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上面这张照片,画的是咱康熙爷。

是不是和平时所见穿着龙袍、一脸正气,浑身闪着金光的康熙大大形象不太一样?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康熙皇帝


他身前那个怪怪的,像学步车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书桌?好像有点窄,放书基本放不稳。

条案?貌似也不对,看咱们康熙爷一脸舒适样,感觉这玩意儿应该是专门用来架胳膊的。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现代人不认识它很正常,因为这件东西,几乎已经从今人生活中消失了。消失了多久?千来年总有吧。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纽约佳士得拍卖过的一只凭几


它叫凭几

,是魏晋雅士最喜欢放在身后靠着的一种家具。虽然把它形容为家具有些奇怪,但它确实起到的是椅子把手的功能。

过去的人是这么用的↓

咱们康熙爷既好复古,又好创新,把它挪到前面来了。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张雨题《倪瓒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时代,椅子还没被发明出来,人们习惯于跪坐,跪久了,腿就麻了,怎么办?

上凭几!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宋朝《维摩居士图轴》中的凭几

大家都知道,魏晋名士,但凡出场,就是一副正襟危坐、脊椎很硬朗的状态。但大家都是肉骨凡胎,在外人面前装装样子就好,回到了家,或是到了比较私密的场合,比如出行所钟爱的牛车里,坐姿,就不需要那么雅观了。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的牛车中置一凭几 东晋初年


你可以这样↓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魏晋墓壁画中,墓主人在榻上凭几的形象


也可以这样↓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甚至,这样也没人管你↓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这是一种极尽人性化的家具,它小巧,往榻上随意一搁,几乎不占地儿;它的曲面能与人体完美贴合,外张的三足增加了稳定性,以便使用者随意调整凭靠的姿态。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那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凭几是什么时候的呢?

就是它↓

曲凭几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墓葬中,其中一座墓的主人在木刺上留下了姓名:朱然。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朱然墓出土的黑漆凭几 三国吴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这个人名应该不会太陌生。对,他就是那位少小与孙权交好,为江东擒关羽、败刘备、阻曹真,于弓矢雨注中晏如无惧的常胜将军。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凭几

朱然病逝于赤乌十二年(249),享年六十八岁,孙权为他素服举哀。史书称他“内行修洁,其所文采,惟施军器,余皆质素”,而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绝伦的漆器,个别自铭“蜀郡作牢”,或许是孙权将这批来自蜀郡的漆器赐予了江东的中流砥柱。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凭几

电影《琅琊榜》中,也常能见到凭几。不知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因为在真实的东晋年代,也确实有一位琅琊王氏对凭几格外情有独钟。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南朝时,曲凭几流行一时,李白尤为赞赏的谢朓,曾经作诗吟咏黑漆曲几:

“蟠木生附枝,刻削岂无施。取则龙文鼎,三趾献光仪。勿言素韦洁,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终宴疲。”

但寻遍所有考古发掘记录,也只能找到这件随葬器陶凭几。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的陶凭几

这只陶凭几来自南京象山琅琊王氏家族墓中,打开墓室时,考古人员发现其安放在棺床前的陶榻上。

虽然几筵空置,但此情此景,让人不自主地开始遥想琅琊王氏背靠曲几乘牛车出行的情景。在漫长玄谈和宴乐后,疲惫地倚伏在曲凭几上,宽大的衣裳拂过几面与床榻,慵懒中显示出超凡的气度。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陶凭出土时放置于陶榻上的情景复原

当人青睐一种器物时,必然是被物的气质引发了共鸣,魏晋便选择了曲凭几。这种风流气度,前代所无。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魏晋以前,虽然凭几早已是居家旅行必备小物,但那时的人们,只用直凭几,绝无弯曲之姿。

先秦至汉代,社会风气较后世明显更为古板、肃穆,人们行为处事首先得讲究礼法,行走坐卧,对姿态的要求更高。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礼制的约束,使得当时的凭几只能是一根横木,两端安足。

《周礼》记载了贵族用几制度,朝廷会为长者颁赐凭几和鸠杖,后世如《北齐校书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这些画作中,名士和帝王凭依的仍是礼仪性的直几。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北齐校书图》中的秀才(左图)、《历代帝王图》中的南朝陈宣帝(中图)、《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右图),皆倚直木凭几

北朝以后,随着佛教和胡俗的影响,古人的起居发生了很大变化,席地而坐逐渐变为垂足高坐,凭几这样跪坐时用来倚伏的小型家具,已不为日常必备。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战国楚彩漆木雕辟邪几

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叹曲凭几:

“此式知者甚少,庙中三清圣像,环身有若围带,即此几也,似得古制。”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器物和宗教未必有什么直接联系,但物有性格,在没有这样性格的时空里,它也将悄然隐退。

如今,知道凭几之人少之又少。虽然它不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它蕴含的儒雅风度,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世代传承下去……

消失的中国物件,后人再也仿制不出它的美!

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意凭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