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2018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之石门:石门茶叶有点“潮”!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拥有 “千年贡茶”、“禅茶之乡”之称的石门县有机茶园(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天下好茶,多出江南,武陵尤为盛焉。夹山禅茶,西坡牛抵,百年宜红,一代银峰,占尽荆楚名山。” 36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石门茗茶。在神奇的北纬30º,这个气象万千的“中国名茶黄金带”上,见证了千百年来石门“千年贡茶”、“禅茶之乡”的源远流长。

湖南省内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全国第一个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是近年来石门茶叶荣获的一项项殊荣。

是什么让石门茶叶在品牌竞争如此激烈的茶叶市场异军突起?又是什么让历史悠久的茗茶成为众人眼中有点”潮“的茶叶?

骄阳似火,我们来到了湖南石门,探寻石门茶叶成长的秘密。

历史茗茶 享誉四方

高山云雾出好茶。石门地处湘鄂边陲,北有“湖南屋脊”壶瓶山,群山林立,云缭雾绕;南有九曲澧水,洄漩湍急,奔流洞庭,是不可多得的宜茶之地。

石门县风光旖旎,气候温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1.59%。石门土壤营养成分高,含有丰富的硒、锌、磷……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石门茶叶纯天然、真有机的“天生丽质”。

石门产茶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着享誉四方的“千年贡茶”,还是誉满神州的“禅茶之乡”。

据西晋《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隶属武陵郡的石门就是优质茶叶主产区。

唐宪宗元和年间,著名诗人刘禹锡就任朗州(今常德)司马,在考察石门县罗坪乡西山垭茶叶生产时,诗兴大发,写下《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树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中的诗句,成为了中国绿茶“炒青法”的最早记载。

不过,石门茶叶成名还是在宋代。北宋皇祜年间,蔡襄著《茶录》中,即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的记载。此外,《中国茶经》也记载,石门夹山的牛抵茶,自唐至清历代都是皇家贡品。

石门除了家喻户晓的”千年贡茶“外,还是驰名中外的”禅茶之乡“,据了解,石门夹山寺正是是茶禅文化的发源地。

宋政和元年,圆悟克勤禅师出任石门夹山寺主持,悟出“茶禅一味”真谛,之后传入日本发扬光大,夹山逐渐成为中日茶道源头。

据石门县茶叶协会会长邹应琼介绍,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题“茶禅一味”墨宝赠夹山寺。中国佛学界泰斗、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也曾为夹山题词:“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

到晚清年间,石门茶叶更是盛极一时。广东商人卢次伦在石门开办“泰和合茶号”,高峰期员工达6000余人,茶农万余人,“茶马古道”从深山走来,向江河延伸。那时,“石门宜红”不再仅仅只是“贡品”,还飘洋过海远销英国、法国等海外,“北祁红,南宜红”的称号可谓名噪一时。

据了解,目前石门县正与湖北五峰、鹤峰县联合进行“二省三县”的“泰和合红茶——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未来,石门茶叶将随“万里茶道”持久飘香。

通力合作 闻名遐迩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直营门店内各式各样品类繁多的石门茶叶(张云龙/摄)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朱先明看中了石门茶的“天赋异禀”,于是,他带领一批优秀制茶技师,组建专家团队攻关,在挖掘石门历史贡茶“牛抵茶”基础上,研制出了“石门银峰”。

据石门县主管茶叶的县农业局副局长廖复初介绍,石门茶叶水浸出物含量达45%以上,茶氨基酸含量有4-5%,EGCG儿茶素含量更是高达8.22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7%,稳居全国第一。品质优良、内质独特的“石门银峰”有色绿、香高、味浓的特点,茶形似松针细雨,色泽嫩绿,滋味鲜爽,具有独特的兰花清香。

产品一经问世,便引起行业瞩目,到21世纪初,“石门银峰”共揽获30余项国际国内大奖。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石门名茶多、品质优,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石门怡红、泰和合宜红……十多个茶名各领风骚。” 虽荣誉加身,可依然面临着品牌小而散、产业大而不强的困境。

为寻求突破,打响品牌,石门县委县政府把公共品牌建设作为石门茶叶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决定全县用一个品牌、一种声音“说话”。自2000年至今,石门县先后制定了湖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注册地理证明商标并授权县茶叶协会统一使用和管理;将“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等品牌整合为“石门银峰”一个品牌,采取“母子”品牌形式,通力合作,抱团发展。

近年来,石门县积极采取“五大战略”发展茶叶产业,以品牌为核心,资本、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推广、人才不断集中,茶产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正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茶叶加工车间(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生态兴茶:推进全域生态有机茶园建设,稳步发展良种茶园,积极抓好老茶园改造;在全县推进标准生产,规范种植、加工、包装和销售的统一管理。

