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殲16右側有一塊補丁?

找不到你的路痴


不光是殲-16,所有的在蘇-27戰鬥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型號,在這個位置都有一塊補丁,這塊補丁並不是說蘇聯飛機制造工藝不行,而是另有深意。

大家注意看,在這塊補丁的後方,機身蒙皮微微凸起,有一個小小的炮口露了出來,這就是蘇-27戰鬥機系列中使用的那門30毫米的GSh-301-1航炮,即使是中國的殲-16,仍然使用這種航炮的國產版本。

GSh-301-1航炮是一種超輕量型單管單膛身管短後座原理的航炮,全裝備重量只有 50 公斤,射速達到1500-1800發/分鐘,威力也很大,因為其原型炮其實是BMP-2步兵戰車上面的30毫米機關炮。

將機關炮佈置在機身上部,主要是希望翼身融合設計能夠避免航炮開炮後的廢氣被腹部的進氣道吸進去。而在航炮口的位置上“打補丁”,其實是用一塊耐高溫的金屬替換飛機機身的複合材料和鋁材,這樣能夠保證在航炮持續射擊產生的高溫影響下,機身不會出現變形或其他損傷。

其實在很多國家的戰鬥機上,內置式航炮開口處都會有一塊耐高溫材料的!


虹攝庫爾斯克


中國空軍列裝的主力對地攻擊機殲-16是在俄國攻擊機伊爾-28的基礎上改造的,擁有較高的速度和機動性,完成打擊後可以快速撤離或是充當殲擊機,但是在殲-16的側面,有一塊大面積的補丁,這塊“補丁”的用處,是在敵方遠程攔截雷達上形成較大的成像,誘騙敵軍攔截系統自動攔截,在遠距離上規避敵方的雷達,好為末端衝刺掃除障礙,是一種被動防禦模式,百試百靈,並非是外界流傳的技術原因。

對於這種“補丁”,並非是殲-16所獨有,但是各國對於隱身塗料“補丁”的使用,基本都是在試驗階段,試驗類似敵方雷達系統的成像使用的,作為被動防禦手段使用,只此殲-16一家,對於攔截導彈來說,所有的戰鬥機都不希望被發現,但是殲-16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巨大的偽裝缺口,使得地方的自動攔截系統在最遠的距離內被觸發,極大程度的使得地方進入混亂的境地,一邊殲-16完成對地打擊任務,並加入對空作戰。

作為俄製伊爾攻擊機的仿製版,殲-16擁有很高的極限機動性,在規避攔截導彈、低空飛行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通過在極限距離上,誘發地方的自動攔截導彈系統,使得敵方攔截導彈在最遠的距離上,就進行自動發射,這款“補丁”的效果是顯著的,任何一款攔截系統都能輕鬆的分辨出這是敵方戰機,在這種狀況下,殲-16的規避成功率高達百分之90,可以在敵方下一輪攔截導彈裝填的間隙,完成對地打擊任務後快速撤離,這種逆向思維可謂畫龍點睛之妙。


紫龍防務觀察


這塊補丁非常顯眼也不好看,但沒辦法遮起來,因為它是為旁邊的機炮特別加強的,材料和其他機體部分不同,能不能和機體其他部分一樣刷上漆?當然能,但機炮一開火,這一塊就黑了,得重新噴漆,打一次噴一次,還不如不噴漆,這材料一擦就鋥亮。

不僅是為了乾淨好看,而且這塊材料必須耐受機炮開火帶來的高溫,殲-16這塊材料的確面積更大一些,蘇-30MKK這一塊同樣有這補丁,但面積小很多。

殲-10在設計的時候,巧妙地將機炮置於進氣道下方,前起落架左後位置,這就避免了在機身上打補丁,殲-10機炮設計位置非常好,腹部進氣的戰機就怕機炮開火的廢煙氣被吸入進氣道,但殲-10機炮離進氣口足夠遠,根本不會影響。蘇-27當時把機炮抗在右肩而不是隱藏在機體下方,打補丁就不可避免了。

隱身戰機的機炮就更考究,隱身塗料機身上缺哪兒都不行,所以F-22,F-35都加裝一蓋板,射擊時打開,同時擋住廢煙汙染,射擊完立刻關閉,保持機身天衣無縫。

所以,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非常見功力,很多國家都想設計隱身戰機,大體外形都能模仿,但機炮,彈倉這些很難搞定,韓國,土耳其等都不得不弄成所謂“半隱身”,其實就是非隱身了嘛,最後咱們再猜猜殲-20有沒有機炮?機炮在哪裡?

這紅框都是網友猜測機炮的位置,你認為呢?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