段是达到神化之功,为大成。

中国传统武学—梅花桩

身化阶段

不管是桩步五势、五势变化,还是行步以及成拳技法,在练功中对动作规格都有一定要求。在动静变化中要做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头、手、脚三尖对照、三尖齐到。手、眼、身法、步能上下相随、左右协调。三节九段互不牵扯、周身一体。攻防进退,起身落点,能做到以身带步、步随身换、脚随手出、手脚齐到、外形合一。此为身化阶段,达到小成之功。

气化阶段

在盘架子时,不管是单练、还是对练,以及成拳对练,都要做到以静观动,要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制人原则,灵活地运用招法,因势进退,在攻防中以意敛气练功。当练到相当程度时,就能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内三合。只要心意一动,全体俱动,气随意发,气随意使,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刚柔相济,一气贯串。此即达到气化之功,为中成。

神化阶段

梅花桩是内家拳,不但“外练筋骨皮”,还有“内练一口气”的作用。功夫到一定的时候,内气收发自如,极其轻盈;再者,由于架子、成拳练到十分成熟地步,又能死练活用,随机应变,脱离死套,而走活套。可以说是“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练成形气合一,内外一体,浑元一气,金刚不坏之体,则登上上乘,为神化之功,达到其颠,为梅花桩最精深境界。正如“梅花桩”拳理《浑元论》曰:“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

梅花桩练功三年为一小期,如能认真刻苦练功,一小期可达一成,则十年为一大期,即可登上乘,达到最精深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