科技兴茶:县茶叶办高级农艺师许爱国祥细介绍,石门县与中国茶叶学会、湖南省茶科所、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校,长期保持了密切联系,实施茶农培训工程,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坚持绿色种植,广泛使用黄板、杀虫灯、性诱剂,全面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助推全域有机。

质量兴茶:严格执行“石门银峰”地方系列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到生产有记录、操作有规程、产品有标示、质量可追溯;建立政府、工商、质监、商务、农业等多部门共同协调的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企业自检、部门抽检、国家监督检验的三级检验体系,确保“石门银峰”的品质和信誉。

市场兴茶:拓展营销渠道,鼓励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链等新兴销售渠道和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在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长沙等地)持续开展第17届“请喝一碗石门茶”等茶文化活动,扩大石门茶叶品牌知名度。

企业兴茶:培育培强壶瓶山茶业、渫峰名茶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助推石门茶叶产业发展。

据悉,在县委县政府的“总指挥”下,目前,全县授权使用“石门银峰”茶公共品牌的企业已有26家,加入大湘西会员企业使用“潇湘.石门银峰”企业8家。正按照全省打造“湖红”品牌规划,集中建设高标准的“石门红茶”出口基地。

全县20万茶农满怀信心,制定了百亿茶产业奋斗梦想。县委常委副县长赵书军表示:县委政府将进一步支持茶叶产业,推进全域有机茶示范县建设,建好三个中心即“有机茶生产加工中心、茶禅文化起源传播中心、茶叶商贸集散中心”,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远期规划茶园面积30万亩,茶旅综合产值100亿元,把茶叶建成“生态、富民”支柱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 事半功倍

2018年8月3日,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石门县脱贫摘帽。终于,石门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迈入了全面奔小康的行列,石门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茶叶是山区人们脱贫致富的首选,是茶农公认的‘绿色银行’,在石门的122个贫困村中, 有121个村都种植茶树。“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立县、茶叶富民”的发展思路,全力强基础、树品牌、拓市场,为茶农增添收益,使茶农们脱贫致富渐成现实。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茶农(张云龙/摄)

46岁的康祖银是石门县壶瓶山镇李坪村人,由于从前所耕种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收益低廉,为了供一家四口生计,他只好荒废家中近3亩的地,去外地打工补贴家用。自从石门县开始鼓励茶叶种植,康祖银便辞职回到了家乡,利用家里的荒地种植茶叶。“现在我每亩地的收益每年可达1.1万元,我家从木房子变成了2层楼的小洋房!” 康祖银开心地感叹道。

在石门,像康祖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只是石门县产业扶贫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石门县罗坪乡安溪茶业合作社,采取“生产统一指挥、统一采购、统一防治、统一加工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社员农户按有机标准生产。目前,该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已出口欧盟市场,效益稳步提高,去年为142个社员农户年终返利分红55万元,被传为佳话。

一直以来,石门县是中国茶叶主要对外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2006年5月,“石门银峰”之“东山秀峰”绿茶,在“中俄友谊年”中充当使者,被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选作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礼茶。2015年,“石门银峰”在众多茶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意大利米兰“百年世博会”中国名茶评比公共品牌金奖。2018年“潇湘”杯评比“石门银峰、石门红茶”斩获“7个金奖和2个一等奖”,为全省之冠。多年来,石门的茶叶远销欧美、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在海外屡获殊荣。

据悉,2017年,石门县产干茶2.1万吨,农业(鲜叶)产值5.1亿元,全县200余家茶企、茶厂,年加工“红、绿、黑、白”四大茶类生产能力2.2万吨,每年直接或间接出口5000余吨。2017年全县有10.6万茶农实现“家门口”就业,茶产业带动4670户12850人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的“时髦词”,石门县还积极顺应潮流,产业扶贫一方面鼓励茶农种植茶叶,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进茶旅融合,顺势而为,累足成步。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张云龙/摄)

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现有基地15000亩,该公司不仅积极发展生态茶园,帮助茶农就业,还在茶禅祖庭——夹山寺投资建设了千亩高标准禅茶园,深度开发产茶文化产业,促进茶旅融合。石门县天画罗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在罗坪乡建成了近2万亩生态茶园,一块块连片成景,美不胜收。目前,全县转换有机茶园4万多亩,仅罗坪乡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茶园就达6850亩,成为省内和国内最大的有机茶之乡,为石门创建全域有机茶示范县、建设“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打下良好基础。

石门|壶瓶山下茶正“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