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上面這張照片,畫的是咱康熙爺。

是不是和平時所見穿著龍袍、一臉正氣,渾身閃著金光的康熙大大形象不太一樣?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康熙皇帝


他身前那個怪怪的,像學步車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書桌?好像有點窄,放書基本放不穩。

條案?貌似也不對,看咱們康熙爺一臉舒適樣,感覺這玩意兒應該是專門用來架胳膊的。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現代人不認識它很正常,因為這件東西,幾乎已經從今人生活中消失了。消失了多久?千來年總有吧。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紐約佳士得拍賣過的一隻憑几


它叫憑几

,是魏晉雅士最喜歡放在身後靠著的一種傢俱。雖然把它形容為傢俱有些奇怪,但它確實起到的是椅子把手的功能。

過去的人是這麼用的↓

咱們康熙爺既好復古,又好創新,把它挪到前面來了。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張雨題《倪瓚像》(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時代,椅子還沒被髮明出來,人們習慣於跪坐,跪久了,腿就麻了,怎麼辦?

上憑几!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宋朝《維摩居士圖軸》中的憑几

大家都知道,魏晉名士,但凡出場,就是一副正襟危坐、脊椎很硬朗的狀態。但大家都是肉骨凡胎,在外人面前裝裝樣子就好,回到了家,或是到了比較私密的場合,比如出行所鍾愛的牛車裡,坐姿,就不需要那麼雅觀了。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號墓出土的牛車中置一憑几 東晉初年


你可以這樣↓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甘肅酒泉丁家閘5號魏晉墓壁畫中,墓主人在榻上憑几的形象


也可以這樣↓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甚至,這樣也沒人管你↓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這是一種極盡人性化的傢俱,它小巧,往榻上隨意一擱,幾乎不佔地兒;它的曲面能與人體完美貼合,外張的三足增加了穩定性,以便使用者隨意調整憑靠的姿態。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憑几是什麼時候的呢?

就是它↓

曲憑几最早見於三國時期的東吳墓葬中,其中一座墓的主人在木刺上留下了姓名:朱然。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朱然墓出土的黑漆憑几 三國吳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對這個人名應該不會太陌生。對,他就是那位少小與孫權交好,為江東擒關羽、敗劉備、阻曹真,於弓矢雨注中晏如無懼的常勝將軍。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憑几

朱然病逝於赤烏十二年(249),享年六十八歲,孫權為他素服舉哀。史書稱他“內行修潔,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而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絕倫的漆器,個別自銘“蜀郡作牢”,或許是孫權將這批來自蜀郡的漆器賜予了江東的中流砥柱。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憑几

電影《琅琊榜》中,也常能見到憑几。不知這是一種偶然還是必然,因為在真實的東晉年代,也確實有一位琅琊王氏對憑几格外情有獨鍾。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南朝時,曲憑几流行一時,李白尤為讚賞的謝朓,曾經作詩吟詠黑漆曲幾:

“蟠木生附枝,刻削豈無施。取則龍文鼎,三趾獻光儀。勿言素韋潔,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終宴疲。”

但尋遍所有考古發掘記錄,也只能找到這件隨葬器陶憑几。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號墓出土的陶憑几

這隻陶憑几來自南京象山琅琊王氏家族墓中,打開墓室時,考古人員發現其安放在棺床前的陶榻上。

雖然几筵空置,但此情此景,讓人不自主地開始遙想琅琊王氏背靠曲幾乘牛車出行的情景。在漫長玄談和宴樂後,疲憊地倚伏在曲憑几上,寬大的衣裳拂過幾面與床榻,慵懶中顯示出超凡的氣度。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號墓陶憑出土時放置於陶榻上的情景復原

當人青睞一種器物時,必然是被物的氣質引發了共鳴,魏晉便選擇了曲憑几。這種風流氣度,前代所無。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魏晉以前,雖然憑几早已是居家旅行必備小物,但那時的人們,只用直憑几,絕無彎曲之姿。

先秦至漢代,社會風氣較後世明顯更為古板、肅穆,人們行為處事首先得講究禮法,行走坐臥,對姿態的要求更高。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禮制的約束,使得當時的憑几只能是一根橫木,兩端安足。

《周禮》記載了貴族用幾制度,朝廷會為長者頒賜憑几和鳩杖,後世如《北齊校書圖》、《歷代帝王圖》、《步輦圖》這些畫作中,名士和帝王憑依的仍是禮儀性的直幾。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北齊校書圖》中的秀才(左圖)、《歷代帝王圖》中的南朝陳宣帝(中圖)、《步輦圖》中的唐太宗(右圖),皆倚直木憑几

北朝以後,隨著佛教和胡俗的影響,古人的起居發生了很大變化,席地而坐逐漸變為垂足高坐,憑几這樣跪坐時用來倚伏的小型傢俱,已不為日常必備。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戰國楚彩漆木雕辟邪幾

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嘆曲憑几:

“此式知者甚少,廟中三清聖像,環身有若圍帶,即此幾也,似得古制。”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器物和宗教未必有什麼直接聯繫,但物有性格,在沒有這樣性格的時空裡,它也將悄然隱退。

如今,知道憑几之人少之又少。雖然它不再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它蘊含的儒雅風度,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世代傳承下去……

消失的中國物件,後人再也仿製不出它的美!

現代家居設計中的創意憑几